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定慧品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人说:「要得真不动,动中亦不动。」为了使这念心达到不动的境界,所以藉打坐磨炼自己,知道心念不动是怎么一回事,是很清楚、很明白、很安定的境界。要达到真正的不动,在日常生活上遇到任何境界这念心都不攀缘,意都不颠倒,看到好的不欢喜,看到坏的也不烦恼,心里知道是好、是坏,这就是智慧,所以佛经上说:「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」善能分别诸法相是心之用,于第一义而不动是心之体。

  

  禅宗最重视的是契悟定慧不二这念心,这念心就是如来的境界,就是菩提心。其他的宗教也讲定,在修法上也有感应,也有神通妙用,因为修定到达相当的境界就会产生神通妙用,可是这当中并没有真正的智慧,与大乘佛法所说定慧不二这念心相去甚远。大乘经典中,佛常诃斥声闻、缘觉二乘圣者是焦芽败种,因为二乘行者只悟到偏空,没有悟到菩提心。悟到偏空只是一种定境,不了解这念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的智慧心。由于小乘圣者没有悟到这个道理,认为生死轮回是实有,所以还要入涅槃。如果悟到这念心,烦恼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,定慧不二、内外一如,这就是「无上大涅槃,圆明常寂照」。

  

  大众要了解,《六祖坛经》所讲的是无上乘的法门。明白了佛祖的心要,就知道佛所说的法是为了对应各种根性的众生,应病予药,所以开演出各种不同的法门。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会执一非他;悟到了定慧不二的这念心,就不会执着自己的法门而排斥其他的宗派。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是十方诸佛的心印,真正契悟了就能圆成佛道,所以称之为不二法门。「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」,这念心就是元,是心源,如同水的源头;这念心是宇宙的根源,悟到这念心就是悟到诸法实相,就称之为法王。

  

  六祖大师用灯和光来譬喻这念心有定、有慧,使大众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心性,不但要有灯,而且还要有光。光从哪里来?从灯产生。我们的灯在哪里?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这都是灯,所以不入四大、不离四大,不入五蕴、不离五蕴,不即不离、不出不入。离开自己的四大另外去找光,是找不到的;离开了五蕴色身,要另外觅得法身是不可能的;离开烦恼心而求菩提心,是求不到的。所以,烦恼即菩提,过去起贪、瞋、痴的这念心现在不起贪、瞋、痴,贪、瞋、痴就转变成光。贪、瞋、痴是从地、水、火、风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产生的,这四大五蕴之身就是灯。明白了灯和光是一个,不是两个,就明白众生心、众生身是很可贵的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很有价值、很有意义,因为每一位都有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存在。

  

  「灯是光之体,光是灯之用」,灯是光之体表示定,光是灯之用表示慧。每个人都有一盏灯,都有智慧光,但是自己不了解这盏灯和光,因此整个心都是黑暗的。明白了本自具足的心灯和心光,能产生什么作用?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,这就是寂照的这念心。

  

  「名虽有二,体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复如是」,它的名称虽然不同,一个称为灯,一个称为光;一个是定,一个是慧;虽说是定、慧,寂、照,其实是一个,没办法分开的。就像灯和光能分开吗?分不开。所以定和慧也是分不开,本来就是一个,体和用就是一个,没有差别。定慧不是在外,而是在这念心当中。时时刻刻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长,在这个道理上去契悟、去用功,这一生就能成就如来的知见,乃至于继续不断地用功,就能成就如来的功德,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八)

  

  师示众云:「善知识!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,行住坐卧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净名云:直心是道场,直心是净土。莫心行谄曲,口但说直。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执着。迷人着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常坐不动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作此解者,即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。善知识!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若言常坐不动是,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,却被维摩诘诃。善知识!又有人教坐,看心观静,不动不起,从此置功。迷人不会,便执成颠。如此者众。如是相教,故知大错。」

  

  

  佛法对于戒定慧的解释,分为大乘和小乘,两种解释有深浅的不同。小乘强调先持戒,做到戒行清净再修定,修定而后发慧,慧成就后即断除一切烦恼,这属于渐次修证。《六祖坛经》则是讲这念心即戒、即定、即慧,戒定慧就是这念心。如天台宗所讲的「三止三观」和「一心三观」,三止三观属于渐次修法,一心三观即是当下这念心具足空、假、中三观的道理。依次第说明戒、定、慧,是为了令大众更容易了解其中的道理,明白以后再综合起来讲,两者殊途同归。「定慧品」即是综合起来讲,戒中有定、定中有戒,定中有慧、慧中有定,所讲的就是顿悟自心之理,这念心当中具足戒定慧,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功德,没有先后、渐次之别。悟到定慧不二的这念心,即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。

  

  

  师示众云:「善知识!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,行住坐卧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」

  

  这一段是解释「一行三昧」,三昧就是正定。《楞严经》里提到二十五圆通,其中二十五位圣者分别以不同的法门入道,最后都达到三昧。但是,由于因不同,结果也就不同,所呈现的定慧也不一样,端视自己以何心念起修。如果是以生灭心起修,所得的三昧必然有差别,必非究竟;如果依不生灭的心性起修,就是一行三昧。所以,一行三昧是依不生不灭的这念心性起修,当然是具足定与慧。

  

  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:「善知识!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,行住坐卧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」「善知识」是相对邪知识、恶知识而言,知见不正者称为邪知识,知见中毒者是恶知识。「知识」是一种通称。知,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;识,每个人都有意识。当时在座闻法的大众过去已经听了很多佛法、看了许多佛经,当然不是邪知识,也不是恶知识,所以称在座的大众为「善知识」。

  

  「于一切处」是指在一切处所,无论是善、恶、动、静、明、暗、美、丑、大、小,任何空间都一样。动是如此,静也是如此;在都市如此,在山林也是如此;在道场是如此,在灯红酒绿的地方还是如此;在逆境如此,在顺境也是如此。我们无论在任何地方都离不开空间,所以「一切处」包括所有一切空间在内,包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、任何一个角落,无论是不是道场,凡是能到的地方就是「一切处」。不论在什么地方,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、上殿共修,在一切处都要常行一直心。

  

  「一直心」,是没有第二念,就是专注;不但专注,还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就是慧。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听经的时候就专注听经,没有第二念,这就是一直心。悟了这念心,任何地方都可以修,不是只有在讲堂、在禅堂、在道场里才可以修行,日常的行住坐卧当中,处处皆是修行的机会与处所。每个人都离不开行住坐卧,所以做任何事、在任何地方都要常行一直心。

  

  一般人都知道「直心是道场」,但是不一定了解「直心」的意义。心直,还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才是真正的一直心。永嘉大师〈证道歌〉讲:「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。」走路、打坐、吃饭、睡觉……这念心都要存在、都能作主,这就是一直心,作不了主就不是。穿衣、吃饭都能作主,穿衣、吃饭的当下就是神通妙用。不要小看一直心,一直心就是如来心。打坐时一念不生,达到中道实相,就是一直心。

  

  修行学佛,无论出家、在家都是在这念心上用功,从初初开始一直到最后,还是不离这念心。首先这念心要觉悟,「觉」很重要,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灵知灵觉。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,但是一般人的心都是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如此就是失去觉悟心。现代社会上的人常讲要「活在当下」,什么是当下?当下就是一直心。一直心,不但是无念——无妄念、无杂念,而且还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如果这念心不能作主、不能清楚明白,一直心就成了木头。明白这个道理,在日常生活上任何场所都可以修行,就是保持一直心,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,这是最实在的心境。

  

  常行一直心,要常而不间断,经常都是如此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要保持这念直心。禅七时告诉大众「任心自在,坚住正念」,就是这个道理。心要自在,「自在」是自己这念心要存在,如果不自在,这念心就像个石头、木头,就不是道。任心自在是这念心不假丝毫造作,换句话说,是第六意识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颠倒,这念心不但不动,而且还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这就是「常行一直心」。大众或许都悟到这个道理,可是要达到行住坐卧都是一直心就不简单了,因此古人说:「悟道容易修道难」。一直心是自己的世界,常行一直心是自己的本份、是自己的事,所以《六祖坛经》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。

  

  《华严经》讲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必成寂静菩提果。」这句话讲的就是「常行一直心」。众生的心有人我是非、财色名食睡,处处和人计较,念念迁流,根本没有直心。即便是善人、好人,那还不是直心。要达到直心,就要觉察、觉照,这仍属于方便,等到完全没有妄想、昏沉,一直心现前,就达到《华严经》所说的「一真法界」。

  

  常行一直心就是一行三昧。行,一个是心行,一个是口行,一个是身行。心,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能做到心行,身与口也就能做到;心做不到,身与口当然也做不到。常…

《六祖坛经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坛经疑问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