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定慧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說:「要得真不動,動中亦不動。」爲了使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,所以藉打坐磨煉自己,知道心念不動是怎麼一回事,是很清楚、很明白、很安定的境界。要達到真正的不動,在日常生活上遇到任何境界這念心都不攀緣,意都不顛倒,看到好的不歡喜,看到壞的也不煩惱,心裏知道是好、是壞,這就是智慧,所以佛經上說: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」善能分別諸法相是心之用,于第一義而不動是心之體。

  

  禅宗最重視的是契悟定慧不二這念心,這念心就是如來的境界,就是菩提心。其他的宗教也講定,在修法上也有感應,也有神通妙用,因爲修定到達相當的境界就會産生神通妙用,可是這當中並沒有真正的智慧,與大乘佛法所說定慧不二這念心相去甚遠。大乘經典中,佛常诃斥聲聞、緣覺二乘聖者是焦芽敗種,因爲二乘行者只悟到偏空,沒有悟到菩提心。悟到偏空只是一種定境,不了解這念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的智慧心。由于小乘聖者沒有悟到這個道理,認爲生死輪回是實有,所以還要入涅槃。如果悟到這念心,煩惱即菩提、生死即涅槃,定慧不二、內外一如,這就是「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」。

  

  大衆要了解,《六祖壇經》所講的是無上乘的法門。明白了佛祖的心要,就知道佛所說的法是爲了對應各種根性的衆生,應病予藥,所以開演出各種不同的法門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執一非他;悟到了定慧不二的這念心,就不會執著自己的法門而排斥其他的宗派。定慧不二的這念心是十方諸佛的心印,真正契悟了就能圓成佛道,所以稱之爲不二法門。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這念心就是元,是心源,如同水的源頭;這念心是宇宙的根源,悟到這念心就是悟到諸法實相,就稱之爲法王。

  

  六祖大師用燈和光來譬喻這念心有定、有慧,使大衆更進一步認識自己的心性,不但要有燈,而且還要有光。光從哪裏來?從燈産生。我們的燈在哪裏?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這都是燈,所以不入四大、不離四大,不入五蘊、不離五蘊,不即不離、不出不入。離開自己的四大另外去找光,是找不到的;離開了五蘊色身,要另外覓得法身是不可能的;離開煩惱心而求菩提心,是求不到的。所以,煩惱即菩提,過去起貪、瞋、癡的這念心現在不起貪、瞋、癡,貪、瞋、癡就轉變成光。貪、瞋、癡是從地、水、火、風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産生的,這四大五蘊之身就是燈。明白了燈和光是一個,不是兩個,就明白衆生心、衆生身是很可貴的,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很有價值、很有意義,因爲每一位都有不生不滅的這念心存在。

  

  「燈是光之體,光是燈之用」,燈是光之體表示定,光是燈之用表示慧。每個人都有一盞燈,都有智慧光,但是自己不了解這盞燈和光,因此整個心都是黑暗的。明白了本自具足的心燈和心光,能産生什麼作用?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,這就是寂照的這念心。

  

  「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複如是」,它的名稱雖然不同,一個稱爲燈,一個稱爲光;一個是定,一個是慧;雖說是定、慧,寂、照,其實是一個,沒辦法分開的。就像燈和光能分開嗎?分不開。所以定和慧也是分不開,本來就是一個,體和用就是一個,沒有差別。定慧不是在外,而是在這念心當中。時時刻刻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長,在這個道理上去契悟、去用功,這一生就能成就如來的知見,乃至于繼續不斷地用功,就能成就如來的功德,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八)

  

  師示衆雲:「善知識!一行叁昧者,于一切處,行住坐臥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淨名雲: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。莫心行谄曲,口但說直。口說一行叁昧,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執著。迷人著法相,執一行叁昧,直言常坐不動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叁昧。作此解者,即同無情,卻是障道因緣。善知識!道須通流,何以卻滯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爲自縛。若言常坐不動是,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,卻被維摩诘诃。善知識!又有人教坐,看心觀靜,不動不起,從此置功。迷人不會,便執成顛。如此者衆。如是相教,故知大錯。」

  

  

  佛法對于戒定慧的解釋,分爲大乘和小乘,兩種解釋有深淺的不同。小乘強調先持戒,做到戒行清淨再修定,修定而後發慧,慧成就後即斷除一切煩惱,這屬于漸次修證。《六祖壇經》則是講這念心即戒、即定、即慧,戒定慧就是這念心。如天臺宗所講的「叁止叁觀」和「一心叁觀」,叁止叁觀屬于漸次修法,一心叁觀即是當下這念心具足空、假、中叁觀的道理。依次第說明戒、定、慧,是爲了令大衆更容易了解其中的道理,明白以後再綜合起來講,兩者殊途同歸。「定慧品」即是綜合起來講,戒中有定、定中有戒,定中有慧、慧中有定,所講的就是頓悟自心之理,這念心當中具足戒定慧,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,沒有先後、漸次之別。悟到定慧不二的這念心,即是無上菩提妙明真心。

  

  

  師示衆雲:「善知識!一行叁昧者,于一切處,行住坐臥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」

  

  這一段是解釋「一行叁昧」,叁昧就是正定。《楞嚴經》裏提到二十五圓通,其中二十五位聖者分別以不同的法門入道,最後都達到叁昧。但是,由于因不同,結果也就不同,所呈現的定慧也不一樣,端視自己以何心念起修。如果是以生滅心起修,所得的叁昧必然有差別,必非究竟;如果依不生滅的心性起修,就是一行叁昧。所以,一行叁昧是依不生不滅的這念心性起修,當然是具足定與慧。

  

  六祖大師對大衆開示:「善知識!一行叁昧者,于一切處,行住坐臥,常行一直心是也。」「善知識」是相對邪知識、惡知識而言,知見不正者稱爲邪知識,知見中毒者是惡知識。「知識」是一種通稱。知,每個人都有靈知靈覺;識,每個人都有意識。當時在座聞法的大衆過去已經聽了很多佛法、看了許多佛經,當然不是邪知識,也不是惡知識,所以稱在座的大衆爲「善知識」。

  

  「于一切處」是指在一切處所,無論是善、惡、動、靜、明、暗、美、醜、大、小,任何空間都一樣。動是如此,靜也是如此;在都市如此,在山林也是如此;在道場是如此,在燈紅酒綠的地方還是如此;在逆境如此,在順境也是如此。我們無論在任何地方都離不開空間,所以「一切處」包括所有一切空間在內,包括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地方、任何一個角落,無論是不是道場,凡是能到的地方就是「一切處」。不論在什麼地方,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、上殿共修,在一切處都要常行一直心。

  

  「一直心」,是沒有第二念,就是專注;不但專注,還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慧。人在哪裏,心就在哪裏,聽經的時候就專注聽經,沒有第二念,這就是一直心。悟了這念心,任何地方都可以修,不是只有在講堂、在禅堂、在道場裏才可以修行,日常的行住坐臥當中,處處皆是修行的機會與處所。每個人都離不開行住坐臥,所以做任何事、在任何地方都要常行一直心。

  

  一般人都知道「直心是道場」,但是不一定了解「直心」的意義。心直,還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才是真正的一直心。永嘉大師〈證道歌〉講:「行亦禅,坐亦禅,語默動靜體安然。」走路、打坐、吃飯、睡覺……這念心都要存在、都能作主,這就是一直心,作不了主就不是。穿衣、吃飯都能作主,穿衣、吃飯的當下就是神通妙用。不要小看一直心,一直心就是如來心。打坐時一念不生,達到中道實相,就是一直心。

  

  修行學佛,無論出家、在家都是在這念心上用功,從初初開始一直到最後,還是不離這念心。首先這念心要覺悟,「覺」很重要,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靈知靈覺。每個人都有靈知靈覺,但是一般人的心都是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如此就是失去覺悟心。現代社會上的人常講要「活在當下」,什麼是當下?當下就是一直心。一直心,不但是無念——無妄念、無雜念,而且還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如果這念心不能作主、不能清楚明白,一直心就成了木頭。明白這個道理,在日常生活上任何場所都可以修行,就是保持一直心,人在哪裏,心在哪裏,這是最實在的心境。

  

  常行一直心,要常而不間斷,經常都是如此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要保持這念直心。禅七時告訴大衆「任心自在,堅住正念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心要自在,「自在」是自己這念心要存在,如果不自在,這念心就像個石頭、木頭,就不是道。任心自在是這念心不假絲毫造作,換句話說,是第六意識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顛倒,這念心不但不動,而且還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這就是「常行一直心」。大衆或許都悟到這個道理,可是要達到行住坐臥都是一直心就不簡單了,因此古人說:「悟道容易修道難」。一直心是自己的世界,常行一直心是自己的本份、是自己的事,所以《六祖壇經》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講:「不起凡夫染汙心,必成寂靜菩提果。」這句話講的就是「常行一直心」。衆生的心有人我是非、財色名食睡,處處和人計較,念念遷流,根本沒有直心。即便是善人、好人,那還不是直心。要達到直心,就要覺察、覺照,這仍屬于方便,等到完全沒有妄想、昏沈,一直心現前,就達到《華嚴經》所說的「一真法界」。

  

  常行一直心就是一行叁昧。行,一個是心行,一個是口行,一個是身行。心,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能做到心行,身與口也就能做到;心做不到,身與口當然也做不到。常…

《六祖壇經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疑問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