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定慧品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一直心就是道,道是本具的,不是修來的。譬如,修觀行時觀想一個境界,修日輪觀就是觀想太陽,觀想成就了,就屬于修來的。因爲這是心想所生,所以是生滅法、生滅心。觀佛像、觀日輪、水想觀、火想觀、空想觀,這都是觀行,觀行是假觀。想了以後還要歸于無想,當體即空,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,這才是一直心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九)

  

  

  虎溪大師雲:「境爲妙假觀爲空,境觀雙忘即是中。忘照何嘗有先後,一心融絕了無蹤。」觀空是空想觀,觀有是假有,不論觀什麼,不外乎是「空」或「有」,空、有都是境界。修行,最重要的是要知道「心」與「境」,也就是禅宗所講的「賓」與「主」。「主」是能觀之「心」,「賓」是所觀之「境」。「境爲妙假觀爲空,境觀雙忘即是中」,不要執著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,這念心要能時時刻刻作主、時時刻刻注意。「忘照何嘗有先後,一心融絕了無蹤」,進入了實相,完全達到純一直心,這個境界即爲如來境界、不生不滅的境界。

  

  憨山大師也講:「以有入空,四大俱融;以空入有,有則不朽。空有兩忘,適同金剛。」適同金剛就是一直心。在修行當中,空、有都是方便,修這些方便法的目的是在對治煩惱,使自己攝心、收心。「以有入空」,觀想佛像、觀想香爐都是假想觀,這是「有」;先觀假有,然後再將所觀的境界觀空,契悟到空的境界,這是第一步。如果不知道第二步、第叁步,就會誤以爲「空」是究竟。有些研究般若思想的人,認爲佛法所講的就是一切畢竟空,而不了解畢竟空是不執著、是無住。「般若」分爲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,實相般若不是空,而是一直心,一直心就是一實相,是如來涅槃妙心,要通達這些道理才不會走錯路、走遠路。

  

  修空觀的目的是破執著,契悟了空,入了空定,還要不住于空當中。如果是契悟了我空、破了我執,但卻執著空,這就好比是走路只走了叁分之一,還有叁分之二的路程未走完。所以「以空入有」就更進一步,空觀修成就,再進一步行假有,「有則不朽」,這個「有」不是一般人所執著的「有」,而是「妙有」,是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、「色空不二」,所以說「有則不朽」。再進一步,不住空、不住有,當下歸于中道實相,就入了金剛喻定。這些道理是修禅定、修觀行的一種層次,最後則是契悟到純一直心。

  

  

  「淨名雲: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。」

  

  《淨名經》就是《維摩诘經》。這裏引用《維摩诘經》,證明純一直心的功用。「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」,不論身處何處,時時安住直心就時時在道場中,不要另外找淨土,當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的這念心就是道場、就是淨土,所以古人說:「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」

  

  既然直心是道場,爲什麼還要建外面的道場?外面的道場是一種方便,如果沒有外面的道場,就沒有空間研究佛法,沒有這個方便也很難契入究竟。所以藉外面的道場彰顯自心的道場,外面的道場莊嚴,自心也能莊嚴;外面的道場清淨,自心也能清淨。這是藉境練心、藉境印心,這都是一種方便。六祖大師所講的是直截了當的法門,明白地告訴我們當下這個真道場、真淨土。要想契入無生道場、無爲道場、寂滅道場、菩提道場,必須直心;要想生淨土,不用東求西找,就是時時刻刻返照自心,反省檢討自己這念心是不是直心?能化除一切邪見煩惱,即歸于直心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)

  

  「莫心行谄曲,口但說直。口說一行叁昧,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執著。」

  

  

  六祖大師惟恐大衆産生誤會,所以再進一步解釋什麼是「一直心」。「莫心行谄曲,口但說直」,谄就是獻媚,對人趨炎附勢稱爲谄;掩蓋真實情況稱爲曲,蒙上欺下也是曲。在日常生活中,這念心要正直、要公正、要平等,這念心不要谄曲、不要掩飾。檢討自己這念心,不谄、不曲就是直心;化掉煩惱、去除邪見,這念心就是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淨土,不須另外去找淨土、找直心。

  

  「口說一行叁昧,不行直心」,口所說的,心也要做到,如果心做不到仍是毫無用處。古人說:「說到做不到,是名不到道。」說戒、說定、說慧、說漸、說頓,說得天花亂墜,心卻不相應,不修戒定慧,沒有契悟到菩提心,對修行沒有幫助。雖然自己尚未做到,也可以告訴大衆這個法門的益處,深切地發慚愧心,真正從這個方向去努力,就能有無量的福報、無量的功德。如果是嘴上說,心裏卻想:「我是薄地凡夫,要做得到是很不容易的事,……我講一講就好,等以後再慢慢去做。」這麼想就迷失了自己的菩提心。所以,一方面要說法普度衆生,二方面要藉說法的因緣自己返照,在度衆生當中完成自利,從有言再歸于無言。說而不行,只知道理而不去實踐,根本毫無意義。所以,弘揚佛法,一方面是弘揚,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從這個方向去努力,做一分得一分。

  

  「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執著」,何謂「一切法」?杯子是法,凳子也是法,一部經、一本書也是法,一粒飯、一盤菜也是法,日常的行住坐臥、生活言行,乃至山河大地、森羅萬象都是法,所以稱爲一切法。起心動念也是法,起一個善念是一法,起一個惡念也是一法。念頭不斷地生滅、生滅,這屬于生滅法;外面一切現象界有生、有滅,也稱爲生滅法;人有生、有死,也是生滅法。這裏所說的「法」,不是講空、不是名相,而是包含生活言行的點點滴滴,一個念頭、一句話、一個動作都是一法,念一句佛號是一法,念一百句、一千句、一萬句也是法,精進用功是法,懈怠也是法。佛法中有法性與法相之說,這裏所講的一切法是指法相。

  

  儒家說「不居功,不诿過」、「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」,這就是不執著。無論在任何時間、空間,面對一切有爲法、無爲法,這念心始終是一直心,即做即了,這就是「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執著」。能夠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,做了以後不執著自己付出多少,順境、逆境都不執著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。衆生與佛、菩薩的境界差別就在于執著與不執著,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自言沒有講一句佛法,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,卻說自己沒有度一個衆生,這就是不執著。不執著就是不居功,做任何事都提得起、放得下,心始終是平靜、光明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「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修一切善法,修了以後不執著,才能與般若相應,通達佛的智慧。

  

  有些人以爲不執著就表示什麼都不用做了,爲何還要誦經、啓建法會?誦經、啓建法會是善法,能使福德增勝、長養慈悲心,然而,行一切善法以後不可産生執著。所以,「于一切法勿有執著」,行一切善法以後就像未做時的心念一般,心還是平平靜靜、安安穩穩,還是一直心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一)

  

  「迷人著法相,執一行叁昧,直言常坐不動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叁昧。作此解者,即同無情,卻是障道因緣」。

  

  

  迷而未覺的人,執著自己所學的法門、執著人我、執著法相爲實有,只研究名相,卻沒有心行。名相可以研究,但是研究之後要不執著名相,才能契入一行叁昧。如果執著坐在這裏不動、不倒單、什麼都不想就是一行叁昧,反而會障道,因爲心有所執,道就不現前。六祖大師更進一步解釋:如果說常坐不動、無思無想就是一行叁昧,那不就和無情識的木頭、石頭、草木沒什麼差別,木頭、石頭能成道嗎?有這種見解,不但與道不相應,而且還是障道因緣。因爲産生邪見、産生執著、産生法執和我執。所以,除了不起心動念以外,還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不但打坐如此,走路也是如此,行住坐臥都是如此。

  

  認爲打坐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直心,這只講對了一部分,因爲除了不起心、不動念,還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這才是一行叁昧的境界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打坐也是道,走路也是道,穿衣吃飯皆是道,因爲打坐是清清楚楚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走路也是清清楚楚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乃至于功夫養成了,睡覺的時候也是如如不動、清清楚楚,也是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如此才是真正的直心,打坐是直心,走路也是直心,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都是直心。

  

  

  「善知識!道須通流,何以卻滯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爲自縛。」

  

  「道須通流」,道就是指這念心,這念心要像流水一樣暢流、暢通,這念心不要住在任何定點、任何法上。心水沒有染著、無所住,才能通達無礙,否則就成了死水。什麼是死水?對境、對物、對事、對于一切情境,一旦這念心有了任何執著,心水就成了死水,古人說「死水不藏龍」,死水起不了大作用。所以打坐時雖然一念不生,但也不妨礙日常生活上起心動念,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善念、都不執著,心水就流通、自在。

  

  在日常生活上,時時刻刻起善念,時時刻刻宣揚佛法,時時刻刻建道場、普度衆生,這就是道在通流。這念心就是道,這念心不住任何一處,…

《六祖壇經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疑問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