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行一直心就是道,道是本具的,不是修来的。譬如,修观行时观想一个境界,修日轮观就是观想太阳,观想成就了,就属于修来的。因为这是心想所生,所以是生灭法、生灭心。观佛像、观日轮、水想观、火想观、空想观,这都是观行,观行是假观。想了以后还要归于无想,当体即空,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,这才是一直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
虎溪大师云:「境为妙假观为空,境观双忘即是中。忘照何尝有先后,一心融绝了无踪。」观空是空想观,观有是假有,不论观什么,不外乎是「空」或「有」,空、有都是境界。修行,最重要的是要知道「心」与「境」,也就是禅宗所讲的「宾」与「主」。「主」是能观之「心」,「宾」是所观之「境」。「境为妙假观为空,境观双忘即是中」,不要执着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,这念心要能时时刻刻作主、时时刻刻注意。「忘照何尝有先后,一心融绝了无踪」,进入了实相,完全达到纯一直心,这个境界即为如来境界、不生不灭的境界。
憨山大师也讲:「以有入空,四大俱融;以空入有,有则不朽。空有两忘,适同金刚。」适同金刚就是一直心。在修行当中,空、有都是方便,修这些方便法的目的是在对治烦恼,使自己摄心、收心。「以有入空」,观想佛像、观想香炉都是假想观,这是「有」;先观假有,然后再将所观的境界观空,契悟到空的境界,这是第一步。如果不知道第二步、第三步,就会误以为「空」是究竟。有些研究般若思想的人,认为佛法所讲的就是一切毕竟空,而不了解毕竟空是不执着、是无住。「般若」分为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,实相般若不是空,而是一直心,一直心就是一实相,是如来涅槃妙心,要通达这些道理才不会走错路、走远路。
修空观的目的是破执着,契悟了空,入了空定,还要不住于空当中。如果是契悟了我空、破了我执,但却执着空,这就好比是走路只走了三分之一,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未走完。所以「以空入有」就更进一步,空观修成就,再进一步行假有,「有则不朽」,这个「有」不是一般人所执着的「有」,而是「妙有」,是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、「色空不二」,所以说「有则不朽」。再进一步,不住空、不住有,当下归于中道实相,就入了金刚喻定。这些道理是修禅定、修观行的一种层次,最后则是契悟到纯一直心。
「净名云:直心是道场,直心是净土。」
《净名经》就是《维摩诘经》。这里引用《维摩诘经》,证明纯一直心的功用。「直心是道场,直心是净土」,不论身处何处,时时安住直心就时时在道场中,不要另外找净土,当下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的这念心就是道场、就是净土,所以古人说:「宴坐水月道场,大作梦中佛事。」
既然直心是道场,为什么还要建外面的道场?外面的道场是一种方便,如果没有外面的道场,就没有空间研究佛法,没有这个方便也很难契入究竟。所以藉外面的道场彰显自心的道场,外面的道场庄严,自心也能庄严;外面的道场清净,自心也能清净。这是藉境练心、藉境印心,这都是一种方便。六祖大师所讲的是直截了当的法门,明白地告诉我们当下这个真道场、真净土。要想契入无生道场、无为道场、寂灭道场、菩提道场,必须直心;要想生净土,不用东求西找,就是时时刻刻返照自心,反省检讨自己这念心是不是直心?能化除一切邪见烦恼,即归于直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
「莫心行谄曲,口但说直。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执着。」
六祖大师惟恐大众产生误会,所以再进一步解释什么是「一直心」。「莫心行谄曲,口但说直」,谄就是献媚,对人趋炎附势称为谄;掩盖真实情况称为曲,蒙上欺下也是曲。在日常生活中,这念心要正直、要公正、要平等,这念心不要谄曲、不要掩饰。检讨自己这念心,不谄、不曲就是直心;化掉烦恼、去除邪见,这念心就是清净心,清净心就是净土,不须另外去找净土、找直心。
「口说一行三昧,不行直心」,口所说的,心也要做到,如果心做不到仍是毫无用处。古人说:「说到做不到,是名不到道。」说戒、说定、说慧、说渐、说顿,说得天花乱坠,心却不相应,不修戒定慧,没有契悟到菩提心,对修行没有帮助。虽然自己尚未做到,也可以告诉大众这个法门的益处,深切地发惭愧心,真正从这个方向去努力,就能有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功德。如果是嘴上说,心里却想:「我是薄地凡夫,要做得到是很不容易的事,……我讲一讲就好,等以后再慢慢去做。」这么想就迷失了自己的菩提心。所以,一方面要说法普度众生,二方面要藉说法的因缘自己返照,在度众生当中完成自利,从有言再归于无言。说而不行,只知道理而不去实践,根本毫无意义。所以,弘扬佛法,一方面是弘扬,另一方面自己也要从这个方向去努力,做一分得一分。
「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执着」,何谓「一切法」?杯子是法,凳子也是法,一部经、一本书也是法,一粒饭、一盘菜也是法,日常的行住坐卧、生活言行,乃至山河大地、森罗万象都是法,所以称为一切法。起心动念也是法,起一个善念是一法,起一个恶念也是一法。念头不断地生灭、生灭,这属于生灭法;外面一切现象界有生、有灭,也称为生灭法;人有生、有死,也是生灭法。这里所说的「法」,不是讲空、不是名相,而是包含生活言行的点点滴滴,一个念头、一句话、一个动作都是一法,念一句佛号是一法,念一百句、一千句、一万句也是法,精进用功是法,懈怠也是法。佛法中有法性与法相之说,这里所讲的一切法是指法相。
儒家说「不居功,不诿过」、「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」,这就是不执着。无论在任何时间、空间,面对一切有为法、无为法,这念心始终是一直心,即做即了,这就是「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勿有执着」。能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,做了以后不执着自己付出多少,顺境、逆境都不执着,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。众生与佛、菩萨的境界差别就在于执着与不执着,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自言没有讲一句佛法,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却说自己没有度一个众生,这就是不执着。不执着就是不居功,做任何事都提得起、放得下,心始终是平静、光明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」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修一切善法,修了以后不执着,才能与般若相应,通达佛的智慧。
有些人以为不执着就表示什么都不用做了,为何还要诵经、启建法会?诵经、启建法会是善法,能使福德增胜、长养慈悲心,然而,行一切善法以后不可产生执着。所以,「于一切法勿有执着」,行一切善法以后就像未做时的心念一般,心还是平平静静、安安稳稳,还是一直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一)
「迷人着法相,执一行三昧,直言常坐不动,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三昧。作此解者,即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」。
迷而未觉的人,执着自己所学的法门、执着人我、执着法相为实有,只研究名相,却没有心行。名相可以研究,但是研究之后要不执著名相,才能契入一行三昧。如果执着坐在这里不动、不倒单、什么都不想就是一行三昧,反而会障道,因为心有所执,道就不现前。六祖大师更进一步解释:如果说常坐不动、无思无想就是一行三昧,那不就和无情识的木头、石头、草木没什么差别,木头、石头能成道吗?有这种见解,不但与道不相应,而且还是障道因缘。因为产生邪见、产生执着、产生法执和我执。所以,除了不起心动念以外,还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不但打坐如此,走路也是如此,行住坐卧都是如此。
认为打坐时不起心、不动念是直心,这只讲对了一部分,因为除了不起心、不动念,还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这才是一行三昧的境界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打坐也是道,走路也是道,穿衣吃饭皆是道,因为打坐是清清楚楚、如如不动、处处作主,走路也是清清楚楚、如如不动、处处作主,乃至于功夫养成了,睡觉的时候也是如如不动、清清楚楚,也是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,如此才是真正的直心,打坐是直心,走路也是直心,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都是直心。
「善知识!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」
「道须通流」,道就是指这念心,这念心要像流水一样畅流、畅通,这念心不要住在任何定点、任何法上。心水没有染着、无所住,才能通达无碍,否则就成了死水。什么是死水?对境、对物、对事、对于一切情境,一旦这念心有了任何执着,心水就成了死水,古人说「死水不藏龙」,死水起不了大作用。所以打坐时虽然一念不生,但也不妨碍日常生活上起心动念,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善念、都不执着,心水就流通、自在。
在日常生活上,时时刻刻起善念,时时刻刻宣扬佛法,时时刻刻建道场、普度众生,这就是道在通流。这念心就是道,这念心不住任何一处,…
《六祖坛经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