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定慧品
(一)
师示众云:「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,大众勿迷,言定慧别。定慧一体,不是二。定是慧体,慧是定用,即慧之时定在慧,即定之时慧在定。若识此义,即是定慧等学。诸学道人,莫言『先定发慧,先慧发定』各别,作此见者,法有二相。口说善语,心中不善,空有定慧,定慧不等;若心口俱善,内外一如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,不在于诤;若诤先后,即同迷人。不断胜负,却增我法,不离四相。善知识!定慧犹如何等?犹如灯光,有灯即光,无灯即暗。灯是光之体,光是灯之用,名虽有二,体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复如是。」
这一品是讲定慧。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、慧,所谓「悲智双运,定慧等持」。「悲智双运」,悲是慈悲,智是智慧。有慈悲没有智慧,会产生爱见大悲,心不得解脱;有智慧而无慈悲,无法圆融地度众生,所以一定要悲智双运。「定慧等持」,有定、有慧,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实、生根;如果只有定、没有慧,就没办法广开方便、恒顺众生,没办法断除烦恼,所以要定慧等持,才能真正达到自利与利他。
小乘的教理和大乘顿悟自心的教理有深浅的不同,有层次的差别。小乘的教理,认为戒、定、慧次第相生,所谓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先持戒清净,由于持戒清净产生定,有定才能启发智慧,由智慧起观照,进而断烦恼,才能超凡入圣。《六祖坛经》定慧品所讲的定慧,则是不假次第──即戒、即定、即慧,慧中有定,定中有慧,定慧不二。
禅宗说,悟了这念心,心即是道。「道」是指这念菩提心,「道」具足定、慧,所以定慧不二的这念心本来就具足定、慧,而且包含戒,称之为道共戒。「禅者,佛之心」,禅就是三昧,三昧即是正定,正定就是具足定与慧,如果不是定慧具足,则易落入枯定,乃至邪定。定是指如如不动的这念心体,称为「寂」;慧是这念心在定中时时刻刻都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也称为「照」。禅宗所谓的寂照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寂照不二,寂照一如。所以寂就是定,是如如不动的这念心,是心之体;照是慧,也是心之用。这念心有体、有用,如果只是寂然不动,没有照、没有慧,这念心就如同木头、石头一般,产生不出作用,还是不完善,所以这念心不但不攀缘、不颠倒,而且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。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又能寂然不动,这念心就称为无上菩提妙明真心;若从禅定来说,这就是定、就是慧。
定慧本是一体,不是两个;可是在修行的次第上,先要持戒清净,戒行具足才能产生智慧,有智慧才知道返照,才能漏尽自己的烦恼,渐修和顿悟的差别就在这里。虽然都是讲这念心,一个是把定慧分开来讲,一个是合并起来讲。对于下根、中根、上根的人,必须将心性的道理分开来解释,可是对上上根机的人就不需要分开解释,直接讲心性、直接讲禅,禅就是定慧具足。
在唐宣宗时,有一位荐福弘辩禅师。唐宣宗问荐福弘辩禅师:「什么是戒定慧?」禅师答:「防非止恶谓之戒。六根涉境,心不随缘名定。心境俱空,照览无惑名慧。」解释得更为清楚。
什么是戒?大略来说,防非止恶就是戒。「非」就是不如法的事,杀、盗、淫是「非」,五逆十恶是「非」,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是「非」。防非,就是防止自己不要犯这些过失,停止这些恶业;心不起贪、瞋、痴,口不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身体不做杀、盗、淫之事,这就是防非止恶,这就是戒。
什么是定?六根涉境,心不随缘就是定。「涉」是接触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接触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境界,心不攀缘,不被六尘境界所染污、牵连,不随外面的境界产生缘虑、执取。看到好的,心不染着、不贪爱,这就是定;听到别人赞叹自己,不生欢喜心,这就是定;看到坏的,心不烦恼,这就是定。如果看到好的,心生欢喜,心就在动了,哪还有定呢?听到不好的声音,觉得自己很委屈、很烦恼,这是没有定。
《金刚经》讲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又讲:「无住生心」。六根对六尘境界不攀缘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这虽然是一种定境,但是不一定有智慧。不想,就是不起念头;如果没有念头,却觉得无聊,甚至打瞌睡,这非但没有智慧,也没有定。「无住生心」,生心就是智慧,这是本具的智慧,不同于世间所学的知识。知识是由经验累积而来,或是从看书、学习所获得;能看、能学的这念心清楚、明白,能分辨书中的知见是正、是邪,知道是正知见而去学习,这就属于智慧。
「心境俱空,照览无惑名慧」,无论是出世间法、世间法,想要有所成就,都必须了解心与境。这念心起的是善念?是恶念?是杂念?是无念?外面的环境是顺境?是逆境?是善境?是恶境?是染污的境界?是出世间的境界?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念头是什么,也不知道外面的环境是什么,就是迷迷糊糊的众生,迷心又迷境,不但自己的心迷惑颠倒,对于外面的境界也是迷惑颠倒。
修行不但要有戒、有定,更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,要知道外面是什么境界,心与境都能鉴别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都能明明白白。譬如,大众在听法的是心,师父现在在说法是境,要知道自己现在这念心在哪里:现在是在听法、还是在打妄想?是起善念或是恶念?「我现在在听经闻法,怎么打这么多的妄想?」既然在听法,就要把过去所有的是是非非、一切放不下的都要放下,再也不打妄想,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现在就是专心听经闻法。
专注在听经闻法的就是自己的心,这念心要时时刻刻作主。师父说法,乃至于说法所在的这个讲堂就是境。一个是听经的心,一个是闻法的境,只有这两个境界,其他的都不要想,再想就是妄想。现在明白了,就老老实实听法,清清楚楚地用耳根听进去,听进去以后再去思惟。
有心、有境,就是相对的境界,即使这时的心与境都是善、是清净的,但是有心、有境还是相对,最后要把能听的这念心与所听的境归一,这就是慧。这些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戒、定、慧,这个道理对于修行很有帮助,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
师示众云:「善知识!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。大众勿迷,言定慧别。定慧一体,不是二。定是慧体,慧是定用。即慧之时,定在慧;即定之时,慧在定。若识此义,即是定慧等学。」
这一段解释什么是定、什么是慧。如果以渐修来讲,戒是戒、定是定、慧是慧,三者可以独立说明。而这里就不需要分开,定慧归纳成一个,这就是禅宗所讲的「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的定慧。
六祖大师开示大众:「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」,我现在所讲的这个法门,是心法,是不二法门,是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的法门。这个心法、这个不二法门,是以什么为方便呢?以定慧为方便,以定慧为根本。「大众勿迷,言定慧别」,听法的大众!这念心不要迷失、不要迷惑,不要认为定是定、慧是慧,也不要认为是先定而后慧,或是先慧而后定。「定慧一体,不是二」,定慧是一体,不是两个,是不能分开的,所以禅宗称之为不二法门。为什么是不二法门?因为「定是慧体,慧是定用」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一念不生,这就是定。一念不生就是慧之体,不要以为定当中另外还有个体;除了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以外,什么都找不到。悟了这念心,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,不但定慧在这念心,无量功德、神通妙用都在这念心,因为这念心就是本体、就是根本,这念心有体、有用。
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从体、相、用三方面来说明,在佛经里称为体大、相大、用大。例如现在所使用的灯,灯有光,光从什么地方发出来?是从灯管、灯泡,灯管、灯泡就是相;电源通过灯管里的钨丝而产生光,所以灯的体就是电源;灯光有照明的作用,这就是用。所以电源是体,灯管是相,光是用。人也有体、相、用,心为根本,心性为体。人的身体有女众相、男众相,这个由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组合成的身体,称之为相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相。除了相以外,人如果没有体、没有用,就成了物质,所以人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作用,这就是用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每件事物都有体、相、用。这是藉由体和用来说明定慧这念心。
定是慧之体,定就是不动的这念心,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动,这就是体;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这就是自己的心体,心体也就是定之体。但是,如果这念心不动,不就成了木头?对于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不能产生作用,这个体也就没什么可贵了。所以体当中最宝贵的还有慧,慧是用。这念心不但不动,而且不动的这念心想看就能看、想听就能听;看到好的不生欢喜心,看到坏的不起烦恼心,这就是智慧,这就是用。所以体当中有用,用又不离体。
耳根也是一样,听到有人赞叹自己,不生欢喜心;听到有人毁谤自己,不起烦恼。心不动,这就是体。可是,什么人毁谤、什么人赞叹,自己都知道,知道而不生取舍,这就是清净的作用。舌根也一样,知道所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,这是「知」;能分辨哪个是酸、哪个是甜、哪个是辣、哪个是咸,哪个味美、哪个不好吃,这就是智慧。一般人也有这种智慧,可是没有定。贪着味道,觉得好吃,就拚命吃;认…
《六祖坛经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