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定慧品

  六祖壇經定慧品

  

  

  (一)

  

  師示衆雲:「善知識!我此法門,以定慧爲本,大衆勿迷,言定慧別。定慧一體,不是二。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,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諸學道人,莫言『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』各別,作此見者,法有二相。口說善語,心中不善,空有定慧,定慧不等;若心口俱善,內外一如,定慧即等。自悟修行,不在于诤;若诤先後,即同迷人。不斷勝負,卻增我法,不離四相。善知識!定慧猶如何等?猶如燈光,有燈即光,無燈即暗。燈是光之體,光是燈之用,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複如是。」

  

  

  這一品是講定慧。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定、慧,所謂「悲智雙運,定慧等持」。「悲智雙運」,悲是慈悲,智是智慧。有慈悲沒有智慧,會産生愛見大悲,心不得解脫;有智慧而無慈悲,無法圓融地度衆生,所以一定要悲智雙運。「定慧等持」,有定、有慧,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實、生根;如果只有定、沒有慧,就沒辦法廣開方便、恒順衆生,沒辦法斷除煩惱,所以要定慧等持,才能真正達到自利與利他。

  

  小乘的教理和大乘頓悟自心的教理有深淺的不同,有層次的差別。小乘的教理,認爲戒、定、慧次第相生,所謂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先持戒清淨,由于持戒清淨産生定,有定才能啓發智慧,由智慧起觀照,進而斷煩惱,才能超凡入聖。《六祖壇經》定慧品所講的定慧,則是不假次第──即戒、即定、即慧,慧中有定,定中有慧,定慧不二。

  

  禅宗說,悟了這念心,心即是道。「道」是指這念菩提心,「道」具足定、慧,所以定慧不二的這念心本來就具足定、慧,而且包含戒,稱之爲道共戒。「禅者,佛之心」,禅就是叁昧,叁昧即是正定,正定就是具足定與慧,如果不是定慧具足,則易落入枯定,乃至邪定。定是指如如不動的這念心體,稱爲「寂」;慧是這念心在定中時時刻刻都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也稱爲「照」。禅宗所謂的寂照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寂照不二,寂照一如。所以寂就是定,是如如不動的這念心,是心之體;照是慧,也是心之用。這念心有體、有用,如果只是寂然不動,沒有照、沒有慧,這念心就如同木頭、石頭一般,産生不出作用,還是不完善,所以這念心不但不攀緣、不顛倒,而且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。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又能寂然不動,這念心就稱爲無上菩提妙明真心;若從禅定來說,這就是定、就是慧。

  

  定慧本是一體,不是兩個;可是在修行的次第上,先要持戒清淨,戒行具足才能産生智慧,有智慧才知道返照,才能漏盡自己的煩惱,漸修和頓悟的差別就在這裏。雖然都是講這念心,一個是把定慧分開來講,一個是合並起來講。對于下根、中根、上根的人,必須將心性的道理分開來解釋,可是對上上根機的人就不需要分開解釋,直接講心性、直接講禅,禅就是定慧具足。

  

  在唐宣宗時,有一位薦福弘辯禅師。唐宣宗問薦福弘辯禅師:「什麼是戒定慧?」禅師答:「防非止惡謂之戒。六根涉境,心不隨緣名定。心境俱空,照覽無惑名慧。」解釋得更爲清楚。

  

  什麼是戒?大略來說,防非止惡就是戒。「非」就是不如法的事,殺、盜、淫是「非」,五逆十惡是「非」,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是「非」。防非,就是防止自己不要犯這些過失,停止這些惡業;心不起貪、瞋、癡,口不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身體不做殺、盜、淫之事,這就是防非止惡,這就是戒。

  

  什麼是定?六根涉境,心不隨緣就是定。「涉」是接觸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境界,心不攀緣,不被六塵境界所染汙、牽連,不隨外面的境界産生緣慮、執取。看到好的,心不染著、不貪愛,這就是定;聽到別人贊歎自己,不生歡喜心,這就是定;看到壞的,心不煩惱,這就是定。如果看到好的,心生歡喜,心就在動了,哪還有定呢?聽到不好的聲音,覺得自己很委屈、很煩惱,這是沒有定。

  

  《金剛經》講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又講:「無住生心」。六根對六塵境界不攀緣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這雖然是一種定境,但是不一定有智慧。不想,就是不起念頭;如果沒有念頭,卻覺得無聊,甚至打瞌睡,這非但沒有智慧,也沒有定。「無住生心」,生心就是智慧,這是本具的智慧,不同于世間所學的知識。知識是由經驗累積而來,或是從看書、學習所獲得;能看、能學的這念心清楚、明白,能分辨書中的知見是正、是邪,知道是正知見而去學習,這就屬于智慧。

  

  「心境俱空,照覽無惑名慧」,無論是出世間法、世間法,想要有所成就,都必須了解心與境。這念心起的是善念?是惡念?是雜念?是無念?外面的環境是順境?是逆境?是善境?是惡境?是染汙的境界?是出世間的境界?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念頭是什麼,也不知道外面的環境是什麼,就是迷迷糊糊的衆生,迷心又迷境,不但自己的心迷惑顛倒,對于外面的境界也是迷惑顛倒。

  

  修行不但要有戒、有定,更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要知道外面是什麼境界,心與境都能鑒別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,都能明明白白。譬如,大衆在聽法的是心,師父現在在說法是境,要知道自己現在這念心在哪裏:現在是在聽法、還是在打妄想?是起善念或是惡念?「我現在在聽經聞法,怎麼打這麼多的妄想?」既然在聽法,就要把過去所有的是是非非、一切放不下的都要放下,再也不打妄想,人在哪裏,心就在哪裏,現在就是專心聽經聞法。

  

  專注在聽經聞法的就是自己的心,這念心要時時刻刻作主。師父說法,乃至于說法所在的這個講堂就是境。一個是聽經的心,一個是聞法的境,只有這兩個境界,其他的都不要想,再想就是妄想。現在明白了,就老老實實聽法,清清楚楚地用耳根聽進去,聽進去以後再去思惟。

  

  有心、有境,就是相對的境界,即使這時的心與境都是善、是清淨的,但是有心、有境還是相對,最後要把能聽的這念心與所聽的境歸一,這就是慧。這些是告訴我們什麼是戒、定、慧,這個道理對于修行很有幫助,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

  

  師示衆雲:「善知識!我此法門,以定慧爲本。大衆勿迷,言定慧別。定慧一體,不是二。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。即慧之時,定在慧;即定之時,慧在定。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」

  

  

  這一段解釋什麼是定、什麼是慧。如果以漸修來講,戒是戒、定是定、慧是慧,叁者可以獨立說明。而這裏就不需要分開,定慧歸納成一個,這就是禅宗所講的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的定慧。

  

  六祖大師開示大衆:「我此法門,以定慧爲本」,我現在所講的這個法門,是心法,是不二法門,是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的法門。這個心法、這個不二法門,是以什麼爲方便呢?以定慧爲方便,以定慧爲根本。「大衆勿迷,言定慧別」,聽法的大衆!這念心不要迷失、不要迷惑,不要認爲定是定、慧是慧,也不要認爲是先定而後慧,或是先慧而後定。「定慧一體,不是二」,定慧是一體,不是兩個,是不能分開的,所以禅宗稱之爲不二法門。爲什麼是不二法門?因爲「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」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一念不生,這就是定。一念不生就是慧之體,不要以爲定當中另外還有個體;除了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以外,什麼都找不到。悟了這念心,一切都在這念心當中,不但定慧在這念心,無量功德、神通妙用都在這念心,因爲這念心就是本體、就是根本,這念心有體、有用。

  

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從體、相、用叁方面來說明,在佛經裏稱爲體大、相大、用大。例如現在所使用的燈,燈有光,光從什麼地方發出來?是從燈管、燈泡,燈管、燈泡就是相;電源通過燈管裏的鎢絲而産生光,所以燈的體就是電源;燈光有照明的作用,這就是用。所以電源是體,燈管是相,光是用。人也有體、相、用,心爲根本,心性爲體。人的身體有女衆相、男衆相,這個由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組合成的身體,稱之爲相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相。除了相以外,人如果沒有體、沒有用,就成了物質,所以人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作用,這就是用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每件事物都有體、相、用。這是藉由體和用來說明定慧這念心。

  

  定是慧之體,定就是不動的這念心,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動,這就是體;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這就是自己的心體,心體也就是定之體。但是,如果這念心不動,不就成了木頭?對于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不能産生作用,這個體也就沒什麼可貴了。所以體當中最寶貴的還有慧,慧是用。這念心不但不動,而且不動的這念心想看就能看、想聽就能聽;看到好的不生歡喜心,看到壞的不起煩惱心,這就是智慧,這就是用。所以體當中有用,用又不離體。

  

  耳根也是一樣,聽到有人贊歎自己,不生歡喜心;聽到有人毀謗自己,不起煩惱。心不動,這就是體。可是,什麼人毀謗、什麼人贊歎,自己都知道,知道而不生取舍,這就是清淨的作用。舌根也一樣,知道所吃的東西是什麼味道,這是「知」;能分辨哪個是酸、哪個是甜、哪個是辣、哪個是鹹,哪個味美、哪個不好吃,這就是智慧。一般人也有這種智慧,可是沒有定。貪著味道,覺得好吃,就拚命吃;認…

《六祖壇經定慧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疑問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