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與醫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人,目的是希望大家要從因上去努力,不要一味地在果上去執著、去祈求。果上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和目標,要達到這個目標,就要徹底從因上去努力。每一個人都想身體健康,如果說不知道從因上去努力、去注意,只知天天吃補藥、維他命,打荷爾蒙,反而會得富貴病。因爲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,補藥吃得太多了,也是會中毒!爲什麼?人的身體本來就有他自己的機能,只要你從因上去注意,不要亂吃東西,不要暴飲暴食,把不良的嗜好通通戒掉,還要有一定的工作時間,有正常的生活、正當的工作,身體自然就會健康。

  

  什麼叫做正當的工作?佛法講:佛教徒應有正當的職業,所謂「正當的職業」,一種是正業,一種是淨業。正業就是正正當當的職業,合乎政府的法令,合乎道德的觀念,從事正當的職業就不會遭受惡的業果。什麼是淨業?有時候道德的觀念,由于民俗、時空不一樣,因而道德的觀念産生出來的認定也不一樣。我們選擇工作,一方面要本著法律與道德的原則;二方面還要本著佛法慈悲的心法,因此,有很多事情雖然並不違反法令與道德,但是站在佛法的立場卻不能做。譬如捕漁,政府提倡漁業,這雖然是符合法令;可是站在佛法的角度來看,就違背因果。殺生太多了,將來一定要受殺生的果報,所以佛法不鼓勵從事殺生的職業。

  

  爲了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,賺錢本來是正當的,但是要符合因果的原則,也就是要不違背正業和淨業的原則。如賭博、開茶室、開酒家,這些就是不清淨的錢財,這種錢就不能賺,因爲得到了也會失去,甚至爲自身帶來一種很大的惡報。這個惡報,就佛法而言,就是業。這個業不一定是在未來才會産生,一個人業障多了,心理也會恐懼;心裏充滿恐懼,身體自然就不會健康,甚至會産生錯覺、産生恐怖。舉個例子來講,譬如車禍,有誰願意出車禍?但是爲什麼就是有人會出車禍?因看到的紅燈變成綠燈。爲什麼紅燈會變成綠燈?佛法講,這就是業障。有的人開車開到山崖下面、開離車道,這是什麼道理?明明那裏沒有路,他看到的卻是一條路,開過去就出事了,這個就是業報。業從心裏面來,當業障現前的時候,心裏會産生一種幻覺,這種幻覺會引導我們去受善報、去受惡報。所以我們明白了,佛法不僅是研究現在的心理,進一步,更微細地研究到未來的事情;不但研究到未來,還要研究怎麼樣把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化掉。能夠知道這些道理,懂得從因上去努力的人,在人生的道路上,他的生理、心理一定都會健康。身心健康就有力量、就有智慧,就有很大的希望來承擔自己的事業。

  

  

  

  佛法與醫學的範圍

  

  如此思惟起來,佛法和醫道確確實實是有關系的。醫生都是慈悲、平等的,而且都希望解脫衆生的病苦;佛法也是如此,也是平等、慈悲,也是解脫衆生生理上、心理上的病苦。而且佛看得還更遠,爲了怕衆生違背因果,未來因惡業而受苦報,因此就告訴衆生現在努力的一個方向和目標。這樣去做,現在也能得到好處,未來也能得到好處,同時,還可以把過去所造的業障化掉。醫學只能救活人,而佛法不但要救活人,還要超薦亡靈,這更是大慈悲了。佛菩薩本著大慈悲心,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,死了的人,無論是落入鬼道、畜生道或是地獄道,仍然要去救護他。例如:地藏王菩薩曾經發了一個大願: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衆生度盡方證菩提。」想想,人道已經很苦了,可是佛菩薩還要進一步到地獄去、到畜生道去救度衆生,使地獄道、畜生道的衆生也能得到解脫--只有佛法的平等和慈悲才能有如此大的心量、有這種心境。做醫生的人如果能學習佛法的平等和慈悲,心量就能像佛菩薩一樣廣大;再配合自己的醫術、藥物,這樣子確實就能夠醫好病人身心的種種病症。

  

  

  

  信能治病

  古人說:「良醫治國」,實在是如此的。醫生,一般說起來,有庸醫、良醫、名醫,還有神醫。神醫出神入化,真正是藥到病除,因爲神醫除了醫術以外,還有醫德。醫德就是要有修行,就是要打坐淨心、定心,像古代的扁鵲、華陀、耆婆都是神醫。有道德也能治好人家的病,不要說過去,現在有很多患者相信他的醫生,再困難、路途再遙遠,他都要去找這個醫生,爲什麼?因爲對他有信心。現在很多醫術、醫理、醫學,其實都差不多,可是醫生有他的德行,病人有病了,就去關愛他、慈悲他、安慰他,因爲知道他是個病人,病苦已經使他受不了了,所以才向醫生訴苦。假使是當心理醫生,就趁這個機會,安慰他、鼓勵他,勸他要念佛、誦經、做善事,然後這個藥一開,絕對是藥到病除。病人對醫生産生了信心,這個信心就能治病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好比佛門中誦經、念佛,同樣是在禱告求觀音菩薩,同樣是在打坐,可是有的人求觀音菩薩有靈感,有的人求觀音菩薩卻沒有靈感,爲什麼?都是信心的關系。所以做醫生也是不簡單,除了醫術以外,還要使病人有信心,要有修德。修德有深淺,修得很好,那實在是佛菩薩住世,就是神醫,能出神入化,藥到病除。

  

  

  業障病

  

  曆史上有一個公案,秦國有一位神醫,名叫扁鵲(注5),他不需要把脈,只是看看你的神情,馬上就知道你的病。扁鵲有一次爲齊桓侯(注6)(桓公午)看病,他對桓侯說:「你現在有病了,應該要吃藥。」桓侯講:「我那裏有病,我身體很健康,身強力壯的,那裏有病?」再過一段時間,這扁鵲一看,這病愈來愈深了,扁鵲就跟桓侯說:「你的病以前是在皮膚上面,現在是到皮膚裏面、血管裏面去了,要趕快醫治喔!」桓侯說:「我那裏有病?我沒有病。」再過一段時間,桓侯知道自己病重的時候,去找扁鵲,扁鵲已經不在了。

  

  扁鵲有一個徒弟得到了扁鵲的真傳,也是一位神醫。當時晉景公殺人無度,迫害忠良,因而害了大病,找遍了天下的名醫都醫不了他的病。當時秦國和晉國交好,有親戚關系。于是有人告訴他:「秦國扁鵲雖然已經死了,但是他的徒弟得了扁鵲的真傳,你趕快去請他來給晉景公看病。」結果真的把扁鵲的徒弟接到晉國來爲晉景公看病。古代從秦國到晉國,路程須兩叁個月,扁鵲的徒弟還沒有到晉國的時候,景公做了一個夢,夢到二個小孩子大約有一寸高,這兩個小孩在他鼻尖上講話:「明天神醫要來,我們怎麼辦?要躲到什麼地方?」(注7)他們費盡心思想:神醫治病,一個是用針,一個是用藥,一個是用燙的,用叁種方法。到底身體的什麼地方是吃藥達不到,用針灸也沒有辦法針灸,用湯熨也沒有辦法的?結果他們決定躲在膏之下、肓之上。這個地方,針灸也針灸不了,藥也沒有效,熨也熨不了。兩個小孩子說了以後,一下就從晉景公的鼻子鑽進身體去。第二天,扁鵲的徒弟到了,給他一切脈,講:「大王,你的病,我沒有辦法醫了,在膏之下、肓之上,已經是病入膏肓了。」這個就是業障病!病有很多種類,有的病可以用醫藥、或者用物理治療,若是心理的病,則可以從精神方面去輔導、鼓勵,安慰、休養。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大的業障病,這沒有辦法用醫療的方法救,就要用佛法的方法來醫,譬如誦經、持咒、修善,用這些方法來消除業障,就有希望。

  

  

  

 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爲治衆生八萬四千種病

  

  總之,佛法離不開我們的心,如果把我們的心清淨下來,最低限度,在日常生活上,使心能得到安定、得到自在,我們身體就不會感染很多病。如果更進一步能夠知道學佛、持戒、誦經、打坐,很多業障病也可以轉化掉。總之,八萬四千個法門都可以治病,宗教是治我們的心病,心病治好了,身體的病自然而然也會由于心裏的愉快、希望與信心,跟著好起來。

  

  在佛法來講,戒、定、慧可以治病,六波羅蜜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也可以治病。布施治我們的貪病,心當中有了貪心,就會加重身體的病,所以用布施的方法,把貪心去掉。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有過失,免不了會造惡業,例如從早上到晚上,這個口業是最容易犯,而心量不夠廣大,就容易起貪瞋,容易嫉妒,如果用持戒的方法,把這些壞的習慣戒掉,病自然就會好。我們習慣不抽煙、不喝酒、不打牌,不嚼槟榔、不賭博,行住坐臥都有正常的安定生活,這個就是戒的作用、戒的功能。心當中有妄想,患得患失,妄想多了就容易招感業障,所以要修禅定,用禅定的方法,把我們心念統一,從相對的心到達絕對的心。衆生每天活在有時間、有空間、有人我、有是非的境界中,這些實在是很大的煩惱,所以用禅定的方法,使心念停止,統一起來,心達到絕對的境界,自然而然就會定下來,心定了,身體的病也會好了。再其次,用忍辱!忍什麼呢?忍順境、忍逆境。《四十二章經》講:「忍色忍欲難」、「被辱不瞋難」,一個是色,一個是欲,一個是瞋,這些都要忍得下來,能夠忍耐得住,這些毛病都可以製伏。再其次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懈怠的心,好逸惡勞。懈怠也會成病,懶病!例如美國的社會製度辦得很好,失業了,政府有救濟金,每個月有津貼,因此有些人幹脆不做事,專門等政府來救濟,這就是懶病。這種懶病要怎麼治呢?就是以佛法的精進心來治療。生活中養成好的習慣,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,就是精進。例如在佛教道場中,四點鍾大衆一定要起床,四點半作早課,這就是精進。白天要精進,晚上也要精進,上半夜、中半夜、下半夜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,就能達到普賢菩薩的境界。

  

  佛教裏有一尊東方藥師佛,藥師佛兩側各有一位菩薩,一邊是日光菩薩,一邊是月光菩薩,代表什麼意思?就是說明:要成就佛的果報,必須要從因上努力。白天要修善斷惡,處處光明,就是日光菩薩;晚上也要修善、也要用功,就是月光菩薩。人晚上睡覺的姿勢有左側臥、右側臥、仰臥、俯臥,這四種姿勢中,以右側臥最好。所謂右側臥就是吉祥臥,不容易做惡夢。爲什麼不會做惡夢?根據醫學的解釋,睡覺時血液循環從心髒到肝髒,右側臥的姿勢可以讓血液循環不快不慢,就能睡得很安祥、很自在。所以佛法的智慧,很符合科學的真理。

  

  再其次就是禅定,禅定是治療內心散亂的病,心散亂就沒有智慧,不清楚、不明白,容易做錯事。中臺禅寺每年都舉辦禅七,禅七當中,師父用叁個方法來治病。第一個是數息。數息就是專門對治散亂,一般衆生的心很散亂,妄想很多,坐在這個地方,告訴自己不要打妄想,它偏偏要想;告訴自己不要打瞌睡,偏偏要打瞌睡。佛法說人有叁個大毛病,這叁個大毛病改過來就能成道、成佛。第一個是妄想,起心動念,貪瞋癡,種種患得患失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名利財色,夫妻男女之事,都是由這個心想出來的。現在社會一般人,爲了追求男女的情愛,得不到就殉情,這是自己受害,擴而言之,整個家庭、整個社會都會受害。其實男女的情愛都只是這個心的妄想,如果能夠把這個打妄想的心製伏下來,就有無量的功德;如果製伏不下去,裏面就有種種的毛病,危害自己、危害家庭、危害社會、危害國家。所以佛法用定慧來治病。打禅七的時候,第一個用數息觀,就是不要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。第二個,就要參話頭。我們過去造了許多惡業,所以要用參話頭的方法,把心中的雜毒鏽穢通通提出來。第叁個就是修中道實相觀,達到佛的智慧,如如不動,讓這念心澄淨下來,進而把雜毒穢鏽淨除,貪瞋癡叁毒的病自然就好了。所以叁種法門各有不同的功能,數息是溫補,好比一個人有慢性病,不能一下就開刀,要先住院,調調身體,然後才可以開刀。參話頭就是開刀,把我們內心的雜毒鏽穢,這些不好的思想通通轉過來。就像吃瀉藥一樣,把過去所見的、思想中了毒的,通通瀉掉,瀉了以後就很虛弱、虛脫了,所以最後要修中道實相觀,就是十全大補。從這個角度看起來,禅堂好象是醫院一樣。有了病要住醫院,我們現在有了病,要住禅堂,禅堂就可以治病,病治好了,我們的心就能清淨,就有定慧。

  

  要想成就佛的智慧,不僅要有定,而且要有慧。衆生心中有無明、有愚癡,看不清諸法如夢幻泡影的道理,所以六波羅蜜中最後一個就是般若。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,用智慧治療愚癡的病,也就是用觀照的方法,洞察諸法緣起、緣起性空的道理,用這些道理來啓發我們的智慧,智慧通達了,就能治好愚癡的病。

  

  所以,六波羅蜜就是治療我們六種病,布施治療悭貪,持戒治療毀犯,忍辱治療瞋恚,精進治療懈怠,禅定對治散亂,智慧對治愚癡,這些是六波羅蜜所對治的病症。

  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佛法和現在醫理、醫學、醫術,實在有很密切的連帶關系。如果現代醫學能配合佛法道理來實踐,物質、心理和精神同時並重,這樣子衆生的病苦絕對可以減少;有病的人絕對可以醫得好!爲什麼?因爲我們知道病的源頭在哪裏,病源找到了,就可以藥到病除,這些就是佛法的道理,也是人生最究竟的真理。

  

  

  【注解】

  1. 佛祖統記卷第四十一p380/佛祖統記卷第四十二p389

  2. 大正藏50.神僧傳卷第九p1007

  3. 明朝李時珍著,爲中醫的主要書籍。就本草原本(相傳是神農所著,載藥叁百六十五味)參入諸家的學說,凡五十二卷。

  4. 孟子梁惠王篇上:「君子之于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是以君子遠庖廚也。」

  5. 史記卷一百五:扁鵲者,勃海郡鄭人也,姓秦氏,名越人。

  6. 史記卷一百五:扁鵲過齊,齊桓侯客之。入朝見,曰:「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將深。」桓侯曰:「寡人無疾。」扁鵲出,桓侯謂左右曰:「醫之好利也,欲以不疾者爲功。」後五日,扁鵲複見,曰:「君有疾在血脈,不治恐深。」桓侯曰:「寡人無疾。」扁鵲出,桓侯不悅。後五日,扁鵲複見,曰:「君有疾在腸胃閑,不治將深。」桓侯不應。扁鵲出,桓侯不悅。後五日,扁鵲複見,望見桓侯而退走。桓侯使人問其故。扁鵲曰:「疾之居腠理也,湯熨之所及也;在血脈,針石之所及也;其在腸胃,酒醪之所及也;其在骨髓,雖司命無柰之何。今在骨髓,臣是以無請也。」後五日,桓侯體病,使人召扁鵲,扁鵲已逃去。桓侯遂死。

  7. 左傳成公十年:公夢疾爲二豎子,曰:「彼良醫也,懼傷我,焉逃之?」其一曰:「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。」醫至曰:「疾不可爲也!在肓之下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爲也!」公曰:「良醫也。」厚爲之禮而歸之。

  

  

《佛學與醫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中道思想之介說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