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真實「自在」的人生

  真實「自在」的人生

  ──老和尚開示于八十五年叁月十叁日東吳大學

  

  

  

 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舉凡我們的所做所爲,能夠符合真理的都可以稱爲佛法,廣義來講甚至還包含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、有爲法、無爲法,皆是佛法。佛法的領域是無窮無盡的,所謂「佛法無邊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雖然是「佛法無邊」,但亦不妨礙以經典爲方便來談佛法,讓更多人了解佛法,進一步能體悟佛法無邊的要義。

  

  什麼是「自在」呢?佛法講「自在」,儒家也講「自在」,甚至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也在講「自在」,如此衆說紛纭,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「自在」?《心經》雲:「觀自在菩薩」,爲什麼它不寫「自在菩薩」呢?因爲菩薩是因「觀」而得「自在」,所謂「觀」就是覺照,就是反省,所以真正的「自在」得下一番工夫才能達到。

  

  但是目前有許多邪知邪見的人,也講「自在」,有所謂的「自在禅」,要吃就吃、要喝就喝、要玩就玩。其實這不是「自在」而是「放縱」,放縱自己的意識、放縱自己的行爲,因此造了種種惡業,産生種種的邪見,如此不但得不到「自在」,甚至于違法了還要坐牢,更何況違背了因果,將來更要墮入叁途惡道。倘若我們在學校裏面,認爲功課壓力很重,沒辦法疏解,幹脆自在一下、放縱放縱自己,如此不但學業不能成就,嚴重還會影響大衆、甚至學校、家庭、社會。

  

  依照不同的觀點,人們對「自在」有不同的解釋,大致可分爲列幾種:

  

  一、邪知邪見的「自在」

  

  例如時下有人認爲修行不要拘束,要吃就吃,要喝就喝,要玩就玩,不持戒、不用打坐,甚而曲解《六祖壇經》的經文:「心平何勞持戒」,所以放縱自己不持戒。並沒有反省自己的心、自己的行爲,平不平、直不直?倘若心真的平了,言行自然符合戒法,所以祖師大德雲何勞持戒,倘若心不平、行爲不直,當然必需假持戒來規範我們的身語意。

  

  有人說不要拘束叫做自在,就佛法來看,行、住、坐、臥要具足四威儀,所謂行如風,坐如鍾,臥如弓,站如松,真正的自在應是,養成好習慣行住坐臥能作主,自然具足威儀,擺脫因爲懈怠、散亂種種習氣影響,才是真正的自在。例如打坐時雖強調身體要放松、自在,但還要注意幾個原則,第一個:就是身體雖然放松自在,但不得放逸。第二個條件:這念心也要自在、甯靜,而不是坐在這個地方,妄想紛飛,患得患失。

  

  也有人提出佛法的「自在」就是要吃就吃,不用吃素的邪見,曾有位學者發表一篇文章,他認爲吃素沒有好處,吃素不是佛教的觀念,況且牛、馬、羊也吃素,最後不但沒得到好報,而且被人宰殺,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知見。我們吃素,是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都有生命,我們基于慈悲心不忍心吃衆生肉。儒家也是這麼講:「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以叁世因果的角度來看,所有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生的親眷,所以不吃衆生肉,這完全是慈悲、平等、博愛的精神,以及對因緣果報的認知。而牛吃素是「業報」,如果不吃草連命都沒有了,所以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,就知道這位學者所提出的是邪知邪見的「自在」。事實上,無論大乘經典或者小乘經典都強調要吃素,由于一般人吃肉習慣了,沒有辦法立刻吃全素,所以一開始可以先吃「叁淨肉」,然後再進一步吃「五淨肉」,最後完全吃素。「叁淨肉」就是指叁個條件,第一、不自己殺:就是自己不要殺生。第二、不叫人殺。第叁、不見殺:不要親眼見殺。具足這叁個條件的肉就是「叁淨肉」。如果進一步,加上兩個條件就稱之爲「五淨肉」。哪兩個條件呢?一、要「自死」,也就是動物自己死掉的,譬如老死、病死、災難死。二、山裏面野獸吃剩下的動物的肉。這樣子五個條件加起來就是「五淨肉」。

  

  二、愚人的自在

  

  第二種是愚人的「自在」,愚癡是指對于人生的真理不能明達,所以有種種錯誤的見解,愚癡的人所講的「自在」,是因爲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,認爲人生就是爲了享受,只知道吃喝玩樂,沈醉于酒色財氣之中,這種人沒有智慧,終日惛惛慵慵,一生愚癡生死,人雲亦雲,隨波逐流,如此就是愚癡的人所講的「自在」。

  

  叁、唯利是圖者的自在

  

  第叁種是唯利是圖者的「自在」,認爲,我不妨礙你,你也不要妨礙我,所謂「個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自己好就行了,認爲人生就是要享受。以爲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,所以現在要即時追求快樂,雖然不犯法卻也不願意做任何善事,尤其目前工商社會,處處講求功利,抱持這樣觀點的人不在少數,「拔一毛而利天下」他不願意,卻可以爲了自己的享受而「一擲千金」,這個就是唯利是圖者的「自在」。

  

  

  四、聖人的自在

  

  第四種「自在」,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「聖人的自在」。在佛法中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這四種聖人都可以達到真正的「自在」。什麼叫聖人的「自在」呢?第一、心得自在。第二、口得自在。第叁、身得自在。如何才是心得自在呢?能看、能聽的這念心要得自在,能作主,不隨妄想,不落昏沈,時時刻刻清楚明白,人在哪裏,心就在哪裏,處處作主,不受自己的煩惱、無明、妄想與欲望左右,這樣子我們的心就能夠自在。可是一般人卻很難做到;要睡睡不著,要坐坐不住,坐在這裏感覺到無聊、空虛,腿又酸又麻,這念心不是打妄想;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就是昏沈、瞌睡。如果看到好的境界心當中立刻起貪愛,看到壞的境界心裏馬上感到厭惡,這樣子心就不能夠得「自在」了。

  

  我們這念心能夠達到「六根清淨」便是真正的自在,六根就是指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這「六根清淨」了就能夠真正得到「自在」。譬如眼睛看到好的境界,知道這是好的,不起貪愛;看到壞的境界,知道是壞的,不起煩惱。能知的這念心不染塵,不隨境轉,誠如佛經裏面所講的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谛而不動」,也就是對于諸法之相貌,什麼是「是」、「非」、「善」、「惡」都清清楚楚,這個就是「知」,而這念心不再做任何取舍,這樣子六根不染六塵,這念心始終保持風平浪靜,靜像一潭止水;始終保持一塵不染,淨像一面鏡子一般,當下智慧心就現前了,日常行、住、坐、臥都能恰到好處,這樣子才是真正的「自在」,真正的「清涼」。

  

  如果要再進一步達到聖者的「自在」,心當中要連善念也不執著,最後歸于無念,不想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這樣就是清淨心、菩提心,也就是佛菩薩的境界,如此心當中就沒有一點波浪。什麼是「沒有一點波浪」?就是以前蘇東坡先生所說的「八風吹不動」,而八風又是那八風?指得就是「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」等八種境界;如果這念心能夠不被這八種境界風所轉,就稱爲「八風吹不動」。

  

  一般人都容易被境界風吹動,被這八種境界風牽引著我們産生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心念,讓我們不得自在。除非這念心能時時保持平靜,心當中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並且經常反省檢討,這樣才能夠在面對境界的時候,轉化煩惱,趨吉避凶。所以,我們要深刻了解人生的真理,也就是佛法的道理,才能真正地得到自在,否則就永遠得不到自在,永遠被外境之風所左右。

  

  除了這念心要自在,嘴巴也是如此,口要清淨;在日常生活中,要經常贊歎別人,不可以毀謗他人、侮辱他人。在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有提到,衆生的嘴巴經常犯有四種過失:「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」,如果我們的嘴巴,能夠多說善言,不犯這四種過失,在平日說話不僅具有信用,人人都歡喜聽聞,念佛、持咒也容易相應,于口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
  

  身要得自在前,必須要「身口意」叁業清淨;那麼如何才能使身清淨呢?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幾點確實做到,身業便能清淨。這樣我們在打坐的時候,就沒有罣礙,也容易得到禅定;在得到了禅定後,身體也就沒有了病痛;然後更進一步地在靜中養成、動中磨練,則動靜閑忙、一切時中都能作主,方爲真正的自在,也就能如同禅宗祖師所說的:「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」,這樣才是真正的自在。

  

  普通一般人,由于身、口、意叁業不清淨的關系,總是隨著煩惱妄想,動諸身口意造作諸業,所以不容易得到自在。

  

  舉例而言:一般人在上班時,由于忙于公事,並不會感到有什麼空虛、煩惱。但是一到下班回家,心情就變了;不但覺得缺乏依靠而感到無聊,心當中不知道該做什麼才好,翻翻報章雜志,看看新聞,或者幹脆打電話閑聊,甚至到最後跑出去花天酒地,如此一來,就容易發生種種意外、事故。爲什麼?因爲心中的無明使我們做不了主,轉而與外界的業緣頻率感通,所以一出門,業障就現前了。

  

  佛法告訴我們,修行首先要起善念來轉化心中的惡念,乃至最後要連善念也不執著,而達于無念,我們這念心一旦回歸到無念無想,淨像一面鏡子、一潭止水,沒有發出任何頻率,任誰也找不到你,如此就能夠轉化業障;在佛法而言,這就是超越了境界,契入了無生。所以,佛法實實在在是宇宙人生最高的真理。

  

  「自在」在表面上看來好象非常簡單,但是如果想要達到自在的境界,就必須要下一番真功夫。

  

  我們這念心之所以無法得到自在,就是因爲心當中始終充滿了煩惱、妄想、瞌睡、無聊等業障,于是使得我們作不了主;然而,想要真正達到無念,就必須使我們這念心,在面對一切境界時,都能夠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攀緣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讓當下這個靈知靈覺的心性,清楚明白、了了分明,如此就是「無念」。而無念還是有深有淺,倘若我們能夠經常地熏習…

《真實「自在」的人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學佛與人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