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实「自在」的人生
──老和尚开示于八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东吴大学
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,举凡我们的所做所为,能够符合真理的都可以称为佛法,广义来讲甚至还包含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、有为法、无为法,皆是佛法。佛法的领域是无穷无尽的,所谓「佛法无边」就是这个道理。虽然是「佛法无边」,但亦不妨碍以经典为方便来谈佛法,让更多人了解佛法,进一步能体悟佛法无边的要义。
什么是「自在」呢?佛法讲「自在」,儒家也讲「自在」,甚至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也在讲「自在」,如此众说纷纭,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「自在」?《心经》云:「观自在菩萨」,为什么它不写「自在菩萨」呢?因为菩萨是因「观」而得「自在」,所谓「观」就是觉照,就是反省,所以真正的「自在」得下一番工夫才能达到。
但是目前有许多邪知邪见的人,也讲「自在」,有所谓的「自在禅」,要吃就吃、要喝就喝、要玩就玩。其实这不是「自在」而是「放纵」,放纵自己的意识、放纵自己的行为,因此造了种种恶业,产生种种的邪见,如此不但得不到「自在」,甚至于违法了还要坐牢,更何况违背了因果,将来更要堕入三途恶道。倘若我们在学校里面,认为功课压力很重,没办法疏解,干脆自在一下、放纵放纵自己,如此不但学业不能成就,严重还会影响大众、甚至学校、家庭、社会。
依照不同的观点,人们对「自在」有不同的解释,大致可分为列几种:
一、邪知邪见的「自在」
例如时下有人认为修行不要拘束,要吃就吃,要喝就喝,要玩就玩,不持戒、不用打坐,甚而曲解《六祖坛经》的经文:「心平何劳持戒」,所以放纵自己不持戒。并没有反省自己的心、自己的行为,平不平、直不直?倘若心真的平了,言行自然符合戒法,所以祖师大德云何劳持戒,倘若心不平、行为不直,当然必需假持戒来规范我们的身语意。
有人说不要拘束叫做自在,就佛法来看,行、住、坐、卧要具足四威仪,所谓行如风,坐如钟,卧如弓,站如松,真正的自在应是,养成好习惯行住坐卧能作主,自然具足威仪,摆脱因为懈怠、散乱种种习气影响,才是真正的自在。例如打坐时虽强调身体要放松、自在,但还要注意几个原则,第一个:就是身体虽然放松自在,但不得放逸。第二个条件:这念心也要自在、宁静,而不是坐在这个地方,妄想纷飞,患得患失。
也有人提出佛法的「自在」就是要吃就吃,不用吃素的邪见,曾有位学者发表一篇文章,他认为吃素没有好处,吃素不是佛教的观念,况且牛、马、羊也吃素,最后不但没得到好报,而且被人宰杀,其实这是不正确的知见。我们吃素,是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都有生命,我们基于慈悲心不忍心吃众生肉。儒家也是这么讲:「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。」以三世因果的角度来看,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生的亲眷,所以不吃众生肉,这完全是慈悲、平等、博爱的精神,以及对因缘果报的认知。而牛吃素是「业报」,如果不吃草连命都没有了,所以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,就知道这位学者所提出的是邪知邪见的「自在」。事实上,无论大乘经典或者小乘经典都强调要吃素,由于一般人吃肉习惯了,没有办法立刻吃全素,所以一开始可以先吃「三净肉」,然后再进一步吃「五净肉」,最后完全吃素。「三净肉」就是指三个条件,第一、不自己杀:就是自己不要杀生。第二、不叫人杀。第三、不见杀:不要亲眼见杀。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肉就是「三净肉」。如果进一步,加上两个条件就称之为「五净肉」。哪两个条件呢?一、要「自死」,也就是动物自己死掉的,譬如老死、病死、灾难死。二、山里面野兽吃剩下的动物的肉。这样子五个条件加起来就是「五净肉」。
二、愚人的自在
第二种是愚人的「自在」,愚痴是指对于人生的真理不能明达,所以有种种错误的见解,愚痴的人所讲的「自在」,是因为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理,认为人生就是为了享受,只知道吃喝玩乐,沉醉于酒色财气之中,这种人没有智慧,终日惛惛慵慵,一生愚痴生死,人云亦云,随波逐流,如此就是愚痴的人所讲的「自在」。
三、唯利是图者的自在
第三种是唯利是图者的「自在」,认为,我不妨碍你,你也不要妨碍我,所谓「个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」,自己好就行了,认为人生就是要享受。以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,所以现在要即时追求快乐,虽然不犯法却也不愿意做任何善事,尤其目前工商社会,处处讲求功利,抱持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,「拔一毛而利天下」他不愿意,却可以为了自己的享受而「一掷千金」,这个就是唯利是图者的「自在」。
四、圣人的自在
第四种「自在」,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「圣人的自在」。在佛法中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这四种圣人都可以达到真正的「自在」。什么叫圣人的「自在」呢?第一、心得自在。第二、口得自在。第三、身得自在。如何才是心得自在呢?能看、能听的这念心要得自在,能作主,不随妄想,不落昏沉,时时刻刻清楚明白,人在哪里,心就在哪里,处处作主,不受自己的烦恼、无明、妄想与欲望左右,这样子我们的心就能够自在。可是一般人却很难做到;要睡睡不着,要坐坐不住,坐在这里感觉到无聊、空虚,腿又酸又麻,这念心不是打妄想;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就是昏沉、瞌睡。如果看到好的境界心当中立刻起贪爱,看到坏的境界心里马上感到厌恶,这样子心就不能够得「自在」了。
我们这念心能够达到「六根清净」便是真正的自在,六根就是指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这「六根清净」了就能够真正得到「自在」。譬如眼睛看到好的境界,知道这是好的,不起贪爱;看到坏的境界,知道是坏的,不起烦恼。能知的这念心不染尘,不随境转,诚如佛经里面所讲的「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谛而不动」,也就是对于诸法之相貌,什么是「是」、「非」、「善」、「恶」都清清楚楚,这个就是「知」,而这念心不再做任何取舍,这样子六根不染六尘,这念心始终保持风平浪静,静像一潭止水;始终保持一尘不染,净像一面镜子一般,当下智慧心就现前了,日常行、住、坐、卧都能恰到好处,这样子才是真正的「自在」,真正的「清凉」。
如果要再进一步达到圣者的「自在」,心当中要连善念也不执着,最后归于无念,不想现在、过去、未来,这样就是清净心、菩提心,也就是佛菩萨的境界,如此心当中就没有一点波浪。什么是「没有一点波浪」?就是以前苏东坡先生所说的「八风吹不动」,而八风又是那八风?指得就是「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」等八种境界;如果这念心能够不被这八种境界风所转,就称为「八风吹不动」。
一般人都容易被境界风吹动,被这八种境界风牵引着我们产生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的心念,让我们不得自在。除非这念心能时时保持平静,心当中只起善念、不起恶念,并且经常反省检讨,这样才能够在面对境界的时候,转化烦恼,趋吉避凶。所以,我们要深刻了解人生的真理,也就是佛法的道理,才能真正地得到自在,否则就永远得不到自在,永远被外境之风所左右。
除了这念心要自在,嘴巴也是如此,口要清净;在日常生活中,要经常赞叹别人,不可以毁谤他人、侮辱他人。在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中有提到,众生的嘴巴经常犯有四种过失:「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」,如果我们的嘴巴,能够多说善言,不犯这四种过失,在平日说话不仅具有信用,人人都欢喜听闻,念佛、持咒也容易相应,于口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。
身要得自在前,必须要「身口意」三业清净;那么如何才能使身清净呢?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几点确实做到,身业便能清净。这样我们在打坐的时候,就没有罣碍,也容易得到禅定;在得到了禅定后,身体也就没有了病痛;然后更进一步地在静中养成、动中磨练,则动静闲忙、一切时中都能作主,方为真正的自在,也就能如同禅宗祖师所说的:「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」,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在。
普通一般人,由于身、口、意三业不清净的关系,总是随着烦恼妄想,动诸身口意造作诸业,所以不容易得到自在。
举例而言:一般人在上班时,由于忙于公事,并不会感到有什么空虚、烦恼。但是一到下班回家,心情就变了;不但觉得缺乏依靠而感到无聊,心当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,翻翻报章杂志,看看新闻,或者干脆打电话闲聊,甚至到最后跑出去花天酒地,如此一来,就容易发生种种意外、事故。为什么?因为心中的无明使我们做不了主,转而与外界的业缘频率感通,所以一出门,业障就现前了。
佛法告诉我们,修行首先要起善念来转化心中的恶念,乃至最后要连善念也不执着,而达于无念,我们这念心一旦回归到无念无想,净像一面镜子、一潭止水,没有发出任何频率,任谁也找不到你,如此就能够转化业障;在佛法而言,这就是超越了境界,契入了无生。所以,佛法实实在在是宇宙人生最高的真理。
「自在」在表面上看来好象非常简单,但是如果想要达到自在的境界,就必须要下一番真功夫。
我们这念心之所以无法得到自在,就是因为心当中始终充满了烦恼、妄想、瞌睡、无聊等业障,于是使得我们作不了主;然而,想要真正达到无念,就必须使我们这念心,在面对一切境界时,都能够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攀缘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让当下这个灵知灵觉的心性,清楚明白、了了分明,如此就是「无念」。而无念还是有深有浅,倘若我们能够经常地熏习…
《真实「自在」的人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