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学佛与人生

  学佛与人生

  ──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于崇右企专(90/03/28)  

  

  

  

  我们都希望生活要充实、愉快,也希望生存有价值、有意义;除了生活、生存外,我们还有自己的生命。人的生命是无穷尽的,社会上少数人不了解生命的可贵,所以自我放弃、自我陶醉、自我消遣,乃至于寻欢作乐。

  

  所谓的人生,包含三个意义:一个是生活、一个是生存、一个是生命。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关心自己,能够关心自己、尊重自己,一定也能够尊重他人,关心他人的生活、生存和生命。

  

  佛法告诉我们,人有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如果我们相信人有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我们的生存空间,就是无穷尽地广大;我们的生命,就是无穷尽地长远。佛经中提到,过去是因、现在是果;现在是因、未来是果。但人们并不相信这些道理,为什么呢?一般人认为,未来的事看不见,过去的事也不知道,所以不相信过去,也不相信未来。既然不相信过去,也不相信未来,那是不是也不相信现在呢?如果连现在也不相信,人生不就失去方向了吗!

  

  关于过去,至少我们知道父母的父母,知道曾祖父母,也知道曾祖父母的父母……,再追溯上去,历代祖先可能就不知道了。但是,不知道并不能说没有。因此,我们应该了解,过去是一定存在的。古今中外,有些人一生下来,就知道前世的事情。例如,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知名的文人白居易,一生下来就认识「之、无」二字。

  

  前一阵子,报纸记载台南有一个人,喝醉酒躺在公园里面,经路人报警送到警察局。等他清醒了,正要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?他却突然心脏病发而死。警察依程序处理并通知家人领回,也请法院开了死亡证明。他的儿子将他领回去后,他晚上就托梦给儿子,说:「我不是因为喝酒心脏麻痹醉死的,而是被六、七个人打死的,赶快替父亲申冤啊!」他的儿子到了警察局,重新报案申冤。结果经过调查、验尸,证明他确实是被打死的。

  

  佛教的历史上,这类事情也记载得很多,证明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命,都会起念头。这一念心,在晚上睡觉时会作梦。为什么人会作梦呢?在梦中进入另外一个天地、另外一个世界,有苦也有乐,等到梦一醒,乐也不可得、苦也了不可得。每个人应该多多少少都有过这种经验,有时候梦中的事情,还会有一些感应。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远弗届的,这念心灵的感受,无论远近,都是存在的。例如,自己的亲人、子女到国外念书,每天都在挂念他的生活、学业、身体健康。某个晚上做了一个梦,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;第二天长途电话一打,确实生病了!这是什么道理呢?这就是心灵的作用。相信一般人都听过第六识的感应,人除了物质生活外,还有心灵的世界。所以,佛法告诉我们,人有三世因果,从这个角度来看,确实有其根据。

  

  如果人只重视物质生活,为了追求物质、功名利禄,不停地忙忙碌碌。为了自己的享受、事业、名利,不择手段、巧取豪夺,或许自认为很有成就,其实却造了很多业,也给社会带来很多动乱,乃至造成大众的伤害,最后终究空过一生,这就是物质生活泛滥所造成的影响。

  

  然而人除了物质生活,还有心灵世界;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物质,心灵便无法得到安定,空虚、烦恼也常常伴随而生。一般人追求物质,就算追求到了,心中也无法得到满足与充实,因为物质生活有限,而人的欲望却无有穷尽。例如:对拥有钱财而言,一般人有了十万想一百万,有了一百万想一千万;就算是拥有了全世界,还想要征服太空。所以始终在追求当中、在烦恼当中。

  

  在欲望的驱使下,所追求的得到了,只是暂时得到一种满足与快乐。这种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,而是物质刺激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感官,短暂的快乐。等到这种快乐的感受慢慢消失了,又感到空虚烦恼,又去追求第二种快乐,这便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。过去一般人以打牌、跳舞作为刺激感官获得短暂快乐的方式。现在的人不但打牌、跳舞,还要吃摇头丸,用各种方法来麻痹自己,使自己忘了自己是谁。然而,如此一来,却也让自己愈来愈卑微。

  

  佛法告诉我们,对物质生活要看淡、看破、放下;精神生活则须提升,如此才能有安乐的生活。

  

  精神生活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,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感觉很平静、很宁静,这就是最富足的精神生活。例如,白天在上学、上班或做任何事业,到了下午或晚上,感觉身心很疲倦,这时候,只要把眼睛闭上静坐一段时间,让烦杂的思绪、心念沉淀,心中没有妄想,清明的智慧现前,马上就感觉精神充沛,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获得净化提升。明白这个道理了,就要有信心,要在这一念心安顿自己、提升自己、净化自己。

  

  物质生活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同时发展的。所谓物质生活,在佛经里面来讲就是福德资粮。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,从这个方向去努力,人生就会愈来愈光明、过得愈有意义。

  

  所谓修福德就是修善法。如果没有福报,做什么事情都会不顺利,都会产生障碍。例如学生念书,虽然立志要大学毕业,或者想要得到博士学位,但是如果没有福报,经济环境不允许,家里面连三餐都没有着落,衣食住行都有障碍,这时候,只能半工半读。白天打工,缴学费、维持家庭,晚上还要去读书。由于一个人的体力、心力是有限的,因此,在这种因缘条件下,想要学业有所成就,实在是非常不容易。相反地,如果经济环境很好,一切衣、食、住、行都是现成的,能够专心用功读书,学业一定会有所成就。在社会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,出家修行也是一样,所以,佛法告诉我们要修福报。而福报从何而来?就是要修一切善法。

  

  中国历史上的宋太祖,曾拜张果老为师。张果老就是陈抟仙人。当时,宋太祖的手下大将名叫曹彬,专门为宋太祖打天下,是一个大功臣。陈抟仙人一看到曹彬,就说:「大元帅,我看您的脸相有点不对喔!到了晚年的时候,性命难保,您现在应该多修善法,绝对可以改变您的命运,增加您的福报啊!」曹彬知道他是个仙人,绝对不会骗人,所以始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。有一次,宋太祖派曹彬领军收复四川瀛邠县。收复后,部将们建议曹彬放火烧城,以永绝后患。曹彬当时记起了陈抟仙人的话,于是下达命令,所有的人都不准伤害这里的人民和一草一木。不仅如此,曹彬还发放生活费给投降的俘虏,或者发放他们还乡。后来曹彬离开此地,瀛邠县的人就为曹彬修了一个庙,称为曹公庙。曹彬领了部队回到京城后,遇到陈抟仙人,陈抟仙人一看:「大元帅啊!您做了什么大善事?我看您面有金光,相貌都变了!您现在不但不会害病,将来一定是大富大贵啊!」后来,曹彬生了九个儿子,都是将相之才;他自己活了九十多岁,富贵长寿。这就是修福报、修善法的果报。

  

  佛经云:「不可以小善而不为,不可以小恶为之。」佛陀经常对弟子开示,告诉大众要修福报。例如有一位比丘,受居士供养了一件新衣服。佛陀就藉这个机会,问他的弟子:「现在有居士供养你一件新衣,你这件旧的衣服,要怎么处理啊?」这位弟子回答:「世尊,我现在得到了新衣服,旧的衣服还是要保存,等到旧衣服穿烂了,才开始穿新衣服。」佛陀又说:「啊!等你把旧衣服穿烂了,又做何处理呢?」这位比丘就讲:「这衣服穿烂了,就把它剪成一块一块的,当成擦桌子的抹布。」佛陀接着又问:「如果擦桌子的抹布已经擦烂了,要怎么处理呢?」比丘便回答:「世尊,这抹布烂了,我就把它埋在树下做肥料。」

  

  借着佛陀与弟子的问答,我们便能深刻了解惜福、修福的观念。惜就是爱惜,修就是积极的修善断恶。一个是开源,一个是节流。开源就是积极的成就功德、善法;节流就是要爱惜我们的福德资粮。尤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,都很丰裕、充足,更要懂得去珍惜。佛经云: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被毛带角还。」就是说这批菜、这粒米,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爱惜,爱之不遗,这就是惜福。如果一个人,在人生当中知道这些道理,无论是衣、食、住、行,都本着惜福、修福的观念,福报便会愈来愈增长。

  

  一个人这一生,或是活到七十岁、或者是一百岁,不论寿命长短,都一定要吃、要住、要穿。佛经中提到,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法、福报,积聚成今生的福德资粮。今生的福报,如果是一千万元,就要在这一生,七、八十年甚至百年使用这一千万元,所以这一千万要知道爱惜。如果不知道爱惜,吃喝嫖睹,很快这一千万就掏空殆尽,钱没有、衣物没有了,我们的生命、生活便会直接受到影响。就算是重新努力、奋发,剩下的这几十年还是会受苦。古云:「福禄寿,三星拱照」、「未睹生,先睹死。」这句中国的俗话,就佛法来讲,就是一个因果。过去的因,现在的果;现在的因,未来的果,丝毫不假。

  

  有的人说,未来的事情何必理会那么多?未来又看不到。其实未来,并不一定是来世,十年也是未来、三年、五年也是未来、三天、五天也是未来、甚至于下一个钟头也是未来。倘若我们了解这些道理,「未来」实在不是一个迷信。如果修善积极、用功积极,不必等到来世,现世便能感得善果。

  

  有的人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人没有做善事,却都富贵、平步青云。相反的有很多人都在修善,乃至于在吃素,这一生中却是苦苦恼恼,没有发迹。便认为佛法中的所说的因果,只不过是劝我们做好事罢了,根本没有所谓的因果。

  

  以佛法而言,这种观念是错误的。佛法所谈的因果通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是非常公平、必然的轨则。过去信了佛,做了善事,今生便具足福德可以来运用。今生做了坏事,虽然逃过…

《学佛与人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学与医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