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觉的这念心,这念心不生不灭;只要时时回光返照,使心平静、明净、作主、安祥、自在,就是掌握了我们的真生命。
中台禅寺,每年皆定期举办禅七,在禅七当中用功体悟心性,就是在体验自己的真生命。举例而言,第一天、第二天、第三天,初初开始打坐觉得腿酸、腿痛、腿麻,觉得不是在坐禅,像是在坐牢那么痛苦。等过了第四天、第五天、第六天,身体调过来了,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镜子这么宁静、平静,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。此时便能真正体会到这念心,体会佛法的真,体会到自己的真生命。
除了体悟以外,还要有智慧,智慧就是认识自己当下这念心。我们的智慧不足皆来自妄想,执着太多,把这一念清净心蒙蔽了,使我们无法认清万法的真实相状。这念心,像天上的太阳一样,时时刻刻都是在光明当中,可是云雾一来,太阳的光明被乌云覆盖起来了,好似光明不见了。但是乌云一过去,自然云开日现,光明重现。所谓蒙蔽,并非指失去,而是清明的智慧心被无明烦恼障碍了。
佛经当中提到,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所以佛陀广说八万四千个法门来对治烦恼。如果把烦恼再归纳,便成一百零八个烦恼,有一百零八个法门来对治;如同念珠的数目常是一百零八个念珠,念破、照破我们一百零八个烦恼。烦恼化除了,心就得到清凉与解脱、就能超凡入圣。再把一百零八个烦恼,浓缩归纳成六个烦恼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。这个六个烦恼,障碍我们内心,如同六弊。用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来对治心当中的六个烦恼;烦恼对治了,心念便得到提升与解脱。
所谓解脱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死亡,也不是到西方才是解脱。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没有了,从烦恼的执着束缚中解脱。烦恼是自己的妄想累积出来的,现在不打妄想,马上烦恼就没有了。佛法中提到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「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」,这念心,过去所起的心念,已经过去了,再也不要去想它,一切从现在开始。「未来种种譬如今生」,现在知道修福德,把握当下,我们人生的生活、生存和生命,一定是很愉快、很幸福。
要圆满我们的人生,第一个要有福报,第二个要有智慧。如果福德、智慧圆满,就能成佛作主。遵循佛法而行,能令我们达到智慧与福报圆满。佛经中提到「福慧两足尊」,这样的境界,人人都可以做到,没有哪一个做不到。福报每个人只要落实、用心尽力,都能做到;智慧的涵养,便要透过检讨反省,如果知道检讨反省,并且确实落实,智慧增长,人人都能成佛作主。
每一个人都有这念心,福德与智慧的增长,能帮助我们不打妄想、昏沉,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。作主的心保持三分钟、清净三分钟,就得到三分钟的解脱,做三分钟的佛。能保持十分钟,得到十分钟的解脱,就成了十分钟的佛;我们保持半个钟头,半个钟头得到清凉、自在、解脱,就成了半个钟头的佛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确确实实翻过来是手掌、翻过来是手背,一切都操之在己,只是做与不做的问题。
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作诗云:「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」打坐也有境界和层次之分,所谓「半亩」,是指我们这念心就像池塘的清水一样。这一潭清水,怎么样去找?便要回光返照。「一鉴开」,只要能够返照就能觉察到我们自性的光明,看到本心本性。平时,两眼都是往外攀缘,现在把它收回来往内照。往内照马上就会发现,这一念心里面有种种的妄想、有种种的境界。
这念心无量无边的广大,念念迁流,像作梦一样,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。不能作主,打坐时也容易如此,很多人不了解打坐,研究打坐,结果反而走火入魔。因为把心中的幻境当作真实的境界,一旦当作真的,我们这念心就产生了分别执着,心收不回来,就乱说乱讲,行为举止异常。所以心中有种种的妄想、执着、欲爱,在打坐时,这一些念头、境界现前时,就是要作主,不要理它。
「天光云影共徘徊」,虽然妄想的心念不断迁流,但清净的心是本具的,从不因为妄想而失去。静坐时只要不理妄想,不追随妄想,妄想自然会慢慢减少,便有一点清凉的境界了,这时候就会觉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感觉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,身心都很平静、很安然自在。
「问渠那得清如许」,怎么有这么好的境界啊?「为有源头活水来」,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本具的心性,我们自己迷失了方向,不知道往内照,拼命往外面攀缘追求,执着妄想为真。能向内观,体会到这念宝贵的本心本性,就会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。
所以无论是佛法或是儒家,都告诉大众有个真正的生命,真正的生命就在诸位听法这念心,只要自己直下承当,当下即是。人生除了物质生活以外,还有精神生活,明白了心性的道理,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便很充实、很富有、很愉快、很实在。
生命除了家庭、事业以外,还必须从福报与智慧这两方向去努力,才不枉费自己这一生,在种种动荡不安的外境中,找一个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,找到自己的真生命。
《学佛与人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