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了法律,但是恶业的果报在未来必定会呈现,所谓「三世因果,丝毫不假」。
儒家有句名言非常有意义。「做恶不灭,必有宿得;为善不昌,必有宿殃,殃尽必昌。」做恶的人,你看他现在好象是步步春风,一切都在富贵当中,这其实是他过去生中修来的福报。今生他若不知道再修福报,只是在享受,等他把福报用光了,马上就会穷途潦倒,如何还能这样春风、富贵。「必有宿得」,前世修的福报用尽了,业果现前,马上就要受报。观察社会中种种状况,便可了解此言不虚。「为善不昌,必有宿殃」,做好事的人,现在没有善果,是因为他前世做了恶业。恶业果报现前,今生就一定要去受报。了解因果的道理,不管什么业报现前都要忍耐,现在积极努力的修善断恶,等到恶报的业果消除了,善业现前,一定会受善报。
由儒家的这句名言:「做恶不灭,必有宿得;为善不昌,必有宿殃,殃尽入昌」可以了解佛法和儒家的思想,是不谋而合的。明白此理,未来便有无穷尽的希望。佛经有云:「富贵人家修行学佛,从光明再到光明,贫贱人家学佛,从黑暗到光明。」了解这个真理,朝这个方向去努力,这一生中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中台山有中台四箴行,落实这四个道理,福德智慧便能增长成就。
对上以敬
对于父母、师长和主管,都要有恭敬心。每个人心中都有慢心,认为自己很优越、很高尚。无论是家庭、学业或事业,每个人都有自尊。如果自尊偏差了,就是一种慢心。自己有了慢心,并不容易察觉,所以要有恭敬心,藉恭敬心来改变自己的慢心。对上以敬,子女对父母、学生对师长、属下对主管都要有恭敬心。儒家所说,「主诚互敬」,有诚、有敬,自然能成就善法、功德。佛法云:「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一分业障;消除一分业障,便能增长一分福德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业障;消除十分业障,便能增加十分福德智慧。」所以对上要养成恭敬心,只要有恭敬心,自然就有福德。
对下以慈
在上位的人,对于下属要有慈悲心;例如父母对于子女要有慈悲心,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、学业及生活,这些都是慈悲心的展现。身为主管,对部属要有慈悲心,关心的部属的身体、升迁。受了长官的关心,部属一定很忠诚。如果不去关心,在下位的人,自然就对上位的人产生隔阖,所以要以慈悲心对待下属。佛法云:「诸佛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,因慈悲心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」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;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,是趣入正觉的要道。
每个人心中都有三把无明火,第一是瞋火、第二是欲火、第三是饥火。这三把火时时都在焚烧我们的心。如果具有慈悲心,无形当中就能化除心中的瞋火、欲火及饥火。欲火,指的是男女之欲,男孩子看到女孩子,产生了欲爱,心当中就有火,心念一动,身体就会发烧。起心动念时没有觉察,还继续打妄想,慢慢想下去,无明火便愈来愈深,到了极限,这把火把理智都烧掉了,就称之为色胆包天,便会做出种种不轨的事情。相反的如果常常保持慈悲心,无明火便无从烧起,所以平时要有慈心,方能灭除心中的烦恼火,清明的智慧便会时时现前。
对人以和
对任何人都要和气。一般人都知道「家和万事兴,和气能生财」,心当中常存与人和合相处的心,我们的生命、身体才会健康。如果不合,喜欢发脾气、起瞋心,无形中就会损伤身体的健康,人与人之间也不容易产生一种和睦、合作的互动。例如佛教为维持僧团和合而制定六和敬,依这六个共同遵守的理念,来维持僧团的和谐。了解人与人之间要和气、和合的道理,并能身体力行去实践。这个社会一定安详,家庭一定和气,整个世界一定太平,所以与人和合相处,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对事以真
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负责,不居功不诿过,就是真。无论做任何事情,在学校读书、做学问要认真负责,平时要复习,从来不缺课,考试不做弊。就算凭着作弊通过考试而拿到文凭,因为平时不认真学业,便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憾。等到要用时,自己的才智、技能,都不如人,事业、前途一定没有办法辉煌腾达。所以在学校,要认真负责,用功学习。以研究学问而言,自己要有逻辑,要找到思惟道理的方式,不能东抄西抄,人云:「千古文章,一大抄」,那是错误的说法。现在和过去不一样,抄袭他人的作品,就会受到各方的指责,乃至于学业、事业,都会受影响。
所以对什么事情都要真,在家庭、在社会、在任何岗位,都要认真负责。例如打坐也一样要真,不能敷衍了事,静坐并非只是坐着而已。打坐时不打妄想、不打昏沉,要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,才能与道相应。否则身坐在这里,心在打妄想,就等于没有静坐,浪费时间。
中台四箴行是增长福慧的方向,把这四个方向的道理做到了,一定能增长福德,不论在何处,都能自在作主,诸事顺遂。
人必须要有福报,没有福报做任何事都是障碍,修善积福的道理便在此。然而有福德还必须有智慧,如果有了福德与钱财,不知道如何应用,甚至于滥用,吃喝玩乐、花天酒地,反而运用福报造恶业,造了恶业就要堕落。
佛法告诉我们,除了钱财、福报以外,还要修智慧。一般人可能会误解,以为佛法提到的智慧,是指拿到博士、硕士等学历,乃至于学习种种技艺就是智慧。其实,这只是一种知识而非智慧。
佛法的智慧和知识是有分别的,知识是学习而来的,而能学的这念心,才是智慧。所以智慧是本具的,知识属于后天学习而来的。无论是科学、哲学、医学,都是学习而得的知识。我们这念心,保持平静、宁静,经常检讨反省,使这念心安住正念才是智慧。
古德云:「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;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所不为」。对于所学习的,天天都要增加、要进步,所谓:「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」,学习种种知识就是在增加。而道就是我们这念清净心,「为道」,就是要修行成道,使我们这念心光光明明,一法不立。把心当中的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,去的干干净净就是「损」。「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」就是不生不灭、无穷尽的生命。在人生当中,除了修福德以外,还要体悟自己的本心本性,才是真实不虚的真生命。禅宗里面讲:「本心本性」,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,「要活在当下」。
如果真正活在当下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因为心念是不生灭的、是真实不虚的,不随妄想执着与颠倒,这一生会过的很愉快、很幸福,因为我们找到真正的自己了。
一般人常把自己称为「我」,究竟那一个是我?举例来说,小学的时候,认为小学是自己,可是小学很快就过去了。小学读完了,就读中学,读中学的时候,认为中学这段生活是自己。可是中学读过了,又读高中,你认为高中这一段生活是自己。一旦高中毕业了,高中这一段生活也不存在了。我们的身体、生活或习气,无时无刻都在改变;每一个时段、阶段,都不一样。高中毕业了,读了大学,又觉得读大学好象没有成就。等大学毕业了,又想拿一个博士,或者在社会上创造一番事业。等到当了公司的董事长,过去大学的生活已不复存在。
不论董事长、老师、教授,每一个因缘都是人生另一个开始。甚至于生了孩子,孩子又结了婚,抱了孙子……想一想,那一段生活是「我」?如果小学时的自己是「我」;那么到了大学时,小学时的「我」又去那里了?依此类推实在是找不到自己啊!
一般人所认知的「我」都只是外面的一些假相。年轻的时候,年轻貌美、身强力壮,认为这是自己,可是很快就会过去。到老的时候,老迈愚钝,还认为这个是自己。人生就像一个梦境,每一个阶段都对梦境中的「我」产生了执着,因为认为有个「我」,便会因为在乎这个假相的「我」而产生执着与痛苦。如果我们不产生执着,确确实实就能掌握自己的真生命。一般人常说,「人老心不老」这句话显发着人生的真理,真正悟到这句话便能了解确实是「人老心不老」。
举例而言,在小孩子的时候有见闻觉知,能见、能闻、能觉、能知这念心。活到七老八十,还是有见闻觉知这念心。小孩子时,吃盐巴知道是咸的,等到七老八十了,吃到盐巴还是咸的。小孩子吃糖知道是甜的,活到七老八十,还是知道吃糖是甜的。外相的假我会改变,而能知的心始终都存在,体悟到能知的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。
每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,「知」就是我们的觉性,能够把「知」掌握住,白天、晚上都能作主;进一步达到绝对的知,不仅不作恶梦,连好梦都不作,甚至达到无梦的境界。所谓「圣人无梦」,即使在睡梦中也是清楚明白,这念心始终不迷惑、不颠倒。
圣人即是觉者,每一个人都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、都有佛性,都可成佛、成菩萨,都能达到圣人的境界。所以佛、菩萨,不离当下这念心。心中起一个善念,这个善念使我们心生欢喜、心开意解,一念清净当下即是净土。心当中时时保持正念,就能超凡入圣;心当中有邪念、杂念、恶念、有贪、瞋、痴,就是在地狱、畜牲、饿鬼中受苦。佛经云:「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」。这念心性人人本具,要作迷惑颠倒的众生、超凡入圣的圣人、随境堕落的三途都操之在己。
古人云:「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」。「水能载舟」,用水譬喻我们这一念心;这念心起了善念、正念、净念,就能载舟,载我们到光明的地方去。相反地,心当中起了恶念,邪见、杂念,就是黑暗、就要堕落受苦,这就是「水能覆舟」。如果明白这些道理了,只要当下这一念心能够作主,人生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佛经中提到,每一个人都有灵知灵…
《学佛与人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