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與人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法律,但是惡業的果報在未來必定會呈現,所謂「叁世因果,絲毫不假」。

  

  儒家有句名言非常有意義。「做惡不滅,必有宿得;爲善不昌,必有宿殃,殃盡必昌。」做惡的人,你看他現在好象是步步春風,一切都在富貴當中,這其實是他過去生中修來的福報。今生他若不知道再修福報,只是在享受,等他把福報用光了,馬上就會窮途潦倒,如何還能這樣春風、富貴。「必有宿得」,前世修的福報用盡了,業果現前,馬上就要受報。觀察社會中種種狀況,便可了解此言不虛。「爲善不昌,必有宿殃」,做好事的人,現在沒有善果,是因爲他前世做了惡業。惡業果報現前,今生就一定要去受報。了解因果的道理,不管什麼業報現前都要忍耐,現在積極努力的修善斷惡,等到惡報的業果消除了,善業現前,一定會受善報。

  

  由儒家的這句名言:「做惡不滅,必有宿得;爲善不昌,必有宿殃,殃盡入昌」可以了解佛法和儒家的思想,是不謀而合的。明白此理,未來便有無窮盡的希望。佛經有雲:「富貴人家修行學佛,從光明再到光明,貧賤人家學佛,從黑暗到光明。」了解這個真理,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這一生中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
  

  中臺山有中臺四箴行,落實這四個道理,福德智慧便能增長成就。

  

  

  對上以敬

  

  對于父母、師長和主管,都要有恭敬心。每個人心中都有慢心,認爲自己很優越、很高尚。無論是家庭、學業或事業,每個人都有自尊。如果自尊偏差了,就是一種慢心。自己有了慢心,並不容易察覺,所以要有恭敬心,藉恭敬心來改變自己的慢心。對上以敬,子女對父母、學生對師長、屬下對主管都要有恭敬心。儒家所說,「主誠互敬」,有誠、有敬,自然能成就善法、功德。佛法雲:「有一分恭敬心,就消一分業障;消除一分業障,便能增長一分福德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業障;消除十分業障,便能增加十分福德智慧。」所以對上要養成恭敬心,只要有恭敬心,自然就有福德。

  

  對下以慈

  

  在上位的人,對于下屬要有慈悲心;例如父母對于子女要有慈悲心,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、學業及生活,這些都是慈悲心的展現。身爲主管,對部屬要有慈悲心,關心的部屬的身體、升遷。受了長官的關心,部屬一定很忠誠。如果不去關心,在下位的人,自然就對上位的人産生隔阖,所以要以慈悲心對待下屬。佛法雲:「諸佛菩薩以慈悲心爲根本,因慈悲心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」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;菩薩以慈悲心爲根本,是趣入正覺的要道。

  

  每個人心中都有叁把無明火,第一是瞋火、第二是欲火、第叁是饑火。這叁把火時時都在焚燒我們的心。如果具有慈悲心,無形當中就能化除心中的瞋火、欲火及饑火。欲火,指的是男女之欲,男孩子看到女孩子,産生了欲愛,心當中就有火,心念一動,身體就會發燒。起心動念時沒有覺察,還繼續打妄想,慢慢想下去,無明火便愈來愈深,到了極限,這把火把理智都燒掉了,就稱之爲色膽包天,便會做出種種不軌的事情。相反的如果常常保持慈悲心,無明火便無從燒起,所以平時要有慈心,方能滅除心中的煩惱火,清明的智慧便會時時現前。

  

  對人以和

  

  對任何人都要和氣。一般人都知道「家和萬事興,和氣能生財」,心當中常存與人和合相處的心,我們的生命、身體才會健康。如果不合,喜歡發脾氣、起瞋心,無形中就會損傷身體的健康,人與人之間也不容易産生一種和睦、合作的互動。例如佛教爲維持僧團和合而製定六和敬,依這六個共同遵守的理念,來維持僧團的和諧。了解人與人之間要和氣、和合的道理,並能身體力行去實踐。這個社會一定安詳,家庭一定和氣,整個世界一定太平,所以與人和合相處,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
  

  對事以真

  

  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負責,不居功不诿過,就是真。無論做任何事情,在學校讀書、做學問要認真負責,平時要複習,從來不缺課,考試不做弊。就算憑著作弊通過考試而拿到文憑,因爲平時不認真學業,便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憾。等到要用時,自己的才智、技能,都不如人,事業、前途一定沒有辦法輝煌騰達。所以在學校,要認真負責,用功學習。以研究學問而言,自己要有邏輯,要找到思惟道理的方式,不能東抄西抄,人雲:「千古文章,一大抄」,那是錯誤的說法。現在和過去不一樣,抄襲他人的作品,就會受到各方的指責,乃至于學業、事業,都會受影響。

  

  所以對什麼事情都要真,在家庭、在社會、在任何崗位,都要認真負責。例如打坐也一樣要真,不能敷衍了事,靜坐並非只是坐著而已。打坐時不打妄想、不打昏沈,要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,才能與道相應。否則身坐在這裏,心在打妄想,就等于沒有靜坐,浪費時間。

  

  中臺四箴行是增長福慧的方向,把這四個方向的道理做到了,一定能增長福德,不論在何處,都能自在作主,諸事順遂。

  

  人必須要有福報,沒有福報做任何事都是障礙,修善積福的道理便在此。然而有福德還必須有智慧,如果有了福德與錢財,不知道如何應用,甚至于濫用,吃喝玩樂、花天酒地,反而運用福報造惡業,造了惡業就要墮落。

  

  佛法告訴我們,除了錢財、福報以外,還要修智慧。一般人可能會誤解,以爲佛法提到的智慧,是指拿到博士、碩士等學曆,乃至于學習種種技藝就是智慧。其實,這只是一種知識而非智慧。

  

  佛法的智慧和知識是有分別的,知識是學習而來的,而能學的這念心,才是智慧。所以智慧是本具的,知識屬于後天學習而來的。無論是科學、哲學、醫學,都是學習而得的知識。我們這念心,保持平靜、甯靜,經常檢討反省,使這念心安住正念才是智慧。

  

  古德雲:「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,損之又損;以至于無爲,無爲而無所不爲」。對于所學習的,天天都要增加、要進步,所謂:「學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」,學習種種知識就是在增加。而道就是我們這念清淨心,「爲道」,就是要修行成道,使我們這念心光光明明,一法不立。把心當中的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,去的幹幹淨淨就是「損」。「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爲」就是不生不滅、無窮盡的生命。在人生當中,除了修福德以外,還要體悟自己的本心本性,才是真實不虛的真生命。禅宗裏面講:「本心本性」,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,「要活在當下」。

  

  如果真正活在當下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因爲心念是不生滅的、是真實不虛的,不隨妄想執著與顛倒,這一生會過的很愉快、很幸福,因爲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了。

  

  一般人常把自己稱爲「我」,究竟那一個是我?舉例來說,小學的時候,認爲小學是自己,可是小學很快就過去了。小學讀完了,就讀中學,讀中學的時候,認爲中學這段生活是自己。可是中學讀過了,又讀高中,你認爲高中這一段生活是自己。一旦高中畢業了,高中這一段生活也不存在了。我們的身體、生活或習氣,無時無刻都在改變;每一個時段、階段,都不一樣。高中畢業了,讀了大學,又覺得讀大學好象沒有成就。等大學畢業了,又想拿一個博士,或者在社會上創造一番事業。等到當了公司的董事長,過去大學的生活已不複存在。

  

  不論董事長、老師、教授,每一個因緣都是人生另一個開始。甚至于生了孩子,孩子又結了婚,抱了孫子……想一想,那一段生活是「我」?如果小學時的自己是「我」;那麼到了大學時,小學時的「我」又去那裏了?依此類推實在是找不到自己啊!

  

  一般人所認知的「我」都只是外面的一些假相。年輕的時候,年輕貌美、身強力壯,認爲這是自己,可是很快就會過去。到老的時候,老邁愚鈍,還認爲這個是自己。人生就像一個夢境,每一個階段都對夢境中的「我」産生了執著,因爲認爲有個「我」,便會因爲在乎這個假相的「我」而産生執著與痛苦。如果我們不産生執著,確確實實就能掌握自己的真生命。一般人常說,「人老心不老」這句話顯發著人生的真理,真正悟到這句話便能了解確實是「人老心不老」。

  

  舉例而言,在小孩子的時候有見聞覺知,能見、能聞、能覺、能知這念心。活到七老八十,還是有見聞覺知這念心。小孩子時,吃鹽巴知道是鹹的,等到七老八十了,吃到鹽巴還是鹹的。小孩子吃糖知道是甜的,活到七老八十,還是知道吃糖是甜的。外相的假我會改變,而能知的心始終都存在,體悟到能知的這念心就是我們的真生命。

  

  每個人都有靈知靈覺的這念心,「知」就是我們的覺性,能夠把「知」掌握住,白天、晚上都能作主;進一步達到絕對的知,不僅不作惡夢,連好夢都不作,甚至達到無夢的境界。所謂「聖人無夢」,即使在睡夢中也是清楚明白,這念心始終不迷惑、不顛倒。

  聖人即是覺者,每一個人都有靈知靈覺的這念心、都有佛性,都可成佛、成菩薩,都能達到聖人的境界。所以佛、菩薩,不離當下這念心。心中起一個善念,這個善念使我們心生歡喜、心開意解,一念清淨當下即是淨土。心當中時時保持正念,就能超凡入聖;心當中有邪念、雜念、惡念、有貪、瞋、癡,就是在地獄、畜牲、餓鬼中受苦。佛經雲:「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」。這念心性人人本具,要作迷惑顛倒的衆生、超凡入聖的聖人、隨境墮落的叁途都操之在己。

  

  古人雲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。「水能載舟」,用水譬喻我們這一念心;這念心起了善念、正念、淨念,就能載舟,載我們到光明的地方去。相反地,心當中起了惡念,邪見、雜念,就是黑暗、就要墮落受苦,這就是「水能覆舟」。如果明白這些道理了,只要當下這一念心能夠作主,人生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佛經中提到,每一個人都有靈知靈…

《學佛與人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學與醫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