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與人生

  學佛與人生

  ──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于崇右企專(90/03/28)  

  

  

  

  我們都希望生活要充實、愉快,也希望生存有價值、有意義;除了生活、生存外,我們還有自己的生命。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,社會上少數人不了解生命的可貴,所以自我放棄、自我陶醉、自我消遣,乃至于尋歡作樂。

  

  所謂的人生,包含叁個意義:一個是生活、一個是生存、一個是生命。每一個人都應該要關心自己,能夠關心自己、尊重自己,一定也能夠尊重他人,關心他人的生活、生存和生命。

  

  佛法告訴我們,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。如果我們相信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我們的生存空間,就是無窮盡地廣大;我們的生命,就是無窮盡地長遠。佛經中提到,過去是因、現在是果;現在是因、未來是果。但人們並不相信這些道理,爲什麼呢?一般人認爲,未來的事看不見,過去的事也不知道,所以不相信過去,也不相信未來。既然不相信過去,也不相信未來,那是不是也不相信現在呢?如果連現在也不相信,人生不就失去方向了嗎!

  

  關于過去,至少我們知道父母的父母,知道曾祖父母,也知道曾祖父母的父母……,再追溯上去,曆代祖先可能就不知道了。但是,不知道並不能說沒有。因此,我們應該了解,過去是一定存在的。古今中外,有些人一生下來,就知道前世的事情。例如,中國曆史上有一個知名的文人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。

  

  前一陣子,報紙記載臺南有一個人,喝醉酒躺在公園裏面,經路人報警送到警察局。等他清醒了,正要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?他卻突然心髒病發而死。警察依程序處理並通知家人領回,也請法院開了死亡證明。他的兒子將他領回去後,他晚上就托夢給兒子,說:「我不是因爲喝酒心髒麻痹醉死的,而是被六、七個人打死的,趕快替父親申冤啊!」他的兒子到了警察局,重新報案申冤。結果經過調查、驗屍,證明他確實是被打死的。

  

  佛教的曆史上,這類事情也記載得很多,證明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生命,都會起念頭。這一念心,在晚上睡覺時會作夢。爲什麼人會作夢呢?在夢中進入另外一個天地、另外一個世界,有苦也有樂,等到夢一醒,樂也不可得、苦也了不可得。每個人應該多多少少都有過這種經驗,有時候夢中的事情,還會有一些感應。因爲我們這一念心是無遠弗屆的,這念心靈的感受,無論遠近,都是存在的。例如,自己的親人、子女到國外念書,每天都在挂念他的生活、學業、身體健康。某個晚上做了一個夢,夢到所想念的人生病;第二天長途電話一打,確實生病了!這是什麼道理呢?這就是心靈的作用。相信一般人都聽過第六識的感應,人除了物質生活外,還有心靈的世界。所以,佛法告訴我們,人有叁世因果,從這個角度來看,確實有其根據。

  

  如果人只重視物質生活,爲了追求物質、功名利祿,不停地忙忙碌碌。爲了自己的享受、事業、名利,不擇手段、巧取豪奪,或許自認爲很有成就,其實卻造了很多業,也給社會帶來很多動亂,乃至造成大衆的傷害,最後終究空過一生,這就是物質生活泛濫所造成的影響。

  

  然而人除了物質生活,還有心靈世界;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物質,心靈便無法得到安定,空虛、煩惱也常常伴隨而生。一般人追求物質,就算追求到了,心中也無法得到滿足與充實,因爲物質生活有限,而人的欲望卻無有窮盡。例如:對擁有錢財而言,一般人有了十萬想一百萬,有了一百萬想一千萬;就算是擁有了全世界,還想要征服太空。所以始終在追求當中、在煩惱當中。

  

  在欲望的驅使下,所追求的得到了,只是暫時得到一種滿足與快樂。這種快樂並非真正的快樂,而是物質刺激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感官,短暫的快樂。等到這種快樂的感受慢慢消失了,又感到空虛煩惱,又去追求第二種快樂,這便是一種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。過去一般人以打牌、跳舞作爲刺激感官獲得短暫快樂的方式。現在的人不但打牌、跳舞,還要吃搖頭丸,用各種方法來麻痹自己,使自己忘了自己是誰。然而,如此一來,卻也讓自己愈來愈卑微。

  

  佛法告訴我們,對物質生活要看淡、看破、放下;精神生活則須提升,如此才能有安樂的生活。

  

  精神生活就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,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感覺很平靜、很甯靜,這就是最富足的精神生活。例如,白天在上學、上班或做任何事業,到了下午或晚上,感覺身心很疲倦,這時候,只要把眼睛閉上靜坐一段時間,讓煩雜的思緒、心念沈澱,心中沒有妄想,清明的智慧現前,馬上就感覺精神充沛,我們的心靈也因此獲得淨化提升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就要有信心,要在這一念心安頓自己、提升自己、淨化自己。

  

  物質生活和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同時發展的。所謂物質生活,在佛經裏面來講就是福德資糧。如果我們明白這些道理,從這個方向去努力,人生就會愈來愈光明、過得愈有意義。

  

  所謂修福德就是修善法。如果沒有福報,做什麼事情都會不順利,都會産生障礙。例如學生念書,雖然立志要大學畢業,或者想要得到博士學位,但是如果沒有福報,經濟環境不允許,家裏面連叁餐都沒有著落,衣食住行都有障礙,這時候,只能半工半讀。白天打工,繳學費、維持家庭,晚上還要去讀書。由于一個人的體力、心力是有限的,因此,在這種因緣條件下,想要學業有所成就,實在是非常不容易。相反地,如果經濟環境很好,一切衣、食、住、行都是現成的,能夠專心用功讀書,學業一定會有所成就。在社會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,出家修行也是一樣,所以,佛法告訴我們要修福報。而福報從何而來?就是要修一切善法。

  

  中國曆史上的宋太祖,曾拜張果老爲師。張果老就是陳抟仙人。當時,宋太祖的手下大將名叫曹彬,專門爲宋太祖打天下,是一個大功臣。陳抟仙人一看到曹彬,就說:「大元帥,我看您的臉相有點不對喔!到了晚年的時候,性命難保,您現在應該多修善法,絕對可以改變您的命運,增加您的福報啊!」曹彬知道他是個仙人,絕對不會騙人,所以始終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裏。有一次,宋太祖派曹彬領軍收複四川瀛邠縣。收複後,部將們建議曹彬放火燒城,以永絕後患。曹彬當時記起了陳抟仙人的話,于是下達命令,所有的人都不准傷害這裏的人民和一草一木。不僅如此,曹彬還發放生活費給投降的俘虜,或者發放他們還鄉。後來曹彬離開此地,瀛邠縣的人就爲曹彬修了一個廟,稱爲曹公廟。曹彬領了部隊回到京城後,遇到陳抟仙人,陳抟仙人一看:「大元帥啊!您做了什麼大善事?我看您面有金光,相貌都變了!您現在不但不會害病,將來一定是大富大貴啊!」後來,曹彬生了九個兒子,都是將相之才;他自己活了九十多歲,富貴長壽。這就是修福報、修善法的果報。

  

  佛經雲:「不可以小善而不爲,不可以小惡爲之。」佛陀經常對弟子開示,告訴大衆要修福報。例如有一位比丘,受居士供養了一件新衣服。佛陀就藉這個機會,問他的弟子:「現在有居士供養你一件新衣,你這件舊的衣服,要怎麼處理啊?」這位弟子回答:「世尊,我現在得到了新衣服,舊的衣服還是要保存,等到舊衣服穿爛了,才開始穿新衣服。」佛陀又說:「啊!等你把舊衣服穿爛了,又做何處理呢?」這位比丘就講:「這衣服穿爛了,就把它剪成一塊一塊的,當成擦桌子的抹布。」佛陀接著又問:「如果擦桌子的抹布已經擦爛了,要怎麼處理呢?」比丘便回答:「世尊,這抹布爛了,我就把它埋在樹下做肥料。」

  

  借著佛陀與弟子的問答,我們便能深刻了解惜福、修福的觀念。惜就是愛惜,修就是積極的修善斷惡。一個是開源,一個是節流。開源就是積極的成就功德、善法;節流就是要愛惜我們的福德資糧。尤其我們現在物質生活,都很豐裕、充足,更要懂得去珍惜。佛經雲: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被毛帶角還。」就是說這批菜、這粒米,任何事物我們都要愛惜,愛之不遺,這就是惜福。如果一個人,在人生當中知道這些道理,無論是衣、食、住、行,都本著惜福、修福的觀念,福報便會愈來愈增長。

  

  一個人這一生,或是活到七十歲、或者是一百歲,不論壽命長短,都一定要吃、要住、要穿。佛經中提到,我們過去所修的善法、福報,積聚成今生的福德資糧。今生的福報,如果是一千萬元,就要在這一生,七、八十年甚至百年使用這一千萬元,所以這一千萬要知道愛惜。如果不知道愛惜,吃喝嫖睹,很快這一千萬就掏空殆盡,錢沒有、衣物沒有了,我們的生命、生活便會直接受到影響。就算是重新努力、奮發,剩下的這幾十年還是會受苦。古雲:「福祿壽,叁星拱照」、「未睹生,先睹死。」這句中國的俗話,就佛法來講,就是一個因果。過去的因,現在的果;現在的因,未來的果,絲毫不假。

  

  有的人說,未來的事情何必理會那麼多?未來又看不到。其實未來,並不一定是來世,十年也是未來、叁年、五年也是未來、叁天、五天也是未來、甚至于下一個鍾頭也是未來。倘若我們了解這些道理,「未來」實在不是一個迷信。如果修善積極、用功積極,不必等到來世,現世便能感得善果。

  

  有的人看到社會上有很多人沒有做善事,卻都富貴、平步青雲。相反的有很多人都在修善,乃至于在吃素,這一生中卻是苦苦惱惱,沒有發迹。便認爲佛法中的所說的因果,只不過是勸我們做好事罷了,根本沒有所謂的因果。

  

  以佛法而言,這種觀念是錯誤的。佛法所談的因果通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是非常公平、必然的軌則。過去信了佛,做了善事,今生便具足福德可以來運用。今生做了壞事,雖然逃過…

《學佛與人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學與醫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