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真实「自在」的人生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经过三分钟、五分钟、一刻钟……,时时注意这念心,进而使这念心,时时刻刻觉性都能现前,清楚明白,了了常知。动中如此,静中如此;顺境如此,逆境如此;白天如此,晚上也如此;甚至一年、十年都是如此,这念心始终没有出、没有入,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更超越了生死。如此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无量光、无量寿。

  

  要明白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大众只要达到这个了了分明的境界,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就是如来。所谓「如来」,也就是指我们这念心当中,没有妄想,没有昏沉,处处作主,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;如此就是真正的自在。

  

  这念心,没有了妄想、昏沉,达到处处作主,如如不动的绝对境界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也就是我们的真生命。这些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去用功、实践才能达到。要经常检讨反省这念心──有没有妄想、烦恼,有没有做亏心事。儒家中也讲:「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,与朋友交而不信乎,传不习乎。」所以,我们要在因地中努力,无论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做人、做事,都不违背这些善法与轨则,功夫到家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皆能作主,不攀缘颠倒,便能得到真正的六根清净;乃至于生死自在、神通自在,最后成就如来法、报、化三身的究竟自在。

  

  佛法所讲的「自在」,有深、浅之别;在儒家当中,孔子对自在的解释,所谓:「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」从心所欲,不逾矩;这念心不管想什么事,都不会逾越规矩、礼法,也不会迷失自己,这就是一种自在。然而,佛法中的「自在」又更进一步──不但心要得自在,身、口也要得自在,如此,身口意三业清净,不随烦恼妄想;不随外境迁流,便是一种自在,我们的生命便是无量、无有穷尽,这便是我们的真生命。

  

  什么是无量呢?证到「空性」就是无量。声闻证到我空、菩萨证到法空,到最后,连空也不执着,而悟到「本性本空」。圣人便是体悟到空性,所以能从烦恼妄想中解脱,转凡成圣,成就道果。

  

  佛法中言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譬如一杯水:水是一种色,举凡境界、形象,有其名称,这些都属于色。例如,水是由一个氧、二个氢原子所组合而成的,如果将这些原子分开,那么所谓的「水」也就不存在了。再进一步研究,水一遇高温就会变成气,此时的水也不再是「水」,而是「气」了。乃至于这个「气」也是虚妄的;一旦水遇热成气,升到空中遇冷又变成水或雪,若再次遇上高温,水或雪的形象又没有了。因为一切法皆是缘起,也就是佛法所说「遇缘而生」的道理,这个世界一切的现象,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是假有、假名、假形、假相。我们这个身体,甚至于外在的一切物质现象,也都是因缘假合而成,随缘变异,缘尽还灭,所以体性是空性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便是如此。

  

  圣人不但能了解空性的真理,也能真正体证到空性,所谓「须弥纳芥子,芥子纳须弥」就是这个道理。小小的芥子如何纳入如此大的须弥山?证到了「色即是空」的境界,就能够如此。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证到了空性,能行种种神通变化,于佛陀的诸大弟子中神通最为第一!要达到这样的境界,就必须根据佛法的道理去研究分析,事上与理上了悟,一切诸法皆为空性,落实修证,如此才能达到真正自在无碍的境界。

  

  儒家说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」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去落实,必定能达到真正自在的境界;所谓「万丈高楼平地起」,就是指人格必须完整,人格完整是为人处世,成贤成圣的基础。若要人格完整,就必须先受持三皈: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;受了三皈再受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喝酒,以上的五条戒律做到了,人格才算是真正的完整。

  

  佛法中的「五戒」,就好比是儒家中的「五常」──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;五常是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,是一种长久不变的规则。而佛法中的「五戒」与儒家的「五常」,都是做人不变的根本,根本做到了,就能提升自己。

  

  佛法中言:「一乘任运,万德庄严」就是如来自在的境界,是一种绝对的境界。一般人都是活在相对的世界中,有明、暗、动、静;有善、恶、美、丑,若要提升自己,就要用我们这念心,借着外境的磨练,练习将相对转成绝对。经云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就是这个道理。假如想离开这个世界,另外再找个净土、找个佛,是不可能的,因为当前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,菩萨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佛,如此则定力圆满、慈悲圆满、平等心圆满、善法圆满,所有一切究竟圆满,具足清净法身、圆满报身、千百亿化身,这就是「一乘任运,万德庄严」──如来自在的境界。

  

  所以,若想得到最为真实的自在──无论是罗汉、缘觉、菩萨的自在,乃至如来的自在境界──最初的用功起点,都不离开人道,也就是必须先建立完整的人格,超凡入圣以人为本,以心为本。因此,要想达到最高、最殊胜的自在,首先受持三皈、五戒,建立起完整的人格;此后,再进一步成就菩提智慧,就可以真正做到生死自在、神通自在,乃至最真实、最究竟的自在。

  

  

《真实「自在」的人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与人生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