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與生活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可是這水渾濁了,看不見水中的月亮。如果將心水沈澱,月亮──即我們清淨光明的自心,就會現前,就能照天照地,這就是我們真正的生命、真正的人生。到達這個境界,才知道佛法的真實性,才知道我們的真生命。

  

  所以修禅,要先契悟這一念心,契悟到了以後還要保養這一念心。一般人只是保養身體,希望身體健康,而不知道保養這一念心,佛法告訴我們,身體健康與否,是由于過去或現在所造的一切善惡業,今生所顯現出來的果報,要想身體健康,首先就要修善斷惡。因爲做善事,心能夠安定、清淨、光明,身體自然就會健康。而一切善惡業,都是從心當中産生出來的,因此再進一步,就是安住不思善、不思惡的這一念心;真正悟到了這一念心,就離開了世間的相對境界,一下就超越時間、空間,當下就是淨土、當下就是解脫,這就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502(十二)

  

  修行學佛想達到最高的境界,先要以五戒爲根本。所謂「萬丈高樓從地起」,在佛法中,不管學禅、學淨、學密、學律,都是以「人」爲根本。所以想要做好人,先要將五戒持守清淨,這五戒就如同儒家所說的五常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能把五戒都做到,就有大福報,即使不求福報,福報也自然會現前。爲什麼?佛經講因果通叁世,有因一定有果,沒有因絕對沒有果。過去的因感現在的果,現在的因感得未來的果。

  

  若能更進一步契悟禅心,叁世因果也不離當下這一念心。就是了了分明,如如不動,寂照一如的這個心。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,這念心就能得大自在,就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就是清淨法身佛,這是人人本具的。但是要達到這個境界,仍然要靠自己去實踐、去努力,做一分就得一分,做十分就得十分。

  

  所以我們這念心,能夠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例如大衆聽師父開示,一心專注,覺得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,開示很快就功德圓滿。相反地,心當中有很多事情放不下,想東想西,患得患失,一個半鍾頭就會感覺非常長。爲什麼同樣在講堂中、同樣的時間裏,卻有不同的感受?這就在于心定與不定,心靜與不靜。如果心定、心專注,兩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了。甚至兩天、兩個月、兩年,也一剎那就過去了,誠如古德所講:「山中無甲子,人間幾千年。」有許多佛菩薩入定,是幾百年、幾千年、幾萬年,乃至于幾大劫,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實在很微妙。又如晚上睡覺時,夢當中有苦有樂,是一個很寬廣的天地。結果夢一醒,這個天地消失了,苦樂也不可得。爲什麼同在一個床鋪上,每個人作的夢都不一樣,各有各的世界,各有各的天地?所謂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。」這就是每個人心的作用。

  

  每個人都有這一念心,一念心就是一個世界。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變化,一個變化就是一個境界。據佛經記載,人的念頭變化很多,從早到晚共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。例如一大早起床,「起床」這一念心生起,就是一個念頭。起床後馬上穿衣服時,「起床」這個念頭便已經滅掉。當穿衣服時,「穿衣服」這一念心還存在,等到把衣服穿好,接著又穿鞋子、襪子,「穿衣服」的這個心念又滅掉了。等到穿好鞋子、襪子,又要漱口、洗臉;穿鞋子、穿襪子的這個心又不存在了。所以到底是我在穿鞋子、穿襪子、漱口、洗臉嗎?每一件事情中,到底那一個是自己?因此人從早上到晚上,一日一夜中,共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,心念時時刻刻都在生生滅滅當中,從來沒有停止。即使晚上睡覺作夢,這一念心也在剎那剎那生滅 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509(十叁)

  

  念頭生生滅滅,虛妄不實,所以人生真的就像一個夢境。一般人只知道晚上作夢,菩薩則知道不但晚上是夢,白天也是夢。晚上的夢,是從白天産生;白天的夢,則是六根對外面的善惡境界所産生。只有佛能達到不作夢的境界。佛不作夢,佛的心境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鏡子一樣風平浪靜。所以修行學佛的目的、最高的境界,就是告訴自己不要作夢,成爲不作夢的人。

  

  修行首先不要作惡夢,要作好夢;也就是持守好根本五戒,落實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種美德,對上起恭敬心,對下起慈悲心,對同事起謙卑心,對父母起孝順心,對兄弟姊妹起友愛心……這一些都是好夢。好夢猶如善法應該多作,作完了心不執著,達到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鏡子一樣風平浪靜,這念心就是不作夢的如來境界。

  

  假如悟了這個道理,就是在理上開悟了。修行就是依據這個道理去用功、實踐。不論動靜閑忙,不離當下這一念心,處處作主,這念心就是禅;在生活中能保持處處存在,這念心就是無窮盡的生命。

  

  人的身體屬于物質,精神屬于心;人生下來,沒有人教就知道哭、知道笑,哭和笑都是佛性的作用,這是本具的。在中國曆史上,有一位白居易先生,一出生就知道「之」、「無」二字,令一般人覺得很奇怪。佛法有叁世因果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由此角度來看,這一點都不奇怪;然而縱使能知道過去種種,過去種種也只是一個夢。知道是一個夢境,就能舍離執著。

  

  禅修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,不要作夢。悟到這個道理,就是開悟了。依據這個道理去修,就是屬于修道。道,不離這一念心。所以,首先要認識這一念心,保養、運用這一念心。禅,就是認識、淨化、提升自己的心性;在日常生活上大機大用,知進知退,定慧等持。

  

  禅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安定,得到幸福快樂。有了禅定和智慧,生活會更實在。如此不但自己受益,假如心量廣大,把智慧、慈悲,布施給大衆,那就是真功德、真正的生命。所以,悟到這一念心,對生命而言很重要。

  

  這一念心在那裏?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,時時刻刻能夠作主就是。什麼叫做「作主」?例如靜坐的時候,無論看到什麼事情、什麼境界,聽到什麼聲音,都不要理他,始終是不離當念,這個就是作主。動的時候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這就是作主。

  

  可是,衆生時常沒有辦法作主。一般人很容易作不了主;一旦作不了主,就造了惡業,心就散亂、顛倒了。只要起了惡念時,能夠馬上反照、改進、知過改過,就是作主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人生就會愈走愈光明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516(十四)

  

  現代人總覺得生命很短暫,所謂「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來明日憂。」成爲吃喝玩樂的功利主義。相反的,如果有了禅定,生命就無有窮盡。

  

  禅就是保持當下這一念心,契悟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能夠作主。保持一分鍾,就是一分鍾入了禅定;保持叁分鍾,就是叁分鍾入了禅定;保持十分鍾,就是十分鍾入了禅定。證悟到禅定的境界,沒有時間、空間的存在,馬上就能夠超越時空。

  

  在禅定當中,當下就是淨土;不需要等到未來往生之後,才在他方佛土化生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。」所謂「正見」就是禅,也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儒家說:「清明在躬。」就是指這一念心時時刻刻都存在。可見儒學和禅學道理是相通的。

  

 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很有意義的四句偈:「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,問渠那得清如許?爲有源頭活水來。」「源頭活水」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。不論是儒家所講的理學,或是佛家所講的禅,同樣要靠下功夫才能契悟。

  

  禅和生活、生存、生命叁者息息相關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人生就會愈走愈光明。假如違背這個原則,就會落入純粹的功利主義,只知追求物質生活,不知充實精神生活。而禅正是精神生活當中,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東晉時代的陶淵明(陶潛),其詩作:「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。問君何能爾?心遠地自偏。」正是修行心境的展現。讀這首詩,若能契悟其中蘊含禅定的道理,馬上就能得到受用。

  

  認真聽法的當下,對于外面的車水馬龍不知不覺,就是「心遠地自偏」。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雖然身在臺北市最熱鬧的地方,依然可以自在地看書、聽課,不受車水馬龍、燈紅酒綠所影響。看破外境,本來就與我無關;這念心收回來,安住在實相上,這就是禅。

  

  在這一念真心上有所體悟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人人本著這個方向去努力,就是最美好、快樂的人生。只要明白自心當中的世界才是真實的,心境就會很開朗,生活也會很愉快;社會十分祥和,現前的世界就是一片淨土。

  

  

《禅與生活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與世間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