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酸的食物,他就认为不好吃。在中国,有很多人喜欢吃苦瓜,假使这一桌菜没有苦瓜,他就很不高兴,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吃苦的,他们认为这个苦吃得很有味道。
仔细想一想,酸、甜、苦、辣,那一个好吃?那一个不好吃?如果说是辣的、咸的是好吃,那应该每一个人都认为是好吃,才是统一的标准,可是事实上只有部分的人喜欢吃辣的、咸的,其他的人却吃不下去。对喜欢吃臭的味道的人来说,吃这类食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,但不喜欢吃臭的味道的人,一闻到臭的食物的味道,头都会发昏。由于地方习惯不一样,有人认为好吃的食物,其他人认为不好吃;有些人不喜欢吃的食物,对某些人来说却是天下美味。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,酸、甜、苦、辣不是绝对的,假使是绝对的,应该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。
再举个例来讲,有些人抽了烟以后马上精神抖擞,但有些人一闻到烟味,就觉得不舒服。又譬如学佛了之后开始吃素,吃了十几、二十年以后,吃素已成了习惯,粗茶淡饭、青菜萝卜,吃到嘴里感觉又香又甜,反而闻到荤食的味道觉得是臭的。在没有养成吃素的习惯以前,觉得大鱼大肉实在好吃,没有大鱼大肉不能吃饭,而现在相反地,过去觉得好吃的,现在认为不好吃;过去认为不好吃的,现在变成好吃。
所以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境界,古德云:「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」,一切境界本无绝对的好或坏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,因着我们的分别心、执着与习惯,所以才有苦、乐感受的不同。假使透过修行学佛,明白这些道理,破除了分别心,把执着转过来,养成了好的习惯,就会明白酸、甜、苦、辣都是虚妄不实的。能够不造口业,舌根清净了,任何食物都好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411(九)
养成了禅定的功夫,心时时安住在定慧上,面对日常生活,困难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困难,再苦的事情也不觉得苦。从早到晚,即便事情很多、很忙碌,依然能以智慧心圆融处理每件事情,且即做即了,做完了就放下,心当中不会患得患失,有任何的挂碍。佛经中提到,当心达到定慧具足的境界,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镜子。所谓「宝镜蒙尘」,凡夫的心镜上沾染了很多灰尘,修行学佛就好比是将镜子上的灰尘擦掉;灰尘指种种恶念、烦恼和执着。透过返照、检讨改进,除去心当中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等尘垢,当下这一念心就像一片镜子,不但大放光明,而且里面是真空、妙有;平常无事时,心当中一念不生,此即「真空」;一旦事情发生时,心当中能起全体大用,此即「妙有」。
古德形容我们这一念心如明镜当台,「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」,相来则现,相去则不留痕迹;这一片镜子里面是光光明明,一法不立、一尘不染,什么来就现什么形相,一朵花就是现一朵花的相;走过一个人,里面就是一个人的相;世间上的形形色色,这个镜子一照,里面森罗万象;但境界过了以后,里面没有一点点东西。这念无染着的心就是禅。能够做到就是菩萨,乃至于达到最高的境界,就是佛。所以菩萨也好、佛也好,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。无论行住坐卧、动静闲忙,这一念心都要能够作主,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。
了解这些道理,会发现这一念心非常微妙,只要在这一念心上用功,每个人都能得到禅的利益。例如现代人工作繁忙,一天下来感到十分疲倦,只要把心静下来,反照自性,马上精神就恢复了。又或者学生看书看累了,马上闭起眼睛,什么都不要想,如此保持三分钟,三分钟过了以后,就会感觉精神充沛。这些都是心定的关系,心定就是禅。
有了禅的心境,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很清楚。佛的心是细中之细,菩萨的心是粗中之细,众生之心是粗中之粗,粗中之粗当然是看不清楚,而佛的心是细中之细,所以能明察秋毫,什么都能够了解。因此,禅法适用于任何人、任何行业。研究学问的人实践禅的精神,能够独成一家之言,不落窠臼;企业家如果懂得禅的道理,澄清这一念心,就能增长智慧,清楚观察商场上的动静,取舍得失;从政的人,心定下来了,就能判断忠、奸;修行的人经常保持这一念心的存在,时时反照自性、断除烦恼,就能超凡入圣,这些都是禅的利益。明白了禅的道理,将此道理落实在生活中,心时时安住在定慧上,则动静闲忙都能够得自在;无论学业、事业或道业,都能有所成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418(十)
禅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。例如释迦牟尼佛在未证佛果之前,曾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涯,每天吃一麻一米,骨瘦如柴,依然可以生存,因为他的心始终是在定当中。人心定了,心当中自然就有一股力量,且心定了以后,身上的热量就能够增加;如打禅七时,身体会有暖气产生,这就是修禅定会产生的一种境界。所以禅定确实能够支持我们的身体所需,支持我们的生命。
将心持续专注在一个定点上不动,能培养定力;然而定当中还有慧,才是真正的禅。能够将禅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,即便遇种种不如意,或是物质生活不佳,都能够由精神生活得到安定,保持身心愉快。心具足定慧,在最困难的境界当中,都能够突破,使生存更坚强。
更进一步,悟了这一念心,生命就是真正无穷尽了。人的身体会老化,但我们的这一念心始终是亘古而常新。人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霜寒暑,身衰、发白、面皱,最后视力不清楚、听力也变差了,到了这个时候,觉得自己老了,即将死亡,感到很悲哀,假使这时,生命还能再增加一倍,就会觉得七、八十岁还不算老,两百岁才算老,这是在生命现象上来讲。但我们这一念心,并没有这些层次上的差别,无论是十岁或八十岁,都还是这一念心。所以佛法讲,悟了这一念心,就是悟道了。这一念心,始终没有衰老之相,始终没有时间、空间之相对境界;活在这一念心当中,就很自在、很愉快。
经常安住这一念心,保持一分钟、二分钟,乃至一个钟头、一天一晚,这念心都存在,马上大定就现前了,这一念心就超越时间、空间。虚云老和尚以前住茅棚的时候,一次入了定,一位法师去探视他时,轻敲引磬,虚云老和尚听到引罄的声音,就出定了。法师问他「吃饭没有?」虚云老和尚回答:「我刚刚把芋头煮下去,不知道熟了没有?」法师把锅盖掀开一看,里面的芋头已经长出六、七层的霉,算算已经过了十八天。虚云老和尚感觉是刚刚把芋头放下去煮,其实已经过了十八天,这就是心专注、得定的境界。
再举个例来说,譬如在学校里,老师在上课,学生在听课;老师上课上得很好,学生听课也听得津津有味,一个钟头一下就过去了,下课钟声一响,无论是老师或学生都会觉得讶异,怎么今天这一节课,这么快就过去了。相反的,如果老师上课照本宣科,讲也讲不清楚,学生在下面听课,听也听不懂,这个时候心生烦恼,想东想西,感觉这一个钟头仿佛十分漫长。同样在一个教室,同样是一个钟头,为什么前一个境界感觉时间很短,后一个境界感觉时间漫长,这是因为后者的这一念心,起了妄想、分别,心不专注。由此可明白禅修的重要性,心具足定慧,即能超越时间、空间,由相对达到绝对,当下即是解脱自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425(十一)
禅修能提升我们的心境,由相对达到绝对,所谓「山中无甲子,人间几千年」,在深山里打坐的修行人,入了禅定,这一念心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感觉在山上只有几分钟,但人间已经过了好几千年。这对一般人来说好象是神话,其实懂得心理学的道理就能明白;如当心专注时,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,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;反之,当觉得无聊、心念散乱的时候,同样是一个钟头却会有度日如年的感受,所以禅的境界的确是可修证的,并非遥不可及。
「禅者佛之心」,修习禅法,首先要认识自己这一念心。认识了这一念心后,还要去保养这一念心,保养成功了,就能展现这念心的全体大用,显发本具的智慧、定力、慈悲,乃至于神通。世间上的一般人,只想向外求,而不知道从因上努力,佛法告诉我们,有因才有果,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做任何一件事情,要从因上去努力。修习禅法也是如此的,时时刻刻第一步就是要反省检讨自己,心当中有没有过失?如果心当中有了过失,就要改正,否则修禅无法有所成就。
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。第一个,要守五戒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作到这五戒,人格完整了,进一步再来静坐、观心返照,很快就能够契悟不生不灭的这一念心,与清净心相应。这念绝对的心,人人都有,所以在佛经里讲,人人都可以成菩萨,人人都可以成佛,因为人人皆有心,凡有心者皆当成菩萨、皆当成佛。
不过虽然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但因为这一念心乱掉了,里面都是浑水,所以还不是菩萨、不是佛。现在知道要修行了,首先要作到心不要散乱颠倒,第二个,要去除昏沉,作到了,这一念清净心现前了,就是禅。佛经里说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。」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意指每一个人都有一湖心水,…
《禅与生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