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酸的食物,他就認爲不好吃。在中國,有很多人喜歡吃苦瓜,假使這一桌菜沒有苦瓜,他就很不高興,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吃苦的,他們認爲這個苦吃得很有味道。
仔細想一想,酸、甜、苦、辣,那一個好吃?那一個不好吃?如果說是辣的、鹹的是好吃,那應該每一個人都認爲是好吃,才是統一的標准,可是事實上只有部分的人喜歡吃辣的、鹹的,其他的人卻吃不下去。對喜歡吃臭的味道的人來說,吃這類食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,但不喜歡吃臭的味道的人,一聞到臭的食物的味道,頭都會發昏。由于地方習慣不一樣,有人認爲好吃的食物,其他人認爲不好吃;有些人不喜歡吃的食物,對某些人來說卻是天下美味。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,酸、甜、苦、辣不是絕對的,假使是絕對的,應該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樣的。
再舉個例來講,有些人抽了煙以後馬上精神抖擻,但有些人一聞到煙味,就覺得不舒服。又譬如學佛了之後開始吃素,吃了十幾、二十年以後,吃素已成了習慣,粗茶淡飯、青菜蘿蔔,吃到嘴裏感覺又香又甜,反而聞到葷食的味道覺得是臭的。在沒有養成吃素的習慣以前,覺得大魚大肉實在好吃,沒有大魚大肉不能吃飯,而現在相反地,過去覺得好吃的,現在認爲不好吃;過去認爲不好吃的,現在變成好吃。
所以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境界,古德雲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于心」,一切境界本無絕對的好或壞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,因著我們的分別心、執著與習慣,所以才有苦、樂感受的不同。假使透過修行學佛,明白這些道理,破除了分別心,把執著轉過來,養成了好的習慣,就會明白酸、甜、苦、辣都是虛妄不實的。能夠不造口業,舌根清淨了,任何食物都好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411(九)
養成了禅定的功夫,心時時安住在定慧上,面對日常生活,困難的事情就不會覺得困難,再苦的事情也不覺得苦。從早到晚,即便事情很多、很忙碌,依然能以智慧心圓融處理每件事情,且即做即了,做完了就放下,心當中不會患得患失,有任何的挂礙。佛經中提到,當心達到定慧具足的境界,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鏡子。所謂「寶鏡蒙塵」,凡夫的心鏡上沾染了很多灰塵,修行學佛就好比是將鏡子上的灰塵擦掉;灰塵指種種惡念、煩惱和執著。透過返照、檢討改進,除去心當中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塵垢,當下這一念心就像一片鏡子,不但大放光明,而且裏面是真空、妙有;平常無事時,心當中一念不生,此即「真空」;一旦事情發生時,心當中能起全體大用,此即「妙有」。
古德形容我們這一念心如明鏡當臺,「漢來漢現,胡來胡現」,相來則現,相去則不留痕迹;這一片鏡子裏面是光光明明,一法不立、一塵不染,什麼來就現什麼形相,一朵花就是現一朵花的相;走過一個人,裏面就是一個人的相;世間上的形形色色,這個鏡子一照,裏面森羅萬象;但境界過了以後,裏面沒有一點點東西。這念無染著的心就是禅。能夠做到就是菩薩,乃至于達到最高的境界,就是佛。所以菩薩也好、佛也好,都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。無論行住坐臥、動靜閑忙,這一念心都要能夠作主,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。
了解這些道理,會發現這一念心非常微妙,只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,每個人都能得到禅的利益。例如現代人工作繁忙,一天下來感到十分疲倦,只要把心靜下來,反照自性,馬上精神就恢複了。又或者學生看書看累了,馬上閉起眼睛,什麼都不要想,如此保持叁分鍾,叁分鍾過了以後,就會感覺精神充沛。這些都是心定的關系,心定就是禅。
有了禅的心境,什麼事情都能看得很清楚。佛的心是細中之細,菩薩的心是粗中之細,衆生之心是粗中之粗,粗中之粗當然是看不清楚,而佛的心是細中之細,所以能明察秋毫,什麼都能夠了解。因此,禅法適用于任何人、任何行業。研究學問的人實踐禅的精神,能夠獨成一家之言,不落窠臼;企業家如果懂得禅的道理,澄清這一念心,就能增長智慧,清楚觀察商場上的動靜,取舍得失;從政的人,心定下來了,就能判斷忠、奸;修行的人經常保持這一念心的存在,時時反照自性、斷除煩惱,就能超凡入聖,這些都是禅的利益。明白了禅的道理,將此道理落實在生活中,心時時安住在定慧上,則動靜閑忙都能夠得自在;無論學業、事業或道業,都能有所成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418(十)
禅和我們的生存息息相關。例如釋迦牟尼佛在未證佛果之前,曾曆經六年的苦行生涯,每天吃一麻一米,骨瘦如柴,依然可以生存,因爲他的心始終是在定當中。人心定了,心當中自然就有一股力量,且心定了以後,身上的熱量就能夠增加;如打禅七時,身體會有暖氣産生,這就是修禅定會産生的一種境界。所以禅定確實能夠支持我們的身體所需,支持我們的生命。
將心持續專注在一個定點上不動,能培養定力;然而定當中還有慧,才是真正的禅。能夠將禅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,即便遇種種不如意,或是物質生活不佳,都能夠由精神生活得到安定,保持身心愉快。心具足定慧,在最困難的境界當中,都能夠突破,使生存更堅強。
更進一步,悟了這一念心,生命就是真正無窮盡了。人的身體會老化,但我們的這一念心始終是亘古而常新。人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霜寒暑,身衰、發白、面皺,最後視力不清楚、聽力也變差了,到了這個時候,覺得自己老了,即將死亡,感到很悲哀,假使這時,生命還能再增加一倍,就會覺得七、八十歲還不算老,兩百歲才算老,這是在生命現象上來講。但我們這一念心,並沒有這些層次上的差別,無論是十歲或八十歲,都還是這一念心。所以佛法講,悟了這一念心,就是悟道了。這一念心,始終沒有衰老之相,始終沒有時間、空間之相對境界;活在這一念心當中,就很自在、很愉快。
經常安住這一念心,保持一分鍾、二分鍾,乃至一個鍾頭、一天一晚,這念心都存在,馬上大定就現前了,這一念心就超越時間、空間。虛雲老和尚以前住茅棚的時候,一次入了定,一位法師去探視他時,輕敲引磬,虛雲老和尚聽到引罄的聲音,就出定了。法師問他「吃飯沒有?」虛雲老和尚回答:「我剛剛把芋頭煮下去,不知道熟了沒有?」法師把鍋蓋掀開一看,裏面的芋頭已經長出六、七層的黴,算算已經過了十八天。虛雲老和尚感覺是剛剛把芋頭放下去煮,其實已經過了十八天,這就是心專注、得定的境界。
再舉個例來說,譬如在學校裏,老師在上課,學生在聽課;老師上課上得很好,學生聽課也聽得津津有味,一個鍾頭一下就過去了,下課鍾聲一響,無論是老師或學生都會覺得訝異,怎麼今天這一節課,這麼快就過去了。相反的,如果老師上課照本宣科,講也講不清楚,學生在下面聽課,聽也聽不懂,這個時候心生煩惱,想東想西,感覺這一個鍾頭仿佛十分漫長。同樣在一個教室,同樣是一個鍾頭,爲什麼前一個境界感覺時間很短,後一個境界感覺時間漫長,這是因爲後者的這一念心,起了妄想、分別,心不專注。由此可明白禅修的重要性,心具足定慧,即能超越時間、空間,由相對達到絕對,當下即是解脫自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425(十一)
禅修能提升我們的心境,由相對達到絕對,所謂「山中無甲子,人間幾千年」,在深山裏打坐的修行人,入了禅定,這一念心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感覺在山上只有幾分鍾,但人間已經過了好幾千年。這對一般人來說好象是神話,其實懂得心理學的道理就能明白;如當心專注時,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,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了;反之,當覺得無聊、心念散亂的時候,同樣是一個鍾頭卻會有度日如年的感受,所以禅的境界的確是可修證的,並非遙不可及。
「禅者佛之心」,修習禅法,首先要認識自己這一念心。認識了這一念心後,還要去保養這一念心,保養成功了,就能展現這念心的全體大用,顯發本具的智慧、定力、慈悲,乃至于神通。世間上的一般人,只想向外求,而不知道從因上努力,佛法告訴我們,有因才有果,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,做任何一件事情,要從因上去努力。修習禅法也是如此的,時時刻刻第一步就是要反省檢討自己,心當中有沒有過失?如果心當中有了過失,就要改正,否則修禅無法有所成就。
佛法是以人爲根本,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。第一個,要守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作到這五戒,人格完整了,進一步再來靜坐、觀心返照,很快就能夠契悟不生不滅的這一念心,與清淨心相應。這念絕對的心,人人都有,所以在佛經裏講,人人都可以成菩薩,人人都可以成佛,因爲人人皆有心,凡有心者皆當成菩薩、皆當成佛。
不過雖然每個人都有這念心,但因爲這一念心亂掉了,裏面都是渾水,所以還不是菩薩、不是佛。現在知道要修行了,首先要作到心不要散亂顛倒,第二個,要去除昏沈,作到了,這一念清淨心現前了,就是禅。佛經裏說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。」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意指每一個人都有一湖心水,…
《禅與生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