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与生活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么多的功德,扫地的确是一个大福报。所以道场当中无论是厨房、厕所或其他地方都很清洁,护法居士一到道场里,也都希望来扫地。同样一件事情,由于看法不一样,所产生出的苦与乐也不一样。要想转化烦恼就是要靠智慧,这种智慧就是佛经里讲的般若智慧。扫地,是藉由事相上的实践,慢慢契悟到佛法的道理,忽然一下将自心当中的烦恼彻底扫除,当下即能契悟这念清净的智慧心,所以扫地也是禅。因此,只要懂得运用般若智慧观照自心,则日常生活中的一切,无不是禅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229(五)

  

  同样一件事情,观念不同,有人看来是苦,有人却认为是乐;明白了禅的道理,苦的事情会变成乐,不明白这些道理,乐的事情会变成苦事。

  

  不仅是佛法这么讲,儒家也有同样的思想。在战国时代,有一位隐士名叫颜斶,他看破世间上的名利,不想当官,所以隐居修行。当时的齐宣王想招揽一位贤士来当他的宰相,听说颜斶是一位有贤德的隐士,便亲自去拜访他,请他出来当官。齐宣王一到颜斶的住处,发现颜斶很贫穷,就对他说:「如果你肯出来当我的宰相,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,有车坐又有酒肉吃。」颜斶回答:「大王,我并不贫穷,我现在已经很富贵了。」齐宣王觉得很诧异,便问:「你住也住不好,吃也吃不好,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,怎么还说自己是富贵呢?」

  

  颜斶笑着说:「启禀大王,我的人生观是: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,无罪以当贵。」所谓「无罪以当贵」,心当中没有过失、没有烦恼,就是最大的一种享受。一般人以为在社会上谋取一官半职算是贵,其实古今中外「今日座上客,明日阶下囚」的例子非常多,万法皆会无常、坏灭的;颜斶因为懂得这些道理,所以心安于清贫,而为最贵。

  

  「安步以当车」,安详、自在地走路,就等于坐车。这句话实在是有其哲理,例如现代社会交通壅塞,明明目的地就在对面那条街,但由于塞车的缘故,坐车可能绕了半个钟头、一个钟头,还到达不了目的地。假使很勉强通过这个十字路口,难保不发生意外,实在是很不安全,倒不如平平稳稳地以步行通过。现代人因为交通工具的发达,走路的机会愈来愈少,运动量也跟着减少了;古时候的人,几乎都是以走路作为交通工具,虽然在时间上耗费得多,但是因为运动量足够,所以身体反而比较健康。

  

  「晚食以当肉」,也不一定要喝酒、吃肉,才是享受,吃饭的时候,慢慢吃、慢慢嚼,即便是菜根都有很香的滋味。另一方面来看,不饿的时候,再好的美食也吃不下,勉强吃下去了,还会引发肠胃道的问题,所以「晚食」,等到肚子饿了再吃,吃任何食物都是很好吃。现代人有很多吃零食的机会,零食吃多了,到吃正餐的时候,即便佳肴满桌也都不想吃。而真正肚子饿的时候,即使是吃一碗白饭,都会觉得又香又甜。如果我们能够看破世间上的名利财色,时时刻刻安住在自己这一念心上,心就能够安定下来。所以,禅和人生实在是息息相关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307(六)

  

  即便不能如颜斶这般看破名利,最低限度要如儒家所说:知足常乐。古德云:「人贫不是贫,心贫实是贫,人贫能养道,是为贫道人,心贫无智慧,堕入饿鬼身。」所以一个人的苦与乐、贫与富,不纯粹是在高官厚禄、物质生活,而是在于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就是指我们当下这一念心,如果明白这一念心,时时刻刻安住这一念心,心当中就有无穷尽的快乐,就能体验到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的感受。

  

  每一个人都有这一念心,但一般人由于这一念心跑到外面去了,追求外面的声色境界,这一念心始终没办法安定,因为安定不下来,就感觉空虚、烦恼,觉得自己很贫穷,于是又拼命向外面去追逐,成了恶性循环。如果把这一念心收回来,作到「两眼内视,两耳内听」,心安住在定慧上,我们的生理、心理马上会感觉很平静、很愉快。

  

  中台山每年固定于春夏二季举办禅七,透过禅修,将人们的生活从物质层次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层次,身心都能达到清净的转化。在七天当中持续保持心的平静,七天以后,就感觉到身心充满着法喜清凉。虽然初初进禅堂打坐,腿又酸又痛又麻,心烦意乱,经过三、四天后,身心都调和过来了,身心很宁静了,感觉到很平定、很安乐,而且能找到自己的真生命。

  

  禅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能够返照自心、认识真正的自己。什么是真正的自己?一般人认为身体是自己,其实我们每个阶段、不同的年纪,身形都不一样;小学的时候,认为自己是这个相貌,到了中学又变了,大学时又有所不同,等到大学毕业,工作几年之后,为人父母,或是当了老师,或是当了董事长,身形又变了,将来再经过几年,皮肤也皱了,头发也白了,整个身形都变了,到底那一个身形是自己?都不是的。

  

  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会觉得人生很悲哀,到了年老时,时时刻刻惊慌恐怖,担心无常的到来,这就是因为把假的当作真的。什么是假的?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假象,随着外面的时间、空间而变化,不过我们的这一念心,是不会变的。举例来讲,我们小时候,吃糖知道是甜的,吃盐知道是咸的。到了年老的时候,吃盐也知道是咸的,吃糖也知道是甜的,能知这一念心,没有中学生的相、没有小学生的相、没有大学生的相、没有当董事长的相、没有当爸爸、妈妈的相、没有皮皱发白的相……,一个相都找不出来。明白了这些,就会知道这一念心真实、永恒、不变,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  

  这念心真正是很微妙的,佛法当中称这念心为「如意宝珠」、「法身慧命」,也称作「本心本性」,悟了这念心才是自己,如此真生命即现前了。开悟的人就是悟到此理,人生就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我们的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328(七)

  

  了解禅的道理,对于生活中任何事都能看得彻底、周全。而且任何事情能够退一步想,原本烦恼的事情,马上就能够化掉。假使不知道这些道理,就会把相对的事情、假的事情,当作是真的,其实世间万法都会生灭变异,没有一件是真实存在的,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,真的当作假的,人生就颠倒了。

  

  有的人不了解,听到佛法说人生虚妄不实,就觉得这是消极、悲观的想法。其实,虚妄不实,是指这个世间的万法是一个假相,在假相当中,要把假有的境界处理得很好,就必须要有清净心、要有定力,既不执爱,亦不厌离,始终是如如不动。这就要靠禅的智慧,要修定、要打坐、要观照己心、要检讨反省,才能够发现这个社会当中很多真实的道理与意义。

  

 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,一切都是相对的,虽不要执着这些相对,但是也不能够离开这个相对的境界,因为一离开了以后,修行也修不成。我们在相对的当中,不仅要能够运用得很好,而且要找出一个绝对的心境。所谓绝对的心境,是指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一念心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不昏沉、不糊涂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能够作主,达到这个境界就是活在当下,就是菩萨;这念心保养成功了,就是如来佛。

  

  如来,是指我们这一念心,如如不动,了了常知,如如不动就是定,了了常知就是慧。当下这一念心,具足定慧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,这是人生最大的富贵。这念心是最尊最贵的,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,拼命向外面去追求,自己不仅每天烦烦恼恼,还造种种恶业。

  

  有的人认为人生活在世间上,不外乎是名利财色,如果什么都不要了,那生活在世间上不就毫无意义了吗?其实,佛法的道理,是告诉我们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而不是说什么都不要;我们该要的东西,属于本份的当然可以要,这样子就是不贪。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,会觉得佛法好象与这个世界、生活脱节了。佛法是真理,能够掌握住这些真理,将一切事物认识清楚,就是佛法。世间法做得很好,就是功德、就是福报,不执着功德、福报,当下这念心就是清凉、自在,就是解脱、就是出世、就是净土。所以了解佛法以后,会发现佛法就在我们生活中,能使我们富足、充实、快乐、幸福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404(八)

  

   世间上,一切都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的苦,也没有绝对的乐。譬如在台湾,过去有很多人喜欢吃清淡的食物,认为清淡的味道很好,可是现在的台湾人口味可能又改变了。广东的人最喜欢吃有点酸、有点甜,又稍微有一点咸味的食物,认为这个味道最好吃。在湖南、湖北、四川一带的人,喜欢吃咸的、辣的,如果桌上的菜不辣也不咸,他们就会认为这道菜不好吃。

  

  在北方一带的人又不一样了,北方人喜欢吃馒头,把大蒜和辣椒酱包在馒头里一起吃,这个味道是最好。江浙一带的人喜欢吃臭的,愈臭他认为愈香,认为愈好吃,等于现在的人喜欢吃臭豆腐一样。在巴西一带的人,即便桌上的菜再好,要是没…

《禅与生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与世间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