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与生活
佛经云:「禅者,佛之心也;教者,佛之口也;律者,佛之身也。」禅就是佛的心法,依着佛的心法,净化及提升自己,圆满佛的境界。所以,「禅」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,也是最高的心境。
佛性本具,每个人都有这念心。一般人不了解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,这念心迷失了,只知道贪求名利的心境,或是贪色、沉溺于男女欲爱的心境,这些心境都只是烦恼,而不是禅;因为心中没有正确的知见、观念,看什么都是障碍,念念攀缘、计较分别,心中充满妄想,找不到人生的方向,所以始终觉得空虚、无法平静;现在熏修佛法、运用佛法,将这些不平静、烦恼的心念转化过来,心中安乐寂静就是禅。
人类生活可分为两大类: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。一般人都希望物质生活达到最高的品质,满足最好的享受,所以积极地追求物质生活。但是即使物质生活达到最圆满,不知净化心灵,还是会有烦恼。全世界的人类都希望世界和平、国家富强、社会安定、家庭和谐,自己的身心健康、事业有成就,但要想达到这个理想的世界、理想的目的,并非单从物质生活就可以求得到,还要注重精神生活,从净化心灵着手,提升、净化精神层次,使心能够安定,如此个人及家庭才能拥有幸福、快乐的生活,而社会也才能得到安定,世界也能和平。所以禅对个人、社会及全世界,确实是息息相关。
佛经云:「心净国土净,心平世界平」,佛法最终的目的,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净心、定心,心平静了,才能有清净的智慧,对任何境界都能明达无惑;心定了,没有贪、瞋、痴等妄念逼恼,身体就会安定。有了清净的智慧,善于观察一切因缘,这一生当中,就不会走错路、走远路,愈走愈光明。身安定了,身体一定很健康,所以要达到心静、心定,身心安然自在的境界,就必须要修习禅定。
总结来说,禅就是定慧圆融本具的心境。定慧具足,是每个人所要达成的精神目标;慧就是智慧,定,就是使我们的心如如不动,心到达不动的境界,对于任何事情都会看得很清楚,不随境动摇,所以禅对于我们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。无论是研究学问、发展事业或成就道业,都必须要有定慧的心境,面对种种境界能够观察透彻、判断准确,才会获得很大的成就。禅法就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时时刻刻都要具足定力与智慧,如此,生活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、快乐与安定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104(二)
人活在这世界上,不仅是为了生活,还要了解生存的意义,有的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名利,也有人认为生存就是为了享受种种的快乐,不过,如果这一生只为了吃喝玩乐而活,就好比是动物一般,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价值。所以除了追求安定的生活外,更进一步还要认定自我生存的价值,发挥对社会、对人类的最大贡献。
儒家认为,一个人要作到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这三不朽,才是实践了人生的价值。就佛法的角度而言,要行菩萨道,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罗蜜,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,从这些方向去努力,人生的价值就是无穷尽的。
不过虽然有了安定的生活、又累积了种种功德,可是人再长寿,顶多活到一百余岁还是要死,不论是男女老幼、士农工商、贫穷、富贵,只要有生,就必定有死,到最后通通都归于黄土一坏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人实在是很渺小。而且这一生为了三餐而辛勤奔波,造了种种的恶业,起了种种的烦恼,不仅过得十分辛苦,生命走到尽头,所得到的富贵终究也带不走。仔细想想,这样的人生实在是毫无意义。如果能够懂得禅的道理,能够认识自己,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达到「见性成佛」的境界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
许多人都追求无穷尽的生命,例如历史上汉武帝、秦始皇都希望成仙,因为成了仙、长生不死,才能作永久的皇帝,享受永远的富贵,可是到现在秦始皇、汉武帝都不存在了,所以古人有诗云:「千里来书为堵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」一个人无论今生贫穷或富贵,到最后还是不免一死。佛法告诉我们,人生是无常的,而且不但是人命无常,将来整个世界都会毁灭,届时住在世界上的动物、植物,也将跟着一起毁灭。唯有开悟,真正悟到自己的这一念心,才能达到无量寿、无量光,使生命永远存在的境界。
听法的这念心就是菩提心、就是道,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,明白了这一念心,就属于「见道」,不过,悟了这一念心以后,还要经常保持这念心的存在,作到「人在那里,心在那里」,这就称为「修道」。到最后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这一念心上,才能超越生死,真正达到无穷尽的生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118(三)
佛法就是心法,主要目的是要使我们契悟心性,认识真正的自己。其他的宗教都认为外界有一位主宰,希望这位主宰来保护自己,赐与平安,所以崇拜、信仰主宰的目的,是使自己能够得到安定、增长福德或寿命。而佛法告诉我们,想要增长福德与智慧,使寿命达到无穷尽,惟有体悟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,悟到听法的这念心,经由静中养成、动中磨炼,能够时时刻刻安住在这一念心上,生命才真正是无穷尽的。所以,禅与我们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,实在是息息相关。
可是现今世界上的人们,几乎都拚命向外去追求,要吃得好,住得好,穿得好,这些都是物质生活。所有的物质到最后都会瓦解、败坏,在这当中,要想掌握自己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,不是靠神明,也不是靠佛、菩萨,而要靠自己。儒家也讲「天作孽犹可为,自作孽不可活」,遇到外界的种种变化,还可以想尽办法解决,但自己造了恶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,就必须要面对现实,靠自己去承担,在佛法来讲,就是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。明白了这些,就知道佛法是真实的道理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
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,认为佛法就是诵经、敲木鱼等种种宗教仪式,以为佛法好象与我们日常生活格格不入,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。其实,这些仪式只是佛法当中的一部份,而禅的体现就在日常生活中,包含定力与智慧,有定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,心能够定得下来,做任何事情不仅不会感觉疲劳,还能感到很欢喜、很愉快,这就是禅定的利益。其次是智慧,有了禅的智慧,就能马上化除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烦恼,甚至于不起烦恼。人世间有很多烦恼,所谓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」,佛法中提到人生本是苦海,如果没有转化烦恼的智慧,烦恼就会愈积愈多。唯有透过禅的智慧,才能把苦海变成净土、把地狱变成天堂,才能转烦恼成菩提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智慧与定力,原本认为的苦事也都能成乐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930213(四)
凡事退后一步想就是禅的智慧;这个世界,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对的,而非绝对,从好的方面来看,就会很愉快、觉得很有福报,反之,从负面来看,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,也许又会想成坏事。以扫地、打扫厕所为例,一般人认为扫地、打扫厕所是下贱的工作,做了这件事情,好象就会失去身份,若被别人看到了,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,所以认为扫地、打扫厕所是一件苦事情。不过从佛法的角度来看,扫地不是一件苦事,反而是最有福报的事,佛经上讲,扫地有很多功德,第一种:扫地是扫心地,我们心当中的烦恼就好比垃圾,藉扫地的工作,把烦恼扫除,使心当中充满光明,这就是功德。
「扫地扫地扫心地」,从扫外面的地,慢慢由事到理,我们心当中也没有烦恼了。一般人觉得内心和外境是两回事,其实在佛法看来内外是一体的;如果我们心情很安定、快乐,即便看到刮风、下雨,也会觉得世界很美好,如果心当中充满烦恼,遇到刮风下雨,就好象天崩地裂。同样是一件事情,由于心境不一样,外面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,所以儒家说:「心静自然凉」,佛法也讲:「心安茅屋稳,性定菜根香。」要想达到心定,就要靠智慧来突破。明白上述的道理,就会知道扫地,其实是藉扫外面的地,除掉我们心当中的烦恼,这是扫地的第一种功德。
透过扫地,将周围环境扫得干干净净,如此我们的心也清净了。别人到这里来,发现这个地方这么清净,马上就赞叹、心生欢喜。所以扫地能令自心清净,也使他人心清净,这是扫地的第二种功德。此外,每个人都有我慢心,总认为自己很优越、很高明,始终不承认自己的过失,认为自己要高人一筹,就算是自己做错了事,仍会原谅自己,这些都是我慢!人有了我慢心,学业不易成就,人家也不敢亲近,无论做人做事都不易有所成就。所以佛法就告诉我们,要除去我慢心。不过平时不容易发现自己的我慢心,要想除去我慢,就是用扫地的方法,用一般人认为卑微的工作来磨炼自己,所以扫地能调伏习气、除去慢心,这就是一件最大的功德。还有,扫地能使我们增长善根;我们每一个人要有慧根和善根,善根就是福报,慧根是藉听经闻法,契悟自己这一念心,慧根与善根具足,则无论世间、出世间都能有所成就。
佛法告诉我们扫地有…
《禅与生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