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與生活

  禅與生活

  

  

  佛經雲:「禅者,佛之心也;教者,佛之口也;律者,佛之身也。」禅就是佛的心法,依著佛的心法,淨化及提升自己,圓滿佛的境界。所以,「禅」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,也是最高的心境。

  

  佛性本具,每個人都有這念心。一般人不了解衆生皆有佛性的道理,這念心迷失了,只知道貪求名利的心境,或是貪色、沈溺于男女欲愛的心境,這些心境都只是煩惱,而不是禅;因爲心中沒有正確的知見、觀念,看什麼都是障礙,念念攀緣、計較分別,心中充滿妄想,找不到人生的方向,所以始終覺得空虛、無法平靜;現在熏修佛法、運用佛法,將這些不平靜、煩惱的心念轉化過來,心中安樂寂靜就是禅。

  

  人類生活可分爲兩大類: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。一般人都希望物質生活達到最高的品質,滿足最好的享受,所以積極地追求物質生活。但是即使物質生活達到最圓滿,不知淨化心靈,還是會有煩惱。全世界的人類都希望世界和平、國家富強、社會安定、家庭和諧,自己的身心健康、事業有成就,但要想達到這個理想的世界、理想的目的,並非單從物質生活就可以求得到,還要注重精神生活,從淨化心靈著手,提升、淨化精神層次,使心能夠安定,如此個人及家庭才能擁有幸福、快樂的生活,而社會也才能得到安定,世界也能和平。所以禅對個人、社會及全世界,確實是息息相關。

  

  佛經雲:「心淨國土淨,心平世界平」,佛法最終的目的,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淨心、定心,心平靜了,才能有清淨的智慧,對任何境界都能明達無惑;心定了,沒有貪、瞋、癡等妄念逼惱,身體就會安定。有了清淨的智慧,善于觀察一切因緣,這一生當中,就不會走錯路、走遠路,愈走愈光明。身安定了,身體一定很健康,所以要達到心靜、心定,身心安然自在的境界,就必須要修習禅定。

  

  總結來說,禅就是定慧圓融本具的心境。定慧具足,是每個人所要達成的精神目標;慧就是智慧,定,就是使我們的心如如不動,心到達不動的境界,對于任何事情都會看得很清楚,不隨境動搖,所以禅對于我們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。無論是研究學問、發展事業或成就道業,都必須要有定慧的心境,面對種種境界能夠觀察透徹、判斷准確,才會獲得很大的成就。禅法就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刻刻都要具足定力與智慧,如此,生活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、快樂與安定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104(二)

  

  人活在這世界上,不僅是爲了生活,還要了解生存的意義,有的人認爲人生的意義在于追求名利,也有人認爲生存就是爲了享受種種的快樂,不過,如果這一生只爲了吃喝玩樂而活,就好比是動物一般,失去了生而爲人的價值。所以除了追求安定的生活外,更進一步還要認定自我生存的價值,發揮對社會、對人類的最大貢獻。

  

  儒家認爲,一個人要作到立德、立功、立言這叁不朽,才是實踐了人生的價值。就佛法的角度而言,要行菩薩道,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羅蜜,做一切利益衆生的事,從這些方向去努力,人生的價值就是無窮盡的。

  

  不過雖然有了安定的生活、又累積了種種功德,可是人再長壽,頂多活到一百余歲還是要死,不論是男女老幼、士農工商、貧窮、富貴,只要有生,就必定有死,到最後通通都歸于黃土一壞,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,人實在是很渺小。而且這一生爲了叁餐而辛勤奔波,造了種種的惡業,起了種種的煩惱,不僅過得十分辛苦,生命走到盡頭,所得到的富貴終究也帶不走。仔細想想,這樣的人生實在是毫無意義。如果能夠懂得禅的道理,能夠認識自己,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達到「見性成佛」的境界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

  

  許多人都追求無窮盡的生命,例如曆史上漢武帝、秦始皇都希望成仙,因爲成了仙、長生不死,才能作永久的皇帝,享受永遠的富貴,可是到現在秦始皇、漢武帝都不存在了,所以古人有詩雲:「千裏來書爲堵牆,讓他叁尺又何妨?長城萬裏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一個人無論今生貧窮或富貴,到最後還是不免一死。佛法告訴我們,人生是無常的,而且不但是人命無常,將來整個世界都會毀滅,屆時住在世界上的動物、植物,也將跟著一起毀滅。唯有開悟,真正悟到自己的這一念心,才能達到無量壽、無量光,使生命永遠存在的境界。

  

  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菩提心、就是道,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,明白了這一念心,就屬于「見道」,不過,悟了這一念心以後,還要經常保持這念心的存在,作到「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」,這就稱爲「修道」。到最後能夠時時刻刻安住在這一念心上,才能超越生死,真正達到無窮盡的生命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118(叁)

  

  佛法就是心法,主要目的是要使我們契悟心性,認識真正的自己。其他的宗教都認爲外界有一位主宰,希望這位主宰來保護自己,賜與平安,所以崇拜、信仰主宰的目的,是使自己能夠得到安定、增長福德或壽命。而佛法告訴我們,想要增長福德與智慧,使壽命達到無窮盡,惟有體悟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,悟到聽法的這念心,經由靜中養成、動中磨煉,能夠時時刻刻安住在這一念心上,生命才真正是無窮盡的。所以,禅與我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,實在是息息相關。

  

  可是現今世界上的人們,幾乎都拚命向外去追求,要吃得好,住得好,穿得好,這些都是物質生活。所有的物質到最後都會瓦解、敗壞,在這當中,要想掌握自己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,不是靠神明,也不是靠佛、菩薩,而要靠自己。儒家也講「天作孽猶可爲,自作孽不可活」,遇到外界的種種變化,還可以想盡辦法解決,但自己造了惡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,就必須要面對現實,靠自己去承擔,在佛法來講,就是「解鈴還須系鈴人」。明白了這些,就知道佛法是真實的道理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

  

  一般不了解佛法的人,認爲佛法就是誦經、敲木魚等種種宗教儀式,以爲佛法好象與我們日常生活格格不入,但這只是從表面上來看。其實,這些儀式只是佛法當中的一部份,而禅的體現就在日常生活中,包含定力與智慧,有定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,心能夠定得下來,做任何事情不僅不會感覺疲勞,還能感到很歡喜、很愉快,這就是禅定的利益。其次是智慧,有了禅的智慧,就能馬上化除日常生活當中所起的煩惱,甚至于不起煩惱。人世間有很多煩惱,所謂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佛法中提到人生本是苦海,如果沒有轉化煩惱的智慧,煩惱就會愈積愈多。唯有透過禅的智慧,才能把苦海變成淨土、把地獄變成天堂,才能轉煩惱成菩提。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智慧與定力,原本認爲的苦事也都能成樂事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213(四)

  

  凡事退後一步想就是禅的智慧;這個世界,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對的,而非絕對,從好的方面來看,就會很愉快、覺得很有福報,反之,從負面來看,本來是很好的一件事,也許又會想成壞事。以掃地、打掃廁所爲例,一般人認爲掃地、打掃廁所是下賤的工作,做了這件事情,好象就會失去身份,若被別人看到了,會覺得自己沒有面子,所以認爲掃地、打掃廁所是一件苦事情。不過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掃地不是一件苦事,反而是最有福報的事,佛經上講,掃地有很多功德,第一種:掃地是掃心地,我們心當中的煩惱就好比垃圾,藉掃地的工作,把煩惱掃除,使心當中充滿光明,這就是功德。

  

  「掃地掃地掃心地」,從掃外面的地,慢慢由事到理,我們心當中也沒有煩惱了。一般人覺得內心和外境是兩回事,其實在佛法看來內外是一體的;如果我們心情很安定、快樂,即便看到刮風、下雨,也會覺得世界很美好,如果心當中充滿煩惱,遇到刮風下雨,就好象天崩地裂。同樣是一件事情,由于心境不一樣,外面産生的結果也不一樣,所以儒家說:「心靜自然涼」,佛法也講:「心安茅屋穩,性定菜根香。」要想達到心定,就要靠智慧來突破。明白上述的道理,就會知道掃地,其實是藉掃外面的地,除掉我們心當中的煩惱,這是掃地的第一種功德。

  

  透過掃地,將周圍環境掃得幹幹淨淨,如此我們的心也清淨了。別人到這裏來,發現這個地方這麼清淨,馬上就贊歎、心生歡喜。所以掃地能令自心清淨,也使他人心清淨,這是掃地的第二種功德。此外,每個人都有我慢心,總認爲自己很優越、很高明,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過失,認爲自己要高人一籌,就算是自己做錯了事,仍會原諒自己,這些都是我慢!人有了我慢心,學業不易成就,人家也不敢親近,無論做人做事都不易有所成就。所以佛法就告訴我們,要除去我慢心。不過平時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我慢心,要想除去我慢,就是用掃地的方法,用一般人認爲卑微的工作來磨煉自己,所以掃地能調伏習氣、除去慢心,這就是一件最大的功德。還有,掃地能使我們增長善根;我們每一個人要有慧根和善根,善根就是福報,慧根是藉聽經聞法,契悟自己這一念心,慧根與善根具足,則無論世間、出世間都能有所成就。

  

  佛法告訴我們掃地有…

《禅與生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與世間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