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與生活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麼多的功德,掃地的確是一個大福報。所以道場當中無論是廚房、廁所或其他地方都很清潔,護法居士一到道場裏,也都希望來掃地。同樣一件事情,由于看法不一樣,所産生出的苦與樂也不一樣。要想轉化煩惱就是要靠智慧,這種智慧就是佛經裏講的般若智慧。掃地,是藉由事相上的實踐,慢慢契悟到佛法的道理,忽然一下將自心當中的煩惱徹底掃除,當下即能契悟這念清淨的智慧心,所以掃地也是禅。因此,只要懂得運用般若智慧觀照自心,則日常生活中的一切,無不是禅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229(五)

  

  同樣一件事情,觀念不同,有人看來是苦,有人卻認爲是樂;明白了禅的道理,苦的事情會變成樂,不明白這些道理,樂的事情會變成苦事。

  

  不僅是佛法這麼講,儒家也有同樣的思想。在戰國時代,有一位隱士名叫顔斶,他看破世間上的名利,不想當官,所以隱居修行。當時的齊宣王想招攬一位賢士來當他的宰相,聽說顔斶是一位有賢德的隱士,便親自去拜訪他,請他出來當官。齊宣王一到顔斶的住處,發現顔斶很貧窮,就對他說:「如果你肯出來當我的宰相,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,有車坐又有酒肉吃。」顔斶回答:「大王,我並不貧窮,我現在已經很富貴了。」齊宣王覺得很詫異,便問:「你住也住不好,吃也吃不好,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爛爛的,怎麼還說自己是富貴呢?」

  

  顔斶笑著說:「啓禀大王,我的人生觀是:晚食以當肉,安步以當車,無罪以當貴。」所謂「無罪以當貴」,心當中沒有過失、沒有煩惱,就是最大的一種享受。一般人以爲在社會上謀取一官半職算是貴,其實古今中外「今日座上客,明日階下囚」的例子非常多,萬法皆會無常、壞滅的;顔斶因爲懂得這些道理,所以心安于清貧,而爲最貴。

  

  「安步以當車」,安詳、自在地走路,就等于坐車。這句話實在是有其哲理,例如現代社會交通壅塞,明明目的地就在對面那條街,但由于塞車的緣故,坐車可能繞了半個鍾頭、一個鍾頭,還到達不了目的地。假使很勉強通過這個十字路口,難保不發生意外,實在是很不安全,倒不如平平穩穩地以步行通過。現代人因爲交通工具的發達,走路的機會愈來愈少,運動量也跟著減少了;古時候的人,幾乎都是以走路作爲交通工具,雖然在時間上耗費得多,但是因爲運動量足夠,所以身體反而比較健康。

  

  「晚食以當肉」,也不一定要喝酒、吃肉,才是享受,吃飯的時候,慢慢吃、慢慢嚼,即便是菜根都有很香的滋味。另一方面來看,不餓的時候,再好的美食也吃不下,勉強吃下去了,還會引發腸胃道的問題,所以「晚食」,等到肚子餓了再吃,吃任何食物都是很好吃。現代人有很多吃零食的機會,零食吃多了,到吃正餐的時候,即便佳肴滿桌也都不想吃。而真正肚子餓的時候,即使是吃一碗白飯,都會覺得又香又甜。如果我們能夠看破世間上的名利財色,時時刻刻安住在自己這一念心上,心就能夠安定下來。所以,禅和人生實在是息息相關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307(六)

  

  即便不能如顔斶這般看破名利,最低限度要如儒家所說:知足常樂。古德雲:「人貧不是貧,心貧實是貧,人貧能養道,是爲貧道人,心貧無智慧,墮入餓鬼身。」所以一個人的苦與樂、貧與富,不純粹是在高官厚祿、物質生活,而是在于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就是指我們當下這一念心,如果明白這一念心,時時刻刻安住這一念心,心當中就有無窮盡的快樂,就能體驗到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」的感受。

  

  每一個人都有這一念心,但一般人由于這一念心跑到外面去了,追求外面的聲色境界,這一念心始終沒辦法安定,因爲安定不下來,就感覺空虛、煩惱,覺得自己很貧窮,于是又拼命向外面去追逐,成了惡性循環。如果把這一念心收回來,作到「兩眼內視,兩耳內聽」,心安住在定慧上,我們的生理、心理馬上會感覺很平靜、很愉快。

  

  中臺山每年固定于春夏二季舉辦禅七,透過禅修,將人們的生活從物質層次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層次,身心都能達到清淨的轉化。在七天當中持續保持心的平靜,七天以後,就感覺到身心充滿著法喜清涼。雖然初初進禅堂打坐,腿又酸又痛又麻,心煩意亂,經過叁、四天後,身心都調和過來了,身心很甯靜了,感覺到很平定、很安樂,而且能找到自己的真生命。

  

  禅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能夠返照自心、認識真正的自己。什麼是真正的自己?一般人認爲身體是自己,其實我們每個階段、不同的年紀,身形都不一樣;小學的時候,認爲自己是這個相貌,到了中學又變了,大學時又有所不同,等到大學畢業,工作幾年之後,爲人父母,或是當了老師,或是當了董事長,身形又變了,將來再經過幾年,皮膚也皺了,頭發也白了,整個身形都變了,到底那一個身形是自己?都不是的。

  

  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覺得人生很悲哀,到了年老時,時時刻刻驚慌恐怖,擔心無常的到來,這就是因爲把假的當作真的。什麼是假的?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假象,隨著外面的時間、空間而變化,不過我們的這一念心,是不會變的。舉例來講,我們小時候,吃糖知道是甜的,吃鹽知道是鹹的。到了年老的時候,吃鹽也知道是鹹的,吃糖也知道是甜的,能知這一念心,沒有中學生的相、沒有小學生的相、沒有大學生的相、沒有當董事長的相、沒有當爸爸、媽媽的相、沒有皮皺發白的相……,一個相都找不出來。明白了這些,就會知道這一念心真實、永恒、不變,才是真正的自己。

  

  這念心真正是很微妙的,佛法當中稱這念心爲「如意寶珠」、「法身慧命」,也稱作「本心本性」,悟了這念心才是自己,如此真生命即現前了。開悟的人就是悟到此理,人生就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我們的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328(七)

  

  了解禅的道理,對于生活中任何事都能看得徹底、周全。而且任何事情能夠退一步想,原本煩惱的事情,馬上就能夠化掉。假使不知道這些道理,就會把相對的事情、假的事情,當作是真的,其實世間萬法都會生滅變異,沒有一件是真實存在的,如果把假的當作真的,真的當作假的,人生就顛倒了。

  

  有的人不了解,聽到佛法說人生虛妄不實,就覺得這是消極、悲觀的想法。其實,虛妄不實,是指這個世間的萬法是一個假相,在假相當中,要把假有的境界處理得很好,就必須要有清淨心、要有定力,既不執愛,亦不厭離,始終是如如不動。這就要靠禅的智慧,要修定、要打坐、要觀照己心、要檢討反省,才能夠發現這個社會當中很多真實的道理與意義。

  

  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社會,一切都是相對的,雖不要執著這些相對,但是也不能夠離開這個相對的境界,因爲一離開了以後,修行也修不成。我們在相對的當中,不僅要能夠運用得很好,而且要找出一個絕對的心境。所謂絕對的心境,是指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這一念心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不昏沈、不糊塗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能夠作主,達到這個境界就是活在當下,就是菩薩;這念心保養成功了,就是如來佛。

  

  如來,是指我們這一念心,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,如如不動就是定,了了常知就是慧。當下這一念心,具足定慧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,這是人生最大的富貴。這念心是最尊最貴的,假使不了解這個道理,拼命向外面去追求,自己不僅每天煩煩惱惱,還造種種惡業。

  

  有的人認爲人生活在世間上,不外乎是名利財色,如果什麼都不要了,那生活在世間上不就毫無意義了嗎?其實,佛法的道理,是告訴我們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而不是說什麼都不要;我們該要的東西,屬于本份的當然可以要,這樣子就是不貪。如果不了解這些道理,會覺得佛法好象與這個世界、生活脫節了。佛法是真理,能夠掌握住這些真理,將一切事物認識清楚,就是佛法。世間法做得很好,就是功德、就是福報,不執著功德、福報,當下這念心就是清涼、自在,就是解脫、就是出世、就是淨土。所以了解佛法以後,會發現佛法就在我們生活中,能使我們富足、充實、快樂、幸福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404(八)

  

   世間上,一切都是相對的,沒有絕對的苦,也沒有絕對的樂。譬如在臺灣,過去有很多人喜歡吃清淡的食物,認爲清淡的味道很好,可是現在的臺灣人口味可能又改變了。廣東的人最喜歡吃有點酸、有點甜,又稍微有一點鹹味的食物,認爲這個味道最好吃。在湖南、湖北、四川一帶的人,喜歡吃鹹的、辣的,如果桌上的菜不辣也不鹹,他們就會認爲這道菜不好吃。

  

  在北方一帶的人又不一樣了,北方人喜歡吃饅頭,把大蒜和辣椒醬包在饅頭裏一起吃,這個味道是最好。江浙一帶的人喜歡吃臭的,愈臭他認爲愈香,認爲愈好吃,等于現在的人喜歡吃臭豆腐一樣。在巴西一帶的人,即便桌上的菜再好,要是沒…

《禅與生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與世間法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