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禅与生活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可是这水浑浊了,看不见水中的月亮。如果将心水沉淀,月亮──即我们清净光明的自心,就会现前,就能照天照地,这就是我们真正的生命、真正的人生。到达这个境界,才知道佛法的真实性,才知道我们的真生命。

  

  所以修禅,要先契悟这一念心,契悟到了以后还要保养这一念心。一般人只是保养身体,希望身体健康,而不知道保养这一念心,佛法告诉我们,身体健康与否,是由于过去或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恶业,今生所显现出来的果报,要想身体健康,首先就要修善断恶。因为做善事,心能够安定、清净、光明,身体自然就会健康。而一切善恶业,都是从心当中产生出来的,因此再进一步,就是安住不思善、不思恶的这一念心;真正悟到了这一念心,就离开了世间的相对境界,一下就超越时间、空间,当下就是净土、当下就是解脱,这就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502(十二)

  

  修行学佛想达到最高的境界,先要以五戒为根本。所谓「万丈高楼从地起」,在佛法中,不管学禅、学净、学密、学律,都是以「人」为根本。所以想要做好人,先要将五戒持守清净,这五戒就如同儒家所说的五常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能把五戒都做到,就有大福报,即使不求福报,福报也自然会现前。为什么?佛经讲因果通三世,有因一定有果,没有因绝对没有果。过去的因感现在的果,现在的因感得未来的果。

  

  若能更进一步契悟禅心,三世因果也不离当下这一念心。就是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,寂照一如的这个心。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,这念心就能得大自在,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就是清净法身佛,这是人人本具的。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,仍然要靠自己去实践、去努力,做一分就得一分,做十分就得十分。

  

  所以我们这念心,能够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。例如大众听师父开示,一心专注,觉得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,开示很快就功德圆满。相反地,心当中有很多事情放不下,想东想西,患得患失,一个半钟头就会感觉非常长。为什么同样在讲堂中、同样的时间里,却有不同的感受?这就在于心定与不定,心静与不静。如果心定、心专注,两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。甚至两天、两个月、两年,也一剎那就过去了,诚如古德所讲:「山中无甲子,人间几千年。」有许多佛菩萨入定,是几百年、几千年、几万年,乃至于几大劫,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实在很微妙。又如晚上睡觉时,梦当中有苦有乐,是一个很宽广的天地。结果梦一醒,这个天地消失了,苦乐也不可得。为什么同在一个床铺上,每个人作的梦都不一样,各有各的世界,各有各的天地?所谓「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」这就是每个人心的作用。

  

  每个人都有这一念心,一念心就是一个世界。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变化,一个变化就是一个境界。据佛经记载,人的念头变化很多,从早到晚共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。例如一大早起床,「起床」这一念心生起,就是一个念头。起床后马上穿衣服时,「起床」这个念头便已经灭掉。当穿衣服时,「穿衣服」这一念心还存在,等到把衣服穿好,接着又穿鞋子、袜子,「穿衣服」的这个心念又灭掉了。等到穿好鞋子、袜子,又要漱口、洗脸;穿鞋子、穿袜子的这个心又不存在了。所以到底是我在穿鞋子、穿袜子、漱口、洗脸吗?每一件事情中,到底那一个是自己?因此人从早上到晚上,一日一夜中,共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,心念时时刻刻都在生生灭灭当中,从来没有停止。即使晚上睡觉作梦,这一念心也在剎那剎那生灭 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509(十三)

  

  念头生生灭灭,虚妄不实,所以人生真的就像一个梦境。一般人只知道晚上作梦,菩萨则知道不但晚上是梦,白天也是梦。晚上的梦,是从白天产生;白天的梦,则是六根对外面的善恶境界所产生。只有佛能达到不作梦的境界。佛不作梦,佛的心境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镜子一样风平浪静。所以修行学佛的目的、最高的境界,就是告诉自己不要作梦,成为不作梦的人。

  

  修行首先不要作恶梦,要作好梦;也就是持守好根本五戒,落实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种美德,对上起恭敬心,对下起慈悲心,对同事起谦卑心,对父母起孝顺心,对兄弟姊妹起友爱心……这一些都是好梦。好梦犹如善法应该多作,作完了心不执着,达到像一潭止水、一片镜子一样风平浪静,这念心就是不作梦的如来境界。

  

  假如悟了这个道理,就是在理上开悟了。修行就是依据这个道理去用功、实践。不论动静闲忙,不离当下这一念心,处处作主,这念心就是禅;在生活中能保持处处存在,这念心就是无穷尽的生命。

  

  人的身体属于物质,精神属于心;人生下来,没有人教就知道哭、知道笑,哭和笑都是佛性的作用,这是本具的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一位白居易先生,一出生就知道「之」、「无」二字,令一般人觉得很奇怪。佛法有三世因果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由此角度来看,这一点都不奇怪;然而纵使能知道过去种种,过去种种也只是一个梦。知道是一个梦境,就能舍离执着。

  

  禅修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,不要作梦。悟到这个道理,就是开悟了。依据这个道理去修,就是属于修道。道,不离这一念心。所以,首先要认识这一念心,保养、运用这一念心。禅,就是认识、净化、提升自己的心性;在日常生活上大机大用,知进知退,定慧等持。

  

  禅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安定,得到幸福快乐。有了禅定和智慧,生活会更实在。如此不但自己受益,假如心量广大,把智慧、慈悲,布施给大众,那就是真功德、真正的生命。所以,悟到这一念心,对生命而言很重要。

  

  这一念心在那里?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,时时刻刻能够作主就是。什么叫做「作主」?例如静坐的时候,无论看到什么事情、什么境界,听到什么声音,都不要理他,始终是不离当念,这个就是作主。动的时候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这就是作主。

  

  可是,众生时常没有办法作主。一般人很容易作不了主;一旦作不了主,就造了恶业,心就散乱、颠倒了。只要起了恶念时,能够马上反照、改进、知过改过,就是作主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930516(十四)

  

  现代人总觉得生命很短暂,所谓「今朝有酒今朝醉,明日愁来明日忧。」成为吃喝玩乐的功利主义。相反的,如果有了禅定,生命就无有穷尽。

  

  禅就是保持当下这一念心,契悟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一念心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能够作主。保持一分钟,就是一分钟入了禅定;保持三分钟,就是三分钟入了禅定;保持十分钟,就是十分钟入了禅定。证悟到禅定的境界,没有时间、空间的存在,马上就能够超越时空。

  

  在禅定当中,当下就是净土;不需要等到未来往生之后,才在他方佛土化生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」所谓「正见」就是禅,也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儒家说:「清明在躬。」就是指这一念心时时刻刻都存在。可见儒学和禅学道理是相通的。

  

  宋朝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很有意义的四句偈:「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,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」「源头活水」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。不论是儒家所讲的理学,或是佛家所讲的禅,同样要靠下功夫才能契悟。

  

  禅和生活、生存、生命三者息息相关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人生就会愈走愈光明。假如违背这个原则,就会落入纯粹的功利主义,只知追求物质生活,不知充实精神生活。而禅正是精神生活当中,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东晋时代的陶渊明(陶潜),其诗作:「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」正是修行心境的展现。读这首诗,若能契悟其中蕴含禅定的道理,马上就能得到受用。

  

  认真听法的当下,对于外面的车水马龙不知不觉,就是「心远地自偏」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虽然身在台北市最热闹的地方,依然可以自在地看书、听课,不受车水马龙、灯红酒绿所影响。看破外境,本来就与我无关;这念心收回来,安住在实相上,这就是禅。

  

  在这一念真心上有所体悟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人人本着这个方向去努力,就是最美好、快乐的人生。只要明白自心当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,心境就会很开朗,生活也会很愉快;社会十分祥和,现前的世界就是一片净土。

  

  

《禅与生活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法与世间法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