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淨土、天堂,這就是因果。

  

  如果再更進一步說明,心地善良、光明,就是淨土、天堂;心地黑暗,就是地獄。看看自己這念心是不是時時都是光明?如果時時都是光明,就是在天堂中,信基督教的信衆就已經受到主的垂愛了。在佛法而言,想生淨土也是要從「因」上去努力;佛經裏說得很清楚,淨土是未來的果報,未來的果報要從「因」當中去努力,如何努力?「心淨佛土淨」;現在這念心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及疑心,心清淨,身、口也就隨之清淨,將來的果報一定就是淨土。所以,「心淨佛土淨」,心地要先清淨,才有清淨的佛土。這些道理要從宗教當中來落實;未來的果報能給大衆帶來希望,而這些要靠現在努力,現在不努力,未來的果報也不容易達到自己的期望。

  

  所以,心清淨、身清淨、口清淨,這些都要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上,自己能夠做到,進而還要推廣到社會大衆,以佛法而言就是:「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」;在儒家則是: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」,在明明德就是先從自己做起,任何事都要先從自己開始努力。《大學》提及: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很好、統一世界,必須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,有治國的能力才能治理天下。目前這個世界,稍微大一點的強國都想在世界上稱霸,想在世界上稱霸,就必須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。

  

  怎麼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得好呢?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」,國家是一個大的家庭,個人的家庭是一個小家庭,許許多多的小家庭組成一個大家庭,想把大家庭治理好,先必須具備治理好小家庭的能力;如果自己的家庭都調理不好,家庭問題很多,又怎麼能治好一個國家呢?所以說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。」

  

  「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想在家庭裏作爲表率,就要注意自己的身教、言教,自己的言行、舉止是否合乎道理?譬如身爲父母者,自己的生活、行爲不正,打牌、喝酒、飚車……,然後告誡自己的子女:「你不可以打牌、喝酒、飚車。」子女做不做得到?不容易。所以,「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要先從自身做起。

  

  「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」,如果想要修身,達到身不造作惡行,口不說惡言、不谄媚、不挑撥離間、不說謊,就必須「先正其心」,這念心的思惟要端端正正、不偏不倚,這也就是宗教所說的心念要端正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)931205

  

  

  要怎麼端正這念心?「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」,所以要有正確的知見及人生觀;信仰宗教也要問問自己的知見正不正確?知見正確,做任何事都是一條正路、大路。要怎麼樣做才能端正自己的知見?「致知在格物」,格物有兩種解釋,有一派認爲「格」就是研究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,這是屬于科學方面;另一派是儒家的正統思想,儒家認爲「格」就是改革,「物」是指心當中的物欲、七情六欲,「格物」,即是把心裏的雜念、妄念、貪念去除,這念心就清淨了。

  

  所以「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」這個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循環邏輯是一種哲理,是值得現代每一個人來學習、研究的哲理。這些哲理,雖然是中國儒家所講,但是用之于世界也能適合,因爲修身、齊家、治國的關連性是相通的。宗教也是一樣,各個宗教之間也有共同之處,宗教與世學也有共同之處。例如政治家爲救國救民,希望人民豐衣足食,這是政治家的胸懷,這種胸襟和宗教家是相同的;醫學家、醫生是解決大衆身體上的病苦,此點和宗教的本懷也是相同,因爲宗教就是要使大衆解脫病苦,只不過宗教的醫病方式是從這念心下手,並不只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

  

  以佛法的觀點,心理和生理是同一個,而非兩個;身體的健康與否,與這念心息息相關。如果一個人的心理健康,身體雖然不能達到完全不生病,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生病,所謂心寬體胖。古德雲:「智者調心不調身」,意思是說,有智慧的人要想身體健康,先要檢討自己這念心清不清淨?心正不正?心正、心淨、心善、心明,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少病少惱。佛是「大醫王」,佛所看到的是病的根源,而不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;現代醫學也知道這個道理,也有心理療法,自己告訴自己這念心要保持喜悅、和諧、平靜;也有所謂的自我暗示的療法,這種心理上的醫學治療,和宗教所講心念的道理相仿。所以,宗教和醫學也有相通之處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31212

  

  

  軍事與宗教也有共同之處,軍事家的責任是保國衛民,使國家、社會安定;在宗教來說,「佛法不離世間法」,佛教所供奉的韋馱菩薩、伽藍菩薩,手上拿的是金剛杵,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護法、護教,如果有人來搗亂,破壞道場、破壞正法,就要去平息,所以佛法說:「菩薩低眉是大慈大悲,金剛怒目也是大慈大悲。」軍人護衛國家是一種爲國家、社會、人民犧牲奉獻的精神,這就是菩薩,也就是一種菩薩行。佛經所講的六波羅蜜中有「布施」波羅蜜,布施有財布施(財包括錢財及生命)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;軍人爲保國衛民,不惜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了,這就是菩薩行,和宗教所弘揚的理念是一致的。

  

  從這些角度來看,宗教與政治、軍事、醫學……都有其共同點,找到了共同之處,無論是社會的發展、宗教的發展或是對未來的展望,就找到一個平衡點。所以,對于宗教信仰不要排斥,也不要迷信、放任,要肯定宗教、研究宗教,把宗教的精神溶入生活,作爲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

  中臺山提倡「佛法生活化」,因爲凡事若離開了生活,什麼都不存在了,怎麼說呢?例如醫學是爲了讓大衆能身心健康的生活,政治也是爲了人民的生活,即使是稱霸全世界,政治家還是要考量到人民的生活要安定,人民的幸福要有保障,這種政治才能得到大衆的支持。宗教也是一樣,不但令大衆在生活上安定、吉祥、平安,更進一步,這念心還要清淨,未來才能夠生淨土,乃至成道證果。

  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宗教發展和社會發展、人類發展非但沒有沖突,而且關系緊密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

  所以,宗教界的人士要團結,共同來發揮、推廣這些共同點,要真正達到彼此不排斥、不仇恨,不要有戰爭。宗教和宗教之間能夠和諧、和平,這個世界國與國之間、族群與族群之間、人與人之間便能藉由宗教真正達到沒有沖突,和平共處的祥和境界。所以,積極地促進世界和平、族群和諧、社會安定是宗教界應盡的責任與義務,更是一件大慈悲、大功德。此外,社會上的人士,不要存有仇恨心,不要排斥宗教,也不要迷信,對于宗教正面的貢獻,要給予肯定與贊歎。如「九二一大地震」,宗教界人士也本著慈悲心、關愛心,發起募款、參與救災的種種行動,這就是宗教和社會的互動。

  

  所以,整個社會當中雖然有很多族群、多元的文化與宗教信仰,但是人與人之間都是彼此息息相關。就佛法而言,這個社會是互相依存的社會,我依靠你生存、你依靠我生活。「多元化」的社會,宗教也是「多元化」,每一個宗教有它的文化、生活方式及特點,彼此要共同切磋琢磨、取長補短,才能爲世界帶來和平,讓社會更進步,人類的生存更加祥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二)931219

  

  

  佛法講「因緣和合」,這個世界的確是一個互相依存的世界。例如一般人覺得蜘蛛很惡心,一見就心生討厭,想把它處死。可是退一步想,有蜘蛛也不一定是壞事,因爲蟑螂怕蜘蛛,所以說蜘蛛究竟是好?是壞?再以學校爲例,學校如果沒有教授、學生,又何來校長?所以,必須要有學生、教授、及其他種種資源,校長這個職位才能成就;再者,校長也需要其他的教職員工共同一起發心、護持,校務才能推行得很順暢,否則左支右绌,這個校長也很難當,這就是一種共存的關系。

  

  佛法言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結人緣是非常重要的,大家見面點點頭、笑一笑。中國有一句口頭語:「來者是客禮相待,買賣不成仁義在。」所以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彼此要留個退路、空間,因爲大家彼此都是「互相依存」。俗話說: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水轉」,在這個地方不見面,也許在那個地方就非見不可,全世界都是如此,都是在同一個空間當中生存、生活;如果沒有這種認識,就會發生矛盾、産生沖突。譬如天空這麼廣大,飛機和飛機還會相撞;海域這麼遼闊,船只與船只也會碰撞;在道路上汽車與汽車也是常常相碰相撞,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在看法上也一定會有沖突的時候,想要達到不沖突,彼此就要有共識,了解「人與人之間是互相依存的」。譬如吃飯、喝水,每一個人都要吃飯、喝水,可是飯和水得來並非容易;飯,需要農夫的整地、播種、插秧、照顧、收割、打殼、曬谷、裝運……,經商人的銷售,我們買米回來以後烹煮成飯;水也是一樣,要經過很多人的貢獻,才能輸送到各個家庭,過程都是不簡單的。所以,社會上任何一個人、一個單位,都在貢獻心力,直接、間接地在幫助自己。

  

  了解這些道理以後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找到了一個平臺——「因緣和合、互相依存」,建立了這種共識,可以減少很多是非、爭議,彼此沒有排斥、鬥爭,才能一團和氣。人人有了這種共識,再結合成個人的共識,達到家庭有共識、臺灣的社會有共識、海峽兩岸有共識、世界各國有共識、宗教也有共識,如此天下就太平了,真正達到世界大同、和平的境界。

  

  希望每個人都能本著這種共識,共同爲社會、國家、乃至全人類貢獻心力,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,因爲這是一個地球村,全世界的人們彼此之間都互相依存,共存共榮。

  

  大衆若能從「宗教和社會發展之展望」與人生是息息相關的著眼點去努力,社會就能愈來愈祥和,未來就有無窮的希望。社會上有許多人看到人性的貪婪,影響了國家、社會的進步,因此覺得有些失望,對前途失去信心,整個心都墮到黑暗當中。我們要把這種觀念轉過來,積極地去面對、盡心盡力地去努力;念頭轉過來,就是海闊天空;念頭轉不過來,就是人間地獄。一切都取決于我們是否存有互相依存的共識,有了這種共識,社會就有發展及進步的希望,就能爲大衆帶來光明的未來。

  

  

《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追求光明的生命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