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净土、天堂,这就是因果。

  

  如果再更进一步说明,心地善良、光明,就是净土、天堂;心地黑暗,就是地狱。看看自己这念心是不是时时都是光明?如果时时都是光明,就是在天堂中,信基督教的信众就已经受到主的垂爱了。在佛法而言,想生净土也是要从「因」上去努力;佛经里说得很清楚,净土是未来的果报,未来的果报要从「因」当中去努力,如何努力?「心净佛土净」;现在这念心没有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及疑心,心清净,身、口也就随之清净,将来的果报一定就是净土。所以,「心净佛土净」,心地要先清净,才有清净的佛土。这些道理要从宗教当中来落实;未来的果报能给大众带来希望,而这些要靠现在努力,现在不努力,未来的果报也不容易达到自己的期望。

  

  所以,心清净、身清净、口清净,这些都要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上,自己能够做到,进而还要推广到社会大众,以佛法而言就是:「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」;在儒家则是:「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在明明德就是先从自己做起,任何事都要先从自己开始努力。《大学》提及: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想把天下治理得很好、统一世界,必须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,有治国的能力才能治理天下。目前这个世界,稍微大一点的强国都想在世界上称霸,想在世界上称霸,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。

  

  怎么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得好呢?「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」,国家是一个大的家庭,个人的家庭是一个小家庭,许许多多的小家庭组成一个大家庭,想把大家庭治理好,先必须具备治理好小家庭的能力;如果自己的家庭都调理不好,家庭问题很多,又怎么能治好一个国家呢?所以说「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。」

  

  「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想在家庭里作为表率,就要注意自己的身教、言教,自己的言行、举止是否合乎道理?譬如身为父母者,自己的生活、行为不正,打牌、喝酒、飚车……,然后告诫自己的子女:「你不可以打牌、喝酒、飚车。」子女做不做得到?不容易。所以,「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」,要先从自身做起。

  

  「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」,如果想要修身,达到身不造作恶行,口不说恶言、不谄媚、不挑拨离间、不说谎,就必须「先正其心」,这念心的思惟要端端正正、不偏不倚,这也就是宗教所说的心念要端正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)931205

  

  

  要怎么端正这念心?「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」,所以要有正确的知见及人生观;信仰宗教也要问问自己的知见正不正确?知见正确,做任何事都是一条正路、大路。要怎么样做才能端正自己的知见?「致知在格物」,格物有两种解释,有一派认为「格」就是研究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,这是属于科学方面;另一派是儒家的正统思想,儒家认为「格」就是改革,「物」是指心当中的物欲、七情六欲,「格物」,即是把心里的杂念、妄念、贪念去除,这念心就清净了。

  

  所以「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」这个「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的循环逻辑是一种哲理,是值得现代每一个人来学习、研究的哲理。这些哲理,虽然是中国儒家所讲,但是用之于世界也能适合,因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的关连性是相通的。宗教也是一样,各个宗教之间也有共同之处,宗教与世学也有共同之处。例如政治家为救国救民,希望人民丰衣足食,这是政治家的胸怀,这种胸襟和宗教家是相同的;医学家、医生是解决大众身体上的病苦,此点和宗教的本怀也是相同,因为宗教就是要使大众解脱病苦,只不过宗教的医病方式是从这念心下手,并不只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。

  

  以佛法的观点,心理和生理是同一个,而非两个;身体的健康与否,与这念心息息相关。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,身体虽然不能达到完全不生病,最低限度可以减少生病,所谓心宽体胖。古德云:「智者调心不调身」,意思是说,有智慧的人要想身体健康,先要检讨自己这念心清不清净?心正不正?心正、心净、心善、心明,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少病少恼。佛是「大医王」,佛所看到的是病的根源,而不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;现代医学也知道这个道理,也有心理疗法,自己告诉自己这念心要保持喜悦、和谐、平静;也有所谓的自我暗示的疗法,这种心理上的医学治疗,和宗教所讲心念的道理相仿。所以,宗教和医学也有相通之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31212

  

  

  军事与宗教也有共同之处,军事家的责任是保国卫民,使国家、社会安定;在宗教来说,「佛法不离世间法」,佛教所供奉的韦驮菩萨、伽蓝菩萨,手上拿的是金刚杵,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护法、护教,如果有人来捣乱,破坏道场、破坏正法,就要去平息,所以佛法说:「菩萨低眉是大慈大悲,金刚怒目也是大慈大悲。」军人护卫国家是一种为国家、社会、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,这就是菩萨,也就是一种菩萨行。佛经所讲的六波罗蜜中有「布施」波罗蜜,布施有财布施(财包括钱财及生命)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;军人为保国卫民,不惜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了,这就是菩萨行,和宗教所弘扬的理念是一致的。

  

  从这些角度来看,宗教与政治、军事、医学……都有其共同点,找到了共同之处,无论是社会的发展、宗教的发展或是对未来的展望,就找到一个平衡点。所以,对于宗教信仰不要排斥,也不要迷信、放任,要肯定宗教、研究宗教,把宗教的精神溶入生活,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

  中台山提倡「佛法生活化」,因为凡事若离开了生活,什么都不存在了,怎么说呢?例如医学是为了让大众能身心健康的生活,政治也是为了人民的生活,即使是称霸全世界,政治家还是要考量到人民的生活要安定,人民的幸福要有保障,这种政治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。宗教也是一样,不但令大众在生活上安定、吉祥、平安,更进一步,这念心还要清净,未来才能够生净土,乃至成道证果。

  

  从这个角度来看,宗教发展和社会发展、人类发展非但没有冲突,而且关系紧密,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  

  所以,宗教界的人士要团结,共同来发挥、推广这些共同点,要真正达到彼此不排斥、不仇恨,不要有战争。宗教和宗教之间能够和谐、和平,这个世界国与国之间、族群与族群之间、人与人之间便能藉由宗教真正达到没有冲突,和平共处的祥和境界。所以,积极地促进世界和平、族群和谐、社会安定是宗教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,更是一件大慈悲、大功德。此外,社会上的人士,不要存有仇恨心,不要排斥宗教,也不要迷信,对于宗教正面的贡献,要给予肯定与赞叹。如「九二一大地震」,宗教界人士也本着慈悲心、关爱心,发起募款、参与救灾的种种行动,这就是宗教和社会的互动。

  

  所以,整个社会当中虽然有很多族群、多元的文化与宗教信仰,但是人与人之间都是彼此息息相关。就佛法而言,这个社会是互相依存的社会,我依靠你生存、你依靠我生活。「多元化」的社会,宗教也是「多元化」,每一个宗教有它的文化、生活方式及特点,彼此要共同切磋琢磨、取长补短,才能为世界带来和平,让社会更进步,人类的生存更加祥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二)931219

  

  

  佛法讲「因缘和合」,这个世界的确是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。例如一般人觉得蜘蛛很恶心,一见就心生讨厌,想把它处死。可是退一步想,有蜘蛛也不一定是坏事,因为蟑螂怕蜘蛛,所以说蜘蛛究竟是好?是坏?再以学校为例,学校如果没有教授、学生,又何来校长?所以,必须要有学生、教授、及其他种种资源,校长这个职位才能成就;再者,校长也需要其他的教职员工共同一起发心、护持,校务才能推行得很顺畅,否则左支右绌,这个校长也很难当,这就是一种共存的关系。

  

  佛法言: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,大家见面点点头、笑一笑。中国有一句口头语:「来者是客礼相待,买卖不成仁义在。」所以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彼此要留个退路、空间,因为大家彼此都是「互相依存」。俗话说:「山不转路转,路不转水转」,在这个地方不见面,也许在那个地方就非见不可,全世界都是如此,都是在同一个空间当中生存、生活;如果没有这种认识,就会发生矛盾、产生冲突。譬如天空这么广大,飞机和飞机还会相撞;海域这么辽阔,船只与船只也会碰撞;在道路上汽车与汽车也是常常相碰相撞,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在看法上也一定会有冲突的时候,想要达到不冲突,彼此就要有共识,了解「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的」。譬如吃饭、喝水,每一个人都要吃饭、喝水,可是饭和水得来并非容易;饭,需要农夫的整地、播种、插秧、照顾、收割、打壳、晒谷、装运……,经商人的销售,我们买米回来以后烹煮成饭;水也是一样,要经过很多人的贡献,才能输送到各个家庭,过程都是不简单的。所以,社会上任何一个人、一个单位,都在贡献心力,直接、间接地在帮助自己。

  

  了解这些道理以后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找到了一个平台——「因缘和合、互相依存」,建立了这种共识,可以减少很多是非、争议,彼此没有排斥、斗争,才能一团和气。人人有了这种共识,再结合成个人的共识,达到家庭有共识、台湾的社会有共识、海峡两岸有共识、世界各国有共识、宗教也有共识,如此天下就太平了,真正达到世界大同、和平的境界。

  

  希望每个人都能本着这种共识,共同为社会、国家、乃至全人类贡献心力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,因为这是一个地球村,全世界的人们彼此之间都互相依存,共存共荣。

  

  大众若能从「宗教和社会发展之展望」与人生是息息相关的着眼点去努力,社会就能愈来愈祥和,未来就有无穷的希望。社会上有许多人看到人性的贪婪,影响了国家、社会的进步,因此觉得有些失望,对前途失去信心,整个心都堕到黑暗当中。我们要把这种观念转过来,积极地去面对、尽心尽力地去努力;念头转过来,就是海阔天空;念头转不过来,就是人间地狱。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存有互相依存的共识,有了这种共识,社会就有发展及进步的希望,就能为大众带来光明的未来。

  

  

《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追求光明的生命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