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道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了自性佛,就能了知所念的佛號及念佛之人都是假名,達到能所俱亡。「誦經有一卷無字經」,開悟了,就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裏面有一部經,這部經包羅萬象、什麼都有。再者,「以名昭德,因相顯性」,由相來顯出我們的覺性、顯出我們的佛性、顯出我們的本心本性,所以名和相都不能離開世間。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;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」一定要清楚明白什麼是道,否則盲修瞎練、東找西找,永遠也找不到的。道是什麼?平常心就是道。平常心時時刻刻現前,這就是修道,修行就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上。所以禅宗道場裏有禅堂,要坐長香,這是「由事顯理」;雖然道不在坐臥,但是不靜坐,僅僅是知道道的本體沒有坐、沒有臥、沒有形相的道理而已,所以仍需藉由打坐使性德現前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40710

  

  

  

  

  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能夠說出來的道都是方便。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所有的名都是假名,時時刻刻都會變化。「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」,很多人把天地解釋成外面的天地,其實「天地」是指我們這念心,這念心不起心、不動念,天地就全都歸于這念心,它是無始無終。「有名萬物之母」,心裏只要起一個念頭,這個世界就開始了,所謂「一念不覺生叁細」;所以古德雲:「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,一切法無不還歸此法界。」此法界,就是指這念心;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是心之「用」,現在要返本還原,歸于心之「體」。一念不生就是返本還原,只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。

  

  《唯識》講:「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」,就是把我們這個心慢慢來分析,分析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加起來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要想脫離這個世界、要想轉化這個世界成淨土,必須先契悟自己的覺性;契悟自己的覺性以後,漸漸心清淨了,心清淨則六根清淨,六根清淨則六塵清淨,六塵清淨則六識清淨,六識都清淨了,十八界就清淨,十八界清淨,則整個佛土就清淨,所以通通都要歸還于這念心,這念心就是無上菩提妙明真心。

  

  老子還講:「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;常有,欲以觀其僥。」老子看這個世界,一個是有、一個是無;無是真空,有是妙有,都是指這念心。這念心一念不生,站得住、站得長,就能妙用無窮;所以說「真空不空就是妙有,妙有非有就是真空」,怎麼說呢?你說這念心是空,可是這念心能做事、又有技能、又有智慧,這就是妙有。「妙有非有」,心裏所有的這些知識、技能也都是無相的,但是要用就有,用後還是歸于真空的這念心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老子的道和佛法是相通的。「常無」,這念空性、覺性要經常存在,覺性裏面什麼都沒有,這就是「實際理地,一法不立」。「以觀其妙」,這裏面有無窮盡的奧妙。

  

  「常有,以觀其僥」,這念心是真空,當中沒有出世法、也沒有世間法,但在真空中能生妙有、假有。雖然知道世間相是假有,但是行菩薩道是不離開假有,所以要經常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施,悲憫一切衆生,念了以後還要歸于無念,還要檢討反省、覺察、覺照、重慮緣真,這些就是「常有,以觀其僥」,要觀察到很微細之處。「此兩者,同出而異名」,空、有都源自于中道實相,中道實相也就是心的本體、真如法身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40717

  

  

  

  

  道家所解釋的道,與佛法的緣覺之道相同。人有貪心、欲愛、色愛及無明,老子講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。」五色是指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佛法講「色」是塵,是塵勞境界;因爲外面的色是一種刺激作用,刺激我們的眼根,眼根慢慢麻痹,最後失去作用,靈性糊塗了,人就會想打瞌睡。現在社會上充滿了燈紅酒綠、五光十色,常常參加這種場合就會迷失本心。「五色令人目盲」,五色代表社會上的五光十色,會讓人的心眼瞎了,盲目追求外在的奢靡與刺激,雖然有肉眼,卻也看不清自己、看不見真實的狀況,成了有眼不見的瞎子。老子也很明白這個情形,所以說「五色令人目盲」。

  

  「五音令人耳聾」,「宮、商、角、征、羽」是過去儒家所說的五音,沈迷在聲韻的享受當中,其他的就聽若未聞了。也就是說貪著糜糜之音,會令自己心智麻痹,聽不見真實的道理。

  

  「五味令人口爽」,一般人對于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都有特別的喜好,貪于口味。「爽」是指差錯、失誤,所謂「病從口入」,貪著五味,口就有毛病,漸漸味覺遲鈍,口味愈來愈重,乃至于因爲貪著五味而衍生種種問題。這些是告訴我們,對于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都不要貪著,貪著這些,會使自己的心不清淨;心不清淨,六根就不清淨。

  

  所以道就在平常。禅宗講:「兩眼內視,兩耳內聽」,與儒家所說的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」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要了脫生死,就要找到用功的方法,不要走錯了門道。

  

  老子又說:「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」;過去騎馬、打獵是官宦世家的娛樂,現在雖然沒有這些,可是有飚車、賽車、乃至于激烈的拳賽、摔角、玩股票、賭六合彩、貪愛金銀財寶……貪愛就是心在馳騁;種種的刺激使自己心神不甯、心無法安定,所以說「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。」

  

  「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」,難得的珍寶,人見人愛,得不到就去偷、去搶,乃至于綁票、勒索;「令人行妨」,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就是妨礙正道、使人敗德,毀了一生的前途;如果是正正當當的經營,也不難富甲一方。

  

  「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,故去彼取此」;「爲腹」是以德養己,「爲目」是以物役己;所以要「去彼」,慢慢淡化、遠離外在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「取此」,要保持正念,保持甯靜的心。由此可見,道家的說法和佛法無異,這證明「道」就是我們這念心,不要另外去求道,要反求諸己,淨化自己這念心。佛法中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目的都在淨化我們這念心。明白這些道理以後,自己的修行就落實了。

  

  悟了道才明白道不離本心,清淨心就是道,無住心就是道,無染著心就是道,平等心就是道,真空心、妙有心就是道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道。明白以後,在生活當中,時時刻刻都堅住正念,這就是修道位;最後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就是成道、證果了。佛法裏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都屬于證道位。希望每一位要有信心,依此道理持之以恒地用功,就能有所成就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40724

  

  

  

  

  「達磨祖師法要」裏面有一段將心性的道理說明得很清楚,「亦不睹惡而生嫌,亦不觀善而勤措。亦不舍智而近愚,亦不拋迷而就悟。達大道兮過量,通佛心兮出度。不與凡聖同躔,超然名之曰祖。」這與《六祖壇經》所說的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是同樣的道理,也就是說這念心要與無爲法、與大道相應。

  

  一般人都厭惡、欣善,認爲這就是道,事實上這與真正的道還有一段距離。我們所追求的是最高的無上道,所謂「無上菩提、妙明真心」,這是指絕對的心、超脫善惡的心、無爲法的心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。」也就是諸佛所講的不可說、不可思、不可議的這念心,大家要了解的是這一念心。

  

  所謂「不睹惡而生嫌」,看到人家做壞事,行殺、盜、淫,一般人是嫉惡如仇,修行人是「不睹惡而生嫌」;因爲有人是爲財殺、有人是爲報仇、爲情愛而殺,有人因爲沒有飯吃、活不下去而自殺,無論是什麼原因都有它的因緣果報,所以不要心生嫌棄。

  

  「不觀善而勤措」,一般人看到別人做好事就會認爲:這個人是好人、是善人。其實不一定,有些人行善是爲了沽名釣譽,此即僞善;只要心裏存有任何爲自己打算的成分,都不算是真實的善。所以「不觀善而勤措」,不必手忙腳亂的跟進,因爲它不一定是真善,但我們也不要去障礙他。如果是口善、身善,心不善,就不是真善;如果是惡口、罵人、打人,但是心沒有惡念,這是口惡、身惡,心不惡,非真惡。要用般若智慧徹底觀察,才能了解何謂「善與惡」,所以說:「不睹惡而生嫌,不觀善而勤措。」

  

  「不舍智而近愚」,現在選擇學佛吃素、修善持戒,是很有智慧的;如果覺得持守五戒,日子很清淡、無聊,想要喝酒、吃肉,乃至于去做一些等而下之的事,這就是「舍智而近愚」,就退失菩提心了。「不拋迷而就悟」,不要認爲自己是在迷的凡夫,而想求大徹大悟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;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」離開這念心另外去求開悟,就如同「日中求影」,是求不到的;這念心不迷就是道,做任何事情都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道。

  

  「達大道兮過量,通佛心兮出度」,「過量」,過是超過,量是用工具去測量其長短、重量等,「度」是指度量衡,這些都是計量。真正的大道就是這個無爲心、無住心、菩提心,就是不可思、不可議的這念心;真正的大道是超越一切計量、超越一切…

《道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