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別。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「過量」就是不去分析這是聲聞道、緣覺道或菩薩道,也不去衡量這是善、這是惡、這是世間、這是出世間……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就是道。
「不與凡聖同躔,超然名之曰祖」;不因爲自己現在是凡夫而看輕自己,也不認爲自己是聖人,因爲凡與聖都是落入兩邊,不是在凡位、就是在聖位,凡聖是屬于相對,不是絕對,這念心落入兩邊,就是與凡聖同躔。由字義解釋,「躔」就是腳踏在地,「不與凡聖同躔」就是不與凡聖同步。譬如孔子的弟子們,「孔步亦步,孔趨亦趨」,這就如同佛法所講的「以佛心爲己心,以佛行爲己行」,跟著佛菩薩走,一步一腳印,這是同樣的意思。但是,如果悟到菩提心就不是如此,因爲這念心是超然、無住的,「有佛處亦不住,無佛處即走過」,有也不住、無也不住,就是不與凡聖同躔、不與凡聖同步。這條心路是超然、無爲的,所以說「超然名之曰祖」,這是心法,大衆要在這念心上去了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40731
《四十二章經》第二十七章也講到「道」:「夫爲道者,猶木在水,尋流而行。不觸兩岸,不爲人取,不爲鬼神所遮,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。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」修道行者要持之以恒,這個就是正知見。知見如果不正就會南轅北轍,跑得愈快反而愈容易喪失法身慧命。所以,對于「道」的知見一定要確立。禅宗祖師說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修行、學佛一定要有正知正見。
「夫爲道者」的道,就是指這念心。清淨心、無爲心、菩提心、無染著心、無住心,這種心境就是道。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「猶木在水」,猶如木頭從江河的上遊借著水的力量把它運送到海邊,然後運載到世界各地做種種用途。木頭在江河當中「尋流而行」,從上遊經過中遊、下遊,目的地是海口。在水流當中要想達到目的地,木頭必須不觸兩岸,如果碰觸到左岸或是右岸都會停擺,很難到達海口。「不觸兩岸」就是不落兩邊,譬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偏左、偏右、偏上、偏下,種種不正確的知見使這個社會漸漸已走入極端,就像儒家孔子所說的:「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。」自認聰明的人過于精打細算,把別人的生命財産都算計進去,這是算計過頭了,不應該這樣;相反的,愚癡的人坐著等待,乃至于漫無目的,這也不對,這兩種人都住到兩邊、住到兩岸,不能到達目的地。
「不爲人取」,尋流而行的木頭不只是不觸兩岸,必須還得不被人強占,不爲他人所欺騙。「不爲鬼神所遮」,社會上有些人信仰鬼神,這就是「爲鬼神所遮」,這是外面的鬼神;自心當中也有鬼神,心裏的無明、煩惱就是鬼神。一個是外面的鬼神,一個是自心的鬼神,所以說「內神通外鬼」,修行人要「不爲鬼神所遮」。「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」,自己不要退失菩提心、不要停頓,不要懈怠、墮落;懈怠、墮落就是被洄流所阻礙、住在洄流上,心裏起種種謬見、或是言行偏頗、或是行爲不檢,漸漸就腐敗,不能得道。如果不觸兩岸、不爲人取、不爲鬼神所遮、不爲洄流所住、亦不腐敗,這些條件都具備了,「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」,河流當中的這個木頭一定能從上遊尋流而往,最後到達目的地。
「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」道是現成的,就是自己本具的這念心。這念心要平靜,不被欲愛、色愛、七情六欲所迷惑,不被世界上的邪知邪見困擾,經常檢討、反省,保持覺性、堅住正念,這就是精進無爲,如此不間斷的用功,一定可以成正覺、得解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40807
前一段是講悟道,悟道之後,就要修道。《四十二章經》第叁十四章講「處中得道」,就是說明修行的事與理。除了佛法講到悟道、修道,儒家也有諸多的闡釋,現在舉王陽明的「四句教」來再次的說明。儒家學者王陽明被貶官到龍場驿的時候,發奮用功修行,悟道之後說了四句話:「無善無惡心之體,有善有惡意之動,知善知惡是良知,爲善去惡是格物。」第一句說明道的本體。達磨祖師說:「不睹惡而生嫌,不觀善而勤措」,這就是大道。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、「前念不生,後念不滅」,善念不起、惡念不生,心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體,稱爲心之體。不思善、不思惡,並不是說不要善、不要惡,而是指善惡未生時的這念心才是心的本體。這個心起了念頭,無論是善念、惡念,都是心水當中所起的波浪,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浪,一個波浪就是一個生滅,所以「無善無惡」的這念心才是不生不滅的本體。
佛法常講,這念心有體、相、用叁大。這念心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、一念不生,這就是體。時刻安住在這念心的本體上用功就是返本還源,大衆坐長香、打禅七,這都是在體上用功。無善無惡的這個心之體,超越世間的一切相對境界,時間、空間、善惡、明暗、美醜、高低、內外、遠近……這些就是相對境界,念頭一旦落入相對境界,心就不能與道相應。
「有善有惡意之動」,起心動念即是心在作用,心有善用、有惡用、有淨用,衆生不覺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這是惡用;僧衆結夏安居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建設道場、普度衆生,這就是善用、淨用。「相」是什麼?這念心作惡,就會招感地獄、畜生、餓鬼的「惡相」;這念心作善、修六波羅蜜,將來就是生淨土的「善相」。所以這個心有體、有相、有用,心的本體是無相。
「知善知惡是良知」,良知就是覺性,知道自己現在這個心是起善念、起惡念,知道自己現在口是講佛法、還是在戲論,知道身體在動、還是在靜,是在做善事、還是在爲惡?能知的這念心就是覺性。打坐時,覺性一定要存在,良知要時時都存在。
「爲善去惡是格物」,「物」是指一般人的物欲,也就是佛法中講的五欲。當初王陽明在龍場驿參究到仕途險惡,官路不通;唯有學聖、學賢可以超凡入聖,是修道的根本。于是他選擇《大學》的格物之道爲入手處。格物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研究宇宙萬事萬物,這屬于科學方面;一種是檢討、反省,除去心當中的欲望,這種「格物」屬于哲學範圍,也屬于人生的範疇,王陽明就從格除心當中的欲望開始修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40814
《大學》說明「內聖外王」之理,「內聖」是淨心、定心、明心,「外王」是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《大學》講: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」「欲明明德于天下」,就是想要使世界太平,使人間成爲大同世界、淨土世界,這是一種希望,要達到這個希望,必須依循《大學》上所講的次第。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」,想要使世界太平、世界大同,首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國富民強、國泰民安。要想把國家治理好,先要把家庭治理好;家庭的範圍比國家小得多,如果連持家的智慧與德行都沒有,家庭不和合,怎麼有能力治理好國家呢?所以說「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」,先要把家裏治好。
要把家治理好也不容易,必須要先自己修身。如果做父母的吃、喝、玩、樂、賭博,子女每天耳濡目染,也容易養成吃、喝、玩、樂、賭博的習慣,所以說「上梁不正,下梁歪」。佛法講身教、言教、以身作則,就是自己先要修身。要想修身,先要健全自己的人格;健全自己的人格,首先要「正心」,心要端正、不偏左、不偏右、正大光明。「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」,要想端正自心,先要使意念真實無妄;要想使意念真實無妄,先要端正知見。佛法講八正道、叁法印、一法印、因緣果報、人人都有佛性,講要成爲聖者、智者、覺者,這就是知見。儒家講倫理道德,講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的倫常,這就是知見;如果連這些知見都沒有,就無法修身、正心。
如何淨化知見、端正知見呢?「致知在格物。」格物,即是把心裏的垃圾除掉,就能化腐朽爲神奇;澄清當下這念心就是格物。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很多欲望,所謂「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」,財色名食睡就是五欲,儒家的格除物欲和佛法的知見非常接近。透過反省、檢討,就能格除心當中的物欲。
《大學》裏面講叁綱領、八條目,「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」,這是叁綱領;八條目是「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,這八個方向是一貫的系統,這是儒家修行「內聖外王」之道。
所以王陽明是綜合佛法的思想與儒家、道家的思想,「知善知惡是良知,爲善去惡是格物」,良知就是指我們的覺性。王陽明的這幾句話裏說明心的體和用,非常有價值、非常有意義,大家可以作爲修行的參考。
明白這些道理,修行已經找到一條路,不思善、不思惡的這念心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這就是一個入處;找到入處,就要開始用功了,用功也有層次上的差別,所以接下來講「九住心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40821
這念心從開始悟道一直到圓滿,當中有九個過程,在《瑜伽師地論》是講「九住心」;淨土宗講「九品蓮花」,把這念心分成九個層次;禅宗是用「初關、重關、生死牢關」來說明;小乘聲聞道是用「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」、「初果向、二果向、叁果向、四果向」來說明,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,只是說法不一樣。打坐雖然不落階級,但是要了解「九住心」,看看自己這個心是哪一個層次。
九住心第一個是「內住」,平時我們的兩眼、兩耳是向外攀緣、住在外面,住在外面就是煩惱、就是生死;現在要把心收回來,要攝心內住。什麼是「內住」?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就是內住;念佛、修數息觀、參禅、參話頭、修觀行、持咒、誦經……這都是內住。念佛是用佛號攝心,參話頭這念心是住在話頭那裏,修中道實相觀雖然沒講內外,還是有內住,只是不執著而已,方法不同,道理是一樣的。
第二、「等住」,也就是「續住」。繼續不斷地內住,心一跑掉了就用種種方法——譬如說參話頭、修數息、觀行,把這念心收回來,繼續不斷地用功,綿綿密密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是等住,也就是續住。第叁、「安住」,續住久了以後,心自然就安穩下來,修數息就安住在數息上,修觀行安住在觀行上,參話頭就安住在參話頭上,修中道實相觀安住在中道實相,都是一樣的。
第四、「近住」,這念心由安住慢慢的不散亂、不顛倒,與定慧不二的心很接近,但是還沒有到達,這時候可能會有輕安的現象。第五、「調順」,調是調治,順是順應覺性、定力和智慧。「近住」以後,如果這念心散亂了就要「調順」。第六、「寂靜」,第七、「最極寂靜」,心調順好了,漸漸到達一個很清淨的寂靜境界,這時候不要得少爲足,繼續寂靜、再寂靜,到達「最極寂靜」。
第八、「專注一趣」,到了這個階段,心已經是安住在定慧上,這時候就要專注在斷煩惱。檢討看看自己哪一個煩惱最重?把自己最重的煩惱提出來修理、對治。舉例來說,檢討、反省以後,發現自己男女欲愛這個煩惱最重、最放不下,所以就專注的修理這個欲愛心。問問自己:我貪愛她(他)什麼?她(他)的身材、聲音、外貌?用「九孔流不淨」的方法一樣一樣地分析,分析到最後,明白這個色身是臭穢不淨的皮囊,有什麼好貪戀的呢?這就是「專注一趣」,專注在一個境界上去思惟、轉識成智。
第九、「等持」。「專注一趣」這個境界是專門對治自己的妄想和煩惱,心還是在相對當中,是有能、有所,有能觀之心、所觀之境。對治以後還是要歸于「能所一如」,能所一如就是「等持」,定慧等持、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。「九住心」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,修行到了一個階段,可以用九住心檢驗自己。
這次藉結夏因緣,跟大衆講解「道」、「悟道」、「修道」。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道理要確實明白,不能迷惑。這念心的心境是層次分明的,是最實在的「心路曆程」。
《道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