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分别。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「过量」就是不去分析这是声闻道、缘觉道或菩萨道,也不去衡量这是善、这是恶、这是世间、这是出世间……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就是道。
「不与凡圣同躔,超然名之曰祖」;不因为自己现在是凡夫而看轻自己,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,因为凡与圣都是落入两边,不是在凡位、就是在圣位,凡圣是属于相对,不是绝对,这念心落入两边,就是与凡圣同躔。由字义解释,「躔」就是脚踏在地,「不与凡圣同躔」就是不与凡圣同步。譬如孔子的弟子们,「孔步亦步,孔趋亦趋」,这就如同佛法所讲的「以佛心为己心,以佛行为己行」,跟着佛菩萨走,一步一脚印,这是同样的意思。但是,如果悟到菩提心就不是如此,因为这念心是超然、无住的,「有佛处亦不住,无佛处即走过」,有也不住、无也不住,就是不与凡圣同躔、不与凡圣同步。这条心路是超然、无为的,所以说「超然名之曰祖」,这是心法,大众要在这念心上去了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40731
《四十二章经》第二十七章也讲到「道」:「夫为道者,犹木在水,寻流而行。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不为鬼神所遮,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。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」修道行者要持之以恒,这个就是正知见。知见如果不正就会南辕北辙,跑得愈快反而愈容易丧失法身慧命。所以,对于「道」的知见一定要确立。禅宗祖师说:「只贵汝知见,不贵汝行履。」修行、学佛一定要有正知正见。
「夫为道者」的道,就是指这念心。清净心、无为心、菩提心、无染着心、无住心,这种心境就是道。要想达到这个境界,「犹木在水」,犹如木头从江河的上游借着水的力量把它运送到海边,然后运载到世界各地做种种用途。木头在江河当中「寻流而行」,从上游经过中游、下游,目的地是海口。在水流当中要想达到目的地,木头必须不触两岸,如果碰触到左岸或是右岸都会停摆,很难到达海口。「不触两岸」就是不落两边,譬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偏左、偏右、偏上、偏下,种种不正确的知见使这个社会渐渐已走入极端,就像儒家孔子所说的:「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。」自认聪明的人过于精打细算,把别人的生命财产都算计进去,这是算计过头了,不应该这样;相反的,愚痴的人坐着等待,乃至于漫无目的,这也不对,这两种人都住到两边、住到两岸,不能到达目的地。
「不为人取」,寻流而行的木头不只是不触两岸,必须还得不被人强占,不为他人所欺骗。「不为鬼神所遮」,社会上有些人信仰鬼神,这就是「为鬼神所遮」,这是外面的鬼神;自心当中也有鬼神,心里的无明、烦恼就是鬼神。一个是外面的鬼神,一个是自心的鬼神,所以说「内神通外鬼」,修行人要「不为鬼神所遮」。「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」,自己不要退失菩提心、不要停顿,不要懈怠、堕落;懈怠、堕落就是被洄流所阻碍、住在洄流上,心里起种种谬见、或是言行偏颇、或是行为不检,渐渐就腐败,不能得道。如果不触两岸、不为人取、不为鬼神所遮、不为洄流所住、亦不腐败,这些条件都具备了,「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」,河流当中的这个木头一定能从上游寻流而往,最后到达目的地。
「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。」道是现成的,就是自己本具的这念心。这念心要平静,不被欲爱、色爱、七情六欲所迷惑,不被世界上的邪知邪见困扰,经常检讨、反省,保持觉性、坚住正念,这就是精进无为,如此不间断的用功,一定可以成正觉、得解脱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40807
前一段是讲悟道,悟道之后,就要修道。《四十二章经》第三十四章讲「处中得道」,就是说明修行的事与理。除了佛法讲到悟道、修道,儒家也有诸多的阐释,现在举王阳明的「四句教」来再次的说明。儒家学者王阳明被贬官到龙场驿的时候,发奋用功修行,悟道之后说了四句话:「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」第一句说明道的本体。达磨祖师说:「不睹恶而生嫌,不观善而勤措」,这就是大道。《六祖坛经》讲: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、「前念不生,后念不灭」,善念不起、恶念不生,心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体,称为心之体。不思善、不思恶,并不是说不要善、不要恶,而是指善恶未生时的这念心才是心的本体。这个心起了念头,无论是善念、恶念,都是心水当中所起的波浪,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波浪,一个波浪就是一个生灭,所以「无善无恶」的这念心才是不生不灭的本体。
佛法常讲,这念心有体、相、用三大。这念心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、一念不生,这就是体。时刻安住在这念心的本体上用功就是返本还源,大众坐长香、打禅七,这都是在体上用功。无善无恶的这个心之体,超越世间的一切相对境界,时间、空间、善恶、明暗、美丑、高低、内外、远近……这些就是相对境界,念头一旦落入相对境界,心就不能与道相应。
「有善有恶意之动」,起心动念即是心在作用,心有善用、有恶用、有净用,众生不觉,起贪瞋痴、造杀盗淫,这是恶用;僧众结夏安居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建设道场、普度众生,这就是善用、净用。「相」是什么?这念心作恶,就会招感地狱、畜生、饿鬼的「恶相」;这念心作善、修六波罗蜜,将来就是生净土的「善相」。所以这个心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心的本体是无相。
「知善知恶是良知」,良知就是觉性,知道自己现在这个心是起善念、起恶念,知道自己现在口是讲佛法、还是在戏论,知道身体在动、还是在静,是在做善事、还是在为恶?能知的这念心就是觉性。打坐时,觉性一定要存在,良知要时时都存在。
「为善去恶是格物」,「物」是指一般人的物欲,也就是佛法中讲的五欲。当初王阳明在龙场驿参究到仕途险恶,官路不通;唯有学圣、学贤可以超凡入圣,是修道的根本。于是他选择《大学》的格物之道为入手处。格物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研究宇宙万事万物,这属于科学方面;一种是检讨、反省,除去心当中的欲望,这种「格物」属于哲学范围,也属于人生的范畴,王阳明就从格除心当中的欲望开始修道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40814
《大学》说明「内圣外王」之理,「内圣」是净心、定心、明心,「外王」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《大学》讲: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」「欲明明德于天下」,就是想要使世界太平,使人间成为大同世界、净土世界,这是一种希望,要达到这个希望,必须依循《大学》上所讲的次第。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」,想要使世界太平、世界大同,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、国泰民安。要想把国家治理好,先要把家庭治理好;家庭的范围比国家小得多,如果连持家的智慧与德行都没有,家庭不和合,怎么有能力治理好国家呢?所以说「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」,先要把家里治好。
要把家治理好也不容易,必须要先自己修身。如果做父母的吃、喝、玩、乐、赌博,子女每天耳濡目染,也容易养成吃、喝、玩、乐、赌博的习惯,所以说「上梁不正,下梁歪」。佛法讲身教、言教、以身作则,就是自己先要修身。要想修身,先要健全自己的人格;健全自己的人格,首先要「正心」,心要端正、不偏左、不偏右、正大光明。「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」,要想端正自心,先要使意念真实无妄;要想使意念真实无妄,先要端正知见。佛法讲八正道、三法印、一法印、因缘果报、人人都有佛性,讲要成为圣者、智者、觉者,这就是知见。儒家讲伦理道德,讲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的伦常,这就是知见;如果连这些知见都没有,就无法修身、正心。
如何净化知见、端正知见呢?「致知在格物。」格物,即是把心里的垃圾除掉,就能化腐朽为神奇;澄清当下这念心就是格物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欲望,所谓「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」,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,儒家的格除物欲和佛法的知见非常接近。透过反省、检讨,就能格除心当中的物欲。
《大学》里面讲三纲领、八条目,「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这是三纲领;八条目是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,这八个方向是一贯的系统,这是儒家修行「内圣外王」之道。
所以王阳明是综合佛法的思想与儒家、道家的思想,「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」,良知就是指我们的觉性。王阳明的这几句话里说明心的体和用,非常有价值、非常有意义,大家可以作为修行的参考。
明白这些道理,修行已经找到一条路,不思善、不思恶的这念心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这就是一个入处;找到入处,就要开始用功了,用功也有层次上的差别,所以接下来讲「九住心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40821
这念心从开始悟道一直到圆满,当中有九个过程,在《瑜伽师地论》是讲「九住心」;净土宗讲「九品莲花」,把这念心分成九个层次;禅宗是用「初关、重关、生死牢关」来说明;小乘声闻道是用「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」、「初果向、二果向、三果向、四果向」来说明,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,只是说法不一样。打坐虽然不落阶级,但是要了解「九住心」,看看自己这个心是哪一个层次。
九住心第一个是「内住」,平时我们的两眼、两耳是向外攀缘、住在外面,住在外面就是烦恼、就是生死;现在要把心收回来,要摄心内住。什么是「内住」?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这就是内住;念佛、修数息观、参禅、参话头、修观行、持咒、诵经……这都是内住。念佛是用佛号摄心,参话头这念心是住在话头那里,修中道实相观虽然没讲内外,还是有内住,只是不执着而已,方法不同,道理是一样的。
第二、「等住」,也就是「续住」。继续不断地内住,心一跑掉了就用种种方法——譬如说参话头、修数息、观行,把这念心收回来,继续不断地用功,绵绵密密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是等住,也就是续住。第三、「安住」,续住久了以后,心自然就安稳下来,修数息就安住在数息上,修观行安住在观行上,参话头就安住在参话头上,修中道实相观安住在中道实相,都是一样的。
第四、「近住」,这念心由安住慢慢的不散乱、不颠倒,与定慧不二的心很接近,但是还没有到达,这时候可能会有轻安的现象。第五、「调顺」,调是调治,顺是顺应觉性、定力和智慧。「近住」以后,如果这念心散乱了就要「调顺」。第六、「寂静」,第七、「最极寂静」,心调顺好了,渐渐到达一个很清净的寂静境界,这时候不要得少为足,继续寂静、再寂静,到达「最极寂静」。
第八、「专注一趣」,到了这个阶段,心已经是安住在定慧上,这时候就要专注在断烦恼。检讨看看自己哪一个烦恼最重?把自己最重的烦恼提出来修理、对治。举例来说,检讨、反省以后,发现自己男女欲爱这个烦恼最重、最放不下,所以就专注的修理这个欲爱心。问问自己:我贪爱她(他)什么?她(他)的身材、声音、外貌?用「九孔流不净」的方法一样一样地分析,分析到最后,明白这个色身是臭秽不净的皮囊,有什么好贪恋的呢?这就是「专注一趣」,专注在一个境界上去思惟、转识成智。
第九、「等持」。「专注一趣」这个境界是专门对治自己的妄想和烦恼,心还是在相对当中,是有能、有所,有能观之心、所观之境。对治以后还是要归于「能所一如」,能所一如就是「等持」,定慧等持、如如不动、了了常知。「九住心」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,修行到了一个阶段,可以用九住心检验自己。
这次藉结夏因缘,跟大众讲解「道」、「悟道」、「修道」。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道理要确实明白,不能迷惑。这念心的心境是层次分明的,是最实在的「心路历程」。
《道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