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道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明白了自性佛,就能了知所念的佛号及念佛之人都是假名,达到能所俱亡。「诵经有一卷无字经」,开悟了,就知道自己的本心本性里面有一部经,这部经包罗万象、什么都有。再者,「以名昭德,因相显性」,由相来显出我们的觉性、显出我们的佛性、显出我们的本心本性,所以名和相都不能离开世间。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讲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;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一定要清楚明白什么是道,否则盲修瞎练、东找西找,永远也找不到的。道是什么?平常心就是道。平常心时时刻刻现前,这就是修道,修行就是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上。所以禅宗道场里有禅堂,要坐长香,这是「由事显理」;虽然道不在坐卧,但是不静坐,仅仅是知道道的本体没有坐、没有卧、没有形相的道理而已,所以仍需藉由打坐使性德现前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40710

  

  

  

  

  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能够说出来的道都是方便。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所有的名都是假名,时时刻刻都会变化。「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」,很多人把天地解释成外面的天地,其实「天地」是指我们这念心,这念心不起心、不动念,天地就全都归于这念心,它是无始无终。「有名万物之母」,心里只要起一个念头,这个世界就开始了,所谓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;所以古德云:「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,一切法无不还归此法界。」此法界,就是指这念心;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是心之「用」,现在要返本还原,归于心之「体」。一念不生就是返本还原,只要站得住、站得长,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。

  

  《唯识》讲:「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」,就是把我们这个心慢慢来分析,分析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加起来就是我们这个世界。要想脱离这个世界、要想转化这个世界成净土,必须先契悟自己的觉性;契悟自己的觉性以后,渐渐心清净了,心清净则六根清净,六根清净则六尘清净,六尘清净则六识清净,六识都清净了,十八界就清净,十八界清净,则整个佛土就清净,所以通通都要归还于这念心,这念心就是无上菩提妙明真心。

  

  老子还讲:「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僥。」老子看这个世界,一个是有、一个是无;无是真空,有是妙有,都是指这念心。这念心一念不生,站得住、站得长,就能妙用无穷;所以说「真空不空就是妙有,妙有非有就是真空」,怎么说呢?你说这念心是空,可是这念心能做事、又有技能、又有智慧,这就是妙有。「妙有非有」,心里所有的这些知识、技能也都是无相的,但是要用就有,用后还是归于真空的这念心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老子的道和佛法是相通的。「常无」,这念空性、觉性要经常存在,觉性里面什么都没有,这就是「实际理地,一法不立」。「以观其妙」,这里面有无穷尽的奥妙。

  

  「常有,以观其僥」,这念心是真空,当中没有出世法、也没有世间法,但在真空中能生妙有、假有。虽然知道世间相是假有,但是行菩萨道是不离开假有,所以要经常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施,悲悯一切众生,念了以后还要归于无念,还要检讨反省、觉察、觉照、重虑缘真,这些就是「常有,以观其僥」,要观察到很微细之处。「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」,空、有都源自于中道实相,中道实相也就是心的本体、真如法身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40717

  

  

  

  

  道家所解释的道,与佛法的缘觉之道相同。人有贪心、欲爱、色爱及无明,老子讲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」五色是指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,佛法讲「色」是尘,是尘劳境界;因为外面的色是一种刺激作用,刺激我们的眼根,眼根慢慢麻痹,最后失去作用,灵性糊涂了,人就会想打瞌睡。现在社会上充满了灯红酒绿、五光十色,常常参加这种场合就会迷失本心。「五色令人目盲」,五色代表社会上的五光十色,会让人的心眼瞎了,盲目追求外在的奢靡与刺激,虽然有肉眼,却也看不清自己、看不见真实的状况,成了有眼不见的瞎子。老子也很明白这个情形,所以说「五色令人目盲」。

  

  「五音令人耳聋」,「宫、商、角、征、羽」是过去儒家所说的五音,沉迷在声韵的享受当中,其他的就听若未闻了。也就是说贪着糜糜之音,会令自己心智麻痹,听不见真实的道理。

  

  「五味令人口爽」,一般人对于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都有特别的喜好,贪于口味。「爽」是指差错、失误,所谓「病从口入」,贪着五味,口就有毛病,渐渐味觉迟钝,口味愈来愈重,乃至于因为贪着五味而衍生种种问题。这些是告诉我们,对于外面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都不要贪着,贪着这些,会使自己的心不清净;心不清净,六根就不清净。

  

  所以道就在平常。禅宗讲:「两眼内视,两耳内听」,与儒家所说的: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要了脱生死,就要找到用功的方法,不要走错了门道。

  

  老子又说:「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」;过去骑马、打猎是官宦世家的娱乐,现在虽然没有这些,可是有飚车、赛车、乃至于激烈的拳赛、摔角、玩股票、赌六合彩、贪爱金银财宝……贪爱就是心在驰骋;种种的刺激使自己心神不宁、心无法安定,所以说「驰骋畋猎,令人心发狂。」

  

  「难得之货,令人行妨」,难得的珍宝,人见人爱,得不到就去偷、去抢,乃至于绑票、勒索;「令人行妨」,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就是妨碍正道、使人败德,毁了一生的前途;如果是正正当当的经营,也不难富甲一方。

  

  「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」;「为腹」是以德养己,「为目」是以物役己;所以要「去彼」,慢慢淡化、远离外在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「取此」,要保持正念,保持宁静的心。由此可见,道家的说法和佛法无异,这证明「道」就是我们这念心,不要另外去求道,要反求诸己,净化自己这念心。佛法中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目的都在净化我们这念心。明白这些道理以后,自己的修行就落实了。

  

  悟了道才明白道不离本心,清净心就是道,无住心就是道,无染着心就是道,平等心就是道,真空心、妙有心就是道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道。明白以后,在生活当中,时时刻刻都坚住正念,这就是修道位;最后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就是成道、证果了。佛法里的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都属于证道位。希望每一位要有信心,依此道理持之以恒地用功,就能有所成就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40724

  

  

  

  

  「达磨祖师法要」里面有一段将心性的道理说明得很清楚,「亦不睹恶而生嫌,亦不观善而勤措。亦不舍智而近愚,亦不拋迷而就悟。达大道兮过量,通佛心兮出度。不与凡圣同躔,超然名之曰祖。」这与《六祖坛经》所说的:「不思善,不思恶」是同样的道理,也就是说这念心要与无为法、与大道相应。

  

  一般人都厌恶、欣善,认为这就是道,事实上这与真正的道还有一段距离。我们所追求的是最高的无上道,所谓「无上菩提、妙明真心」,这是指绝对的心、超脱善恶的心、无为法的心。《金刚经》讲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也就是诸佛所讲的不可说、不可思、不可议的这念心,大家要了解的是这一念心。

  

  所谓「不睹恶而生嫌」,看到人家做坏事,行杀、盗、淫,一般人是嫉恶如仇,修行人是「不睹恶而生嫌」;因为有人是为财杀、有人是为报仇、为情爱而杀,有人因为没有饭吃、活不下去而自杀,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有它的因缘果报,所以不要心生嫌弃。

  

  「不观善而勤措」,一般人看到别人做好事就会认为:这个人是好人、是善人。其实不一定,有些人行善是为了沽名钓誉,此即伪善;只要心里存有任何为自己打算的成分,都不算是真实的善。所以「不观善而勤措」,不必手忙脚乱的跟进,因为它不一定是真善,但我们也不要去障碍他。如果是口善、身善,心不善,就不是真善;如果是恶口、骂人、打人,但是心没有恶念,这是口恶、身恶,心不恶,非真恶。要用般若智慧彻底观察,才能了解何谓「善与恶」,所以说:「不睹恶而生嫌,不观善而勤措。」

  

  「不舍智而近愚」,现在选择学佛吃素、修善持戒,是很有智慧的;如果觉得持守五戒,日子很清淡、无聊,想要喝酒、吃肉,乃至于去做一些等而下之的事,这就是「舍智而近愚」,就退失菩提心了。「不拋迷而就悟」,不要认为自己是在迷的凡夫,而想求大彻大悟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;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离开这念心另外去求开悟,就如同「日中求影」,是求不到的;这念心不迷就是道,做任何事情都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道。

  

  「达大道兮过量,通佛心兮出度」,「过量」,过是超过,量是用工具去测量其长短、重量等,「度」是指度量衡,这些都是计量。真正的大道就是这个无为心、无住心、菩提心,就是不可思、不可议的这念心;真正的大道是超越一切计量、超越一切…

《道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