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

  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

  ──九十叁年二月二十四日開示于中央大學

  

  

  

  宗教發展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,人類除了物質生活以外,必須還要有精神生活。世間上的精神生活,譬如唱歌、跳舞、各種運動、爬山……等等,這些雖是屬于休閑性的生活,但還是屬于物質世界。宗教的精神生活則不同于世間上的精神生活,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心靈上的希望,人有過去、現在及未來,所以宗教帶給每個人未來無窮盡的希望;二方面,宗教讓人們在現世就能有心靈的依靠;叁方面,宗教能淨化人們心靈,這念心淨化提升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才會和諧,社會才能安定。所以宗教和社會的發展,實在是有密切的互動關系。

  

  回顧社會的發展,人類在久遠之前的社會,由「狩獵」慢慢進展到「遊牧」,從遊牧進展爲「農耕」的農業時代,經農業再進展至「工業」,進而從工業社會發展到「太空」時代。

  

  綜觀宗教的發展,每個宗教也有它的曆史和空間;譬如現在是公元二OO四年,這個時間就是表示「基督教」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曆史,這是衆所周知的事;「回教」,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;最早的「印度教」發展到現在,也有二千多年的曆史;至于「佛教」的發展史,則有兩種說法:一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就有佛教的弘法活動;另一種說法是依據中國曆史的記載,佛教到現在已經有叁千零叁十年。中國的「道教」,一般人都說是從漢朝時代開始,源自于張道陵的「五鬥米教」,漸漸發展爲以老子李耳的思想爲中心,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道教,其時間的淵源也是很長久的。儒家,一般人也稱之爲「儒教」,儒家思想源自于孔子,孔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,所以儒家的曆史也是很悠遠。由此觀之,無論任何一個宗教都有它悠久的曆史,除非是現在新興的宗教則又另當別論。

  

  從曆史的軌迹來看,社會發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;社會發展是不斷地改朝換代,可是宗教並不因爲改朝換代而受影響,或産生中斷;相反地,隨著改朝換代,時間、空間的轉換,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化,宗教也愈來愈興盛。由此證明社會的進步和宗教教育的發展,有其相關的脈絡和趨勢。

  

  了解社會與宗教的曆史發展以後,再看看宗教和社會究竟有那些互動?社會的層面包括非常廣泛,有文化、經濟、教育、藝術、交通、軍事……等,而社會更離不開政治;也可以說無論是經濟、教育、乃至于交通、文化、藝術……的發展都受政治的影響,所以政治包含了整個社會的演變。站在這個角度來觀察,宗教和政治的關系也是值得現代人共同研究和探討。有人說,宗教和政治應該分開,也有人說宗教和政治很難分開,這些若從曆史上各國、各朝代的宗教和政治關系探討中,就能得知一個大概。

  

  從目前來看,歐洲的梵谛岡是政教合一,由教皇統領。亞洲的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,泰皇就位前必須要出家一段時間,過出家衆規律、簡樸的生活;泰國的男衆也要短期出家,經曆宗教生活,如此才會受到社會的肯定。日本也是個佛教興盛的國家,雖然日本現在已經走向多元化,但是仍然以佛教爲主,而且日本的佛教深受政府的重視,可以說日本的宗教和政治是很緊密的。以美國來講,美國的領導者和社會大衆,大多數都到教堂作禮拜,乃至于結婚也要在教堂舉行,請牧師或是神父證婚、給予祝福。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,也證明了宗教已經是政治和社會的一部份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31010

  

  

  綜觀中國的曆史,無論是儒家的孔子、道家的老子或張道陵,他們在中國的文化曆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。唐朝的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,把佛經帶回中國,當時的皇帝唐太宗,帶領朝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城內的男女老幼夾道迎接,盛況空前,在唐朝時代,人民大多是信仰佛教,乃至于皇帝也拜玄奘大師爲國師,這就是政治和宗教的一種互動關系。中國大陸在文化大革命的時代,寺廟、教堂都受到破壞,現在,中國大陸又再恢複宗教,開放民間的宗教信仰,並且扶持宗教的發展。過去宗教所遭受的毀壞,現在又開始複興。所以,不論是政局如何轉變,宗教仍是不離社會,是人們心靈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  

  古今中外,從過去到現在,宗教和社會都是息息相關,宗教活動實在是人們生活當中很重要的一環。不僅是政商各界人士,即使是一般的社會大衆,無論是生老病死、婚喪喜慶,家庭、事業、學業等等,都會想要尋求佛菩薩的加被、神明的保佑、上帝的賜福,以得到平安吉祥。從這些角度來看,在實質上,政治、社會、宗教的互動關系是不是很密切呢?所以,我們更要從正面來看待宗教教育的重要性,從正面來肯定正確信仰的影響性。

  

  現代的社會,物質生活豐富,同時也刺激了人們的生理及心理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藉由外在的刺激以達到個人所認爲的快樂。然而物質生活刺激久了以後,身心就會感覺麻痹、空虛,于是必須再去追求另一個更新的物質、更多的刺激,但是即使追求到了,它畢竟還是屬于物質生活,最後依舊是空虛,所以始終是在不斷地惡性循環。社會的動亂、不安,就是因爲人們的心靈空虛,覺得生存、生活的希望好象在減少,甚至感覺沒有希望,喪失奮發的動力,人生過得很粗俗、無奈。所以社會上一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士,就産生消極、悲觀的念頭,乃至于做出自殺的行爲;這一類事件在各種新聞報導上比比皆是,無論是中國、臺灣、乃至于全世界,都有這些現象。這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病態,究其原因就是在人們心靈上沒有安定感,以致覺得生活沒有保障,生存沒有希望。尤其是現今社會上的人,常常喜歡追求最好的生活享受、最高的感官刺激,覺得簡單的物質生活沒有意思,于是吃搖頭丸、安非他命、吸毒,用各種藥物達到刺激自己生理、心理,麻痹自己的身心,人生就活在這種刺激與麻痹的世界當中。如果社會繼續這樣下去,人類將愈來愈煩惱,心裏愈來愈黑暗,最後就是沈淪的果報。

  

  現今的世界,一些政治界人士漸漸覺悟人類和平共處的重要,所以想把整個世界結合起來,成爲「世界化」的國家。例如歐洲,歐洲的貨幣已經用歐元來統一,聯合起來,在經濟上成爲共同體,所以歐元的價值節節上升。各國都想把世界的空間占爲己有,想在經濟、政治、軍事、文化上稱霸,積極地發展飛彈、核子彈,想用飛彈、核子彈來獨霸世界,認爲用這種方法可以維持這個世界的平衡。但是,這種方法到最後一定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,因爲你對我防禦、我對你防衛,大家都生活在彼此的對立與防禦當中,你畏懼我、我害怕你,在恐懼與懷疑之下就有「先下手爲強,後下手遭殃」的想法,只要一方沈不住氣,先把飛彈、核子彈按鈕裝置,輕輕一按,整個世界就毀滅了。

  

  所以,爲了維持世界的平衡、維護世界的和平,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「淨化心靈」,把這念心安住在慈悲、關懷與愛心上,才能真正化解彼此的對立與疑慮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叁)931017

  

  

  宗教的本質就是一種教育,是一種心靈的教育;大衆所知道的是,家庭有家庭的教育、學校有學校的教育、職場有職場的教育,乃至于政治也是一種教育。在各種多元化的教育當中,「心靈教育」是一切的根本,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。一般人認爲,只要「心起善念、口說好話、身做善事」,這就是宗教信仰了。但是,這些是不是能真正做得到呢?就必須靠對道理的了解,及生活中真正的落實。所以,宗教信仰必須要「知其然」,還要「知其所以然」,才能從生活上去落實。

  

  中臺禅寺曾舉辦「世界宗教和平聯誼大會」,一共有十五個國家的宗教代表前來參加。這些即證明了整個世界的人們,已慢慢覺悟到毀滅性戰爭的可怕,所以不希望發生戰爭,都期望和平。因爲戰爭會爲人類帶來財産的毀滅、生命的毀滅、文化的毀滅、社會的毀滅,是一個最大的災難。臺灣過去的幾十年當中,教育普及,交通發達,宗教也很興盛,各種建設都在蒸蒸日上,工商業呈現出興盛、繁榮的景象,這些都是因爲有幾十年的社會安定所得來的福報和幸福。如果社會脫序,亂象頻生,則人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都會受到很大的沖擊,國家的經濟發展也都會受到影響。在中國大陸,由于近數十年沒有內亂、沒有戰爭,所以大陸的經濟才能蓬勃發展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和平才是人民所渴望的,和平才能使國家進步、社會安定,人民的生活、生存、生命才有保障。

  

  但是,和平的平臺要怎麼建築呢?首先要有一個共識。當然,想要所有的民族彼此之間都達到一個共識,是不容易的;譬如在大陸就有一百多個民族,臺灣有九族、十族、十一族,再加上先後移居過來的族群,數目實在繁多;如果這些族群能夠大融合,國家當然會興盛,社會必然會和諧,帶給人民幸福。譬如美國,就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家,有各個種族的移民,是一個多元化種族的國家,是個民族的大熔爐。雖然是多元化,但是他們的國民大都能有共識,和平共處,所以共識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沒有共識,人人各行其是、各執己見,最後一定會各爲自己的利益而發生沖突。同樣地,各個團體中,如家庭、學校、社會乃至宗教,彼此間假若沒有共識,演變至後來,漸漸就産生排斥、仇恨,最後就會走向鬥爭、戰爭一途…

《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追求光明的生命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