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靈感,所以拜恩主公。恩主公就是關公,關公是忠義之士,「關聖帝君」是盡忠、盡義,忠義雙全。拜關公就是要學習關公的這種精神。又一般人拜土地公,只知道拿豬頭、雞鴨乃至于香花水果去拜,藉此希望土地公能給自己增福壽。若土地公是因爲這些而給對方增福壽,如此土地公的神位也就無法做下去了。爲什麼?土地公是福德正神,「正神」不會因爲別人用一個豬頭、雞鴨,或香花水果去供養祂,就因此給對方增福增壽;若果真這樣做,祂也就沒有辦法勝任福德正神了。
佛法言,衆生只要受持五戒—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就能有無量的福報;持守五戒,就有二十五位福德善神來守護自己。所以只要受持五戒,即使不求土地公,土地公也會來保佑,相信了這些道理,這就屬于正信。因此,信仰有正信、邪信,正確的信仰對于人生很有意義,對于社會更具有安定的功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31107
信仰佛教有其道理及意義;例如拜佛,用香花、水果、飲食供養佛,這只是做到一部分的尊師重道。再進一步,還要學習佛陀,「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」的慈悲心、平等心,將自己的智慧、時間、技能及財物等,布施給大衆、服務大衆,讓大衆生活得歡喜。佛經言:「衆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,只要令衆生歡喜,諸佛一定歡喜,如此自然就能得到諸佛的慈光加被,就能入佛法界。所以,拜佛,除了要學佛的善法、功德以外,還要淨化這念心。將這些道理了解並落實,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。
什麼是如來?「如來」是指這念心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;沒有貪心、癡心、瞋心,始終是「定慧不二」,如此就是見到如來。如果心中還存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就無法見到如來。《金剛經》言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如來就在這念心當中,這念心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始終是清清明明,這就是見到如來。所以要見如來,就是要在這念心上用功。
這念心具足體、相、用;「體」是指這念心不去、不來,不出、不入,不垢、不淨;「用」,指心的作用,這念心的作用無遠弗屆,想達到這種妙用,就要淨化這念心,心沒有淨化,就不能達到這種作用。「無遠弗屆」,就是指這念心的作用,無論遠近都沒有障礙、遮障,即使是隔山隔海,遠在美國或是近在臺灣,乃至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,都沒有障礙,心靈都能相通、相互感應。爲什麼呢?因爲這念心,也就是這念覺性、這念佛性是空性;譬如虛空,虛空廣大,虛空當中能容納山川、大海,乃至萬事萬物,但虛空卻不被這些山川、大海及萬物所阻礙。又譬如,自己的親人、好友移民到美國,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,如果自己天天想念他的生活、學業、事業,不知是否平安順利?如此經過一天、兩天……乃至一周、一個月,後來夢到自己所想念的親人生病了,心生焦慮,于是打越洋電話關心他的近況,結果真的是生病了。這就是這念心「無遠弗屆」的感應,一般人稱爲「第六感」。
宗教能淨化這念心,這念心淨化到相當的程度,就能産生這種「無遠弗屆」的作用。所以,無論是基督教、回教、道教、儒家、佛教,都離不開這念心,這念「心」才是最重要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31114
「宗教」,「宗」就是指這念心;「教」是教化、教育;宗教就是「心」的教育,也就是要從心上去反省、檢討、淨化,並加以實踐。如果不了解「宗教」的真實意義,就很難得到宗教信仰的利益,甚至于會變成迷信、邪信,成了宗教迷、宗教癡、宗教狂,非但自己得不到好處,勞命傷財,乃至造成社會的混亂、不安及損失。譬如賓拉登神學士就是一例,他以恐怖組織,在世界上製造破壞與毀滅;美國由于九一一事件中,受到嚴重的攻擊,到現在人民都還生活在惶恐當中;乃至世界其他國家也都對賓拉登神學士感到驚慌恐怖。
了解宗教對社會、國家乃至世界的影響,各個宗教之間要有一種和平的共識。這個世界真正是「牽一發而動全身」,例如去年的SARS病毒,全世界都受到影響,因爲大家生活在同一個空間,呼吸一樣的空氣,只要空氣裏面有毒素,無論遠近都會直接、間接的被感染,所以沒有那一國、那一個人不怕。SARS病毒過去以後,又有禽流感,這種種的病毒,使得全世界都措手不及,陷入驚慌中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世界真正是「天涯若比鄰」,宛如一個「世界村」,任何地方、任何角落發生事情,都會影響全世界的安全與經濟發展。所以大家只有和平相處、和平共存,這才是「宗教和社會發展」的正面作用。明白了各個國家、社會、族群彼此都是生命共同體,彼此實在是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,所以我們對宗教應該要有正面的肯定,且先從自己做起。
信仰宗教,「信」的層次有很多,看看自己屬于那一種信?第一「無所謂」,也就是「放任信」,此種信沒有好處;第二「排斥信」,也沒有好處;第叁「迷信」,更沒有好處;第四「正信」,正確的信仰、智慧的信仰,選擇這類智慧的信仰才能利人利己。
所謂「智慧的信仰」,就是從宗教的情操來養成自己恭敬、慈悲、和睦、真誠的心,所謂「敬神如神在,拜佛如佛在」,這是一種最高、最懇切的恭敬心。現代人較缺乏真誠、恭敬的心,如果養成恭敬的習慣,子女對父母要恭敬,父母對子女也要慈愛,家庭就會和諧;學生對老師要尊師重道,老師對學生也要循循善誘、有教無類;在社會上要敬老尊賢,這個社會才會和氣、和諧、祥瑞;在政治上也要「敬」,下對上要敬,上對下要有慈悲心,這是一種互動。平時,教導子女對父母要敬,對師長要敬,對長官、主管也要敬,但是這些好象都不容易做到,所以要先從宗教信仰來養成我們的恭敬心。因爲無論是任何宗教的信徒,對于自己所信仰的神或是佛祖都很恭敬,乃至于五體投地的禮拜。所以,宗教的確是培養恭敬心的最好方式。在中臺山有四箴行: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這不僅僅是宗教情操,也適合于家庭、社會、學校,乃至于政治。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這就是一種共識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31121
宗教界的人士,不僅要傳播自己宗教的教義,興盛宗教,更要爲這個社會盡宗教的責任。所謂宗教的責任,基督教說「神愛世人」;佛法上也說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宗教所追求的就是正信、安樂、世界和平,這是一個最高的希望。佛法說要生淨土,其他的宗教說要升天堂,要怎麼樣才能生在淨土、升到天堂呢?並不是向佛菩薩祈求、向神明禱告,希望佛菩薩、神明憐憫、垂愛,就能生到淨土、升到天堂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儒家說:「與其媚于奧,甯媚于竈。」是什麼意思?「奧」就是指房屋的西南隅,從前宗廟及五祀之神,皆祭于奧;「竈」就是自己家裏的竈神,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義就是不要舍近求遠。如拜海神、水神,求海神、求水神來庇佑自己,這對實際生活的需要來說實在太遠了,畢竟我們天天要吃飯、穿衣,還不如去拜家裏的竈神比較實際。同樣的道理,想生淨土、升天堂,先得看看自己這念心善不善?也就是反求諸己。心善才能生淨土、升天堂;心不善,心裏充滿了貪、瞋、癡、仇恨等惡念,想生淨土、升天堂?十方諸佛、上帝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,因爲貪、瞋、癡、仇恨等惡念,都是墮地獄的種子,誰能救得了我們?解鈴還須系鈴人,還是得靠自己。
所謂「水能載舟,水能覆舟」,是生淨土、升天堂?或是下地獄、墮叁塗?都是自己所造成的。所以要腳踏實地,從「因」上來努力。「因」,佛經雲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生此則生彼,滅此則滅彼。」「此」就是指自己所造作的「因」;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不是迷信,世間上的任何事都是要從「因」上做起。以學生來講,平時的用功、努力,這就是在「因」當中充實自己,等到考試時就不用求任何人,也不需要夾帶小抄、更不需要找槍手。因爲平時都有溫習准備,不是爲了考試而學,是爲學習而學。如果平時不准備,只想投機取巧,考試夾帶小抄、找槍手,就算是僥幸通過,將來畢業後,也很難在社會上成長。爲什麼呢?因爲學無所成。「學問爲濟世之本」,有學問、學有所成,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。所以,無論是爲自己、爲社會、爲大衆,都要學有所成;想學有所成,就是要在因當中去學習、努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31128
將來想有所發展,做人做事要誠懇、守信用。儒家講:「民無信不立」;佛法也是講信,「信爲道源功德母」,想修道也是講「信」;基督教也講信,「信我者得救」。所以,誠信也是一種「因」,從「因」當中努力才是最實在的。心中存有善念、在行爲上做好事情,不斷地累積功德,將來的果報一定是…
《宗教與社會發展之展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