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全球的所有宗教,要发展出为人类和平谋求共识的心,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但这也不容易,因为每个宗教都有它的民族性、文化背景、地理因素及历史渊源等,所以各宗教活动的方式都不一样。姑且不论各个宗教之间的差异,即使是中国的佛教,显教与密教就有明显的不同;密教主要在西藏,显教则分布在中原一带,虽然二者都属佛教,可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历史的演变,宗教活动的方式也不同。至于其他不同文化间的宗教就更不消说了。

  

  从历史上来看,有些基督教的信徒与回教的信徒,由于生活方式、思想观念不一样,从十字军东征到现在,一直都处在冲突、对立的局面。探讨其中的起因,即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;你信回教、我信基督,无形当中就画下了一条鸿沟,彼此之间就产生芥蒂、排斥;假使有人为因素的操作,就很容易挑起种族之间的仇恨、产生种族战争了。由于资讯发达、交通便捷,因而世界的空间、距离缩小了、时间也缩短了,任何国家一旦发生事情都会迅速影响到全世界;所以整个地球,无论是社会、宗教、经济的发展,都呈现出一个整体性的状态,世界真正是如同一个「地球村」,地球上的国与国就像村庄里的家与家一样密切,彼此就像一个大家族。

  

  各个族群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,各个家庭的生活型态也是不同。以台湾来讲,原住民中的每一族各有各的生活方式,各个宗教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。为了达成人类渴望和平的愿望,就要先从宗教来达到共识,再由各个宗教为全球带来和平。由于宗教文化相异、种族思想观念不同,所以也有人反对世界化,因此宗教信仰就被掺入了政治理念。而政治理念也是各有所异,共产思想、三民主义思想、资本主义思想、社会主义思想,这些不同的主张如果没有取得共识,要想达到世界和平,或是佛法所说的「人间净土」是不容易的。

  

  虽然这个境界不容易达到,但也并非不可能,因为一切的观念,都是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、历史文化背景中,慢慢养成的;既然是慢慢养成的,应该也可以渐渐调整自己的观念和习惯。彼此之间遵守好的、优质的原则,第一、要有尊重与包容心,尊重每一个宗教的生活型态,及各个宗教的宗教情操;能包容各宗教不同的生活方式,在异中求同,彼此就能找到共识,宗教和宗教之间就没有冲突。进一步,政治慢慢地也能达到世界性的联盟。如此,人类才能幸福、社会必然安定。明白了这些道理,对宗教就要有正确的认识,给予宗教正面的肯定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31024

  

  

  「信仰」有多种层次,第一、不定性的信仰,因为对于宗教以及人类的物质、精神层面没有研究,所以对于宗教信仰视为可有、可无;对于家人信什么宗教也不干涉,采取放任心态。「放任」有好处、也有坏处,如果没有去规画、了解,同是一家人,却各别信仰不同的宗教,由于信仰的差异,生活型态也随之不同,久而久之,就会衍生一些问题。譬如有这么一则故事,有一家人,父亲是位传统的公务人员,每天上班、下班赚钱维持生活,他的孩子因信基督教,所以每次吃饭时就祷告:「感谢主……」这是基督教的一种宗教情操的表现方式,在佛教、道教中也有,只是方式不一样。这位父亲看了,很无奈地说:「明明是我辛苦赚钱,供你读书、吃饭,你为什么不感谢父亲?」这就是因为家庭成员对于宗教的生活方式不了解,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。

  

  第二、排斥宗教信仰,认为宗教人士不事生产,是米虫,因此排斥宗教。以前有人说宗教是鸦片、毒瘤,所以排斥宗教信仰,这就是落入两边,走向极端。以前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代,对于中国的文化采行破四旧,除去中国文化,破坏宗教。最后导致的结果,无论是以法治、人治,社会都得不到安定,最终还是要恢复宗教;用宗教的能力与宗教的希望,使每一个人的身心得到安定、开阔心量、心灵得到提升,以宗教帮助人为政治力量所不能及的层面,如此社会才能安定。所以现在各国也认识到宗教净化心灵能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,也正在积极的复兴宗教、文化。

  

  少数不了解宗教信仰的人士,说宗教是毒瘤。其实,宗教不是毒瘤;相反的,宗教能够使我们心灵净化,让心灵得到安定,建立正确的人生观,使我们对人生充满了希望。若了解佛法的意义,知道「人人都能成佛」,每个人都可为贤为圣,不需要等待、竞争,只要肯在因地上努力,修福、修慧,必能成贤、成圣,乃至成菩萨、成佛,如同儒家所说:「人皆可以成为尧舜。」从这个角度来看,宗教不仅不是鸦片、毒瘤,更能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。因此如果心存偏激思想,不去了解宗教,反而先排斥宗教,就失去了人生中认识真理、净化提升的机会。

  

  第三、迷信的宗教,「迷信」,就是不知道宗教的道理,只是一味地成为宗教迷、宗教痴、宗教狂。例如有些宗教的朝圣活动,由于信徒过度狂热,活动当中可能踩死了很多人;例如,有些人误认为耶诞节就是要狂欢作乐,导至酒醉开车闯祸、肇事,这些就是没有用冷静的心、正确的观念来信仰宗教。中国的宗教信仰中,有的人拜妈祖,希望妈祖带给自己平安;有的人拜恩主公、土地公,希望恩主公、土地公保佑自己能增福增寿、多子多孙;也有人拜观音菩萨,祈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。这种一味向外祈求而没有反求诸己的信仰,可能就会有偏差。

  

  所以,信仰宗教要有智慧、要有正信,正确的信仰是很有意义的事,能为我们带来希望。如信基督教的人,希望主耶稣给自己平安,将来可以升天堂;信佛教的人,希望佛祖保佑自己消灾延寿,将来可以生净土、可以成道证果,这些都是一种希望。就算现世做不到,但还有来世可以达成。宗教告诉我们人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有无穷尽的时间。以佛法而言,人人都有佛性,虽然地有东西南北、人有男女老幼,但佛性不分东西南北、男女老幼,人人都能成佛,如此思惟,就把生命的时间、空间都放大了,人生的希望真正是无穷尽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31031

  

  

  信仰宗教,最低限度应扩大心量,要有正确的信仰,也就是正信。什么是「正信」?就是不但要「知其然」,还要「知其所以然」。譬如信仰观音菩萨,为什么要信观音菩萨?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,所以我们要恭敬、礼拜。恭敬、礼拜是一种尊重,就如同学生对老师要礼敬,晚辈对父母、师长要恭敬,下属对长官也要恭敬,挚诚的恭敬就是「礼拜」。

  

  有恭敬、礼拜的心,才有忏悔心。每个人一生当中难免都会犯过失,这种过失如果始终存在心里,时时就处在烦恼中,这念心就是黑暗,就会堕落,所以有了过失就要「忏悔」。然而已经事过境迁,要向谁忏悔呢?因找不到当事人忏悔,所以就在佛菩萨前忏悔,告诉自己从今以后要改过向善。把这种改恶行善的习惯养成了,再带到家庭里、生活中,时时刻刻知道惭愧、忏悔,这就是真正的拜妈祖、拜观音菩萨。

  

  在大陆上有一则公案,有一户人家的儿子终日游手好闲,在家里不知尊敬长辈,时时对父母恶言相向,更遑论对父母尽孝了。这个儿子经常在外面流浪,时间久了,觉得这样子下去也是件很苦的事情。一天,他看到很多人要去朝普陀山、拜观音菩萨,所以也就跟着前去,心想祈求观音菩萨慈光加被。普陀山有一个「梵音洞」,据说只要能在梵音洞见到观音菩萨,亲自礼拜观音菩萨,就能消除业障、吉祥平安。这个人心想:「现在走投无路,什么亲戚朋友都不来往了,真正是无依无靠,只能求观音菩萨指点迷津了。」到了普陀山的梵音洞,要怎么样拜?怎么求观音菩萨呢?他心里也没有主张,于是就在普陀山到处游荡。在路途中,听到路人说普陀山有一位老和尚能够指点迷津,心想:「也好嘛,没有见到观音菩萨,去见见老和尚也可以。」这个人就去找老和尚:「我到普陀山来,观音菩萨没有见到,请老和尚指点迷津,怎么样才能见到观音菩萨?」老和尚打坐入定观察,然后讲:「你跟观音菩萨很有缘,观音菩萨知道你要来普陀山求祂,所以菩萨已先到你家里去了。」「噢﹗到家里去了?那怎么见得到呢?请老和尚慈悲指示。」

  

  老和尚说:「你回家去见到一个倒穿鞋子、反穿衣的人,这个人就是观音菩萨示现,你见到了就要礼拜。」这个无赖听说观音菩萨已经到自己家里去加持、保佑,心里很高兴,于是不分昼夜急急忙忙地就从普陀山往家里赶路。赶到家时已经是晚上,他急急地敲打门,他的母亲在睡梦中,被这个急速的敲门声惊醒,就问:「谁在敲门?」「是我在敲﹗」老太太一听,是儿子回来了,吓得不得了,赶紧把衣服拿起来一披,随即赶快套上鞋子就去开门。儿子一看到他的老母亲,「倒穿鞋子反穿衣」,原来他的母亲就是观音菩萨,所以立刻就礼拜。礼拜以后,他就明白了。原来老和尚要他礼拜「倒穿鞋子反穿衣」的这位观音菩萨,就是告诉他「自己的母亲就是观音菩萨」,要对父母尽孝道。母亲对子女有生育、养育之恩,所以要知恩、感恩,能做到知恩、感恩就是礼拜观音菩萨,也等于是见到观音菩萨一样。所以拜妈祖、拜观音菩萨也是要慈悲、尽孝道,如果拜妈祖、拜观音菩萨却不知道知恩、感恩、尽孝道,如此礼拜又有何用?

  

  一般人都知道恩主公很…

《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追求光明的生命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