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生命中之新生命

  生命中之新生命

  

  (一)950129

  

  世界上,不僅人有生命,各種動物都有生命。生命離不開生活,生活有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;每一個人都要穿衣吃飯,這屬于物質生活,目的在于滋養色身,也可以說是滋養生命。

  

  人們可以適度的追求物質生活,但是過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覺疲憊不堪,因爲物質生活是有限的,而人心的欲望是無窮盡,有了一萬想十萬、有了十萬想一百萬、一千萬、一億,乃至于希望成爲世界的首富。有這些欲望,在一般人認爲是好的念頭,但是物質生活追求到了,在食衣住行、吃喝玩樂方面,慢慢就形成奢侈,由奢侈慢慢變成花天酒地,生活就近于腐化。

  

  中國有一句俗話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就是指人的欲望無有窮盡。每一個人都會有所追求,但要追求得恰當、要適可而止,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「實至名歸」。應該要的就要,不應該得到的就不可以巧取、豪奪,如果是不該取的,即使是得到了也會得而複失。人們爲什麼要追求?希望得到快樂、得到幸福。但是,快樂、幸福如果是來自于物質生活的滿足,是藉由外在的物質,刺激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得到的幸福感與快樂感也只是暫時的。過度追求外在的刺激,漸漸身心就麻痹了,對于這種刺激便不再感到幸福快樂,甚至感到厭倦、無聊,所以又要追求新的刺激、新的快樂,就這樣繼續不斷地追求,慢慢形成惡性循環。

  

  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欲望,希望得到以後要去享受一番,以致于有些人不擇手段地拚命去追求財富,結果可能就觸犯了法律。所以,沒有錢的人拚命去追求也是非常地苦惱,有錢人去追求則又會演變成惡性循環,最後還是得不到幸福、得不到快樂。爲什麼呢?因爲外面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,只能得到暫時的滿足與快樂,時間一久就會感覺麻痹。不斷地追求外在物質生活,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樂,還會給自己帶來煩惱。因爲過度的追求享受、追求刺激,容易引起身體上的毛病,一般人稱之爲「富貴病」。現在科學這麼進步,醫學又很發達,照理說人們應該都有健康的身心,都應該生活得幸福快樂;但事實並非如此,有很多病苦是現在醫學還無法醫治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50205

  

  

  

  老、病、死苦,一般人都無法避免。人老了是很痛苦的,眼睛看不清楚、耳朵也不靈光,走路老態龍鍾,時常腰酸背痛。生命終究會有盡頭,不論科學怎麼進步、醫學怎麼發達,都不可能使人不死,所以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,佛經上稱之爲「分段生死」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人的生命是一段一段的,有的人壽命比較長,有的人壽命比較短,壽命長一點的,可活到七十歲,乃至八十、九十、一百歲、兩百歲。世間人活到兩百歲是非常罕見,就算是兩百歲也無法免于死,每一個人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。

  

  在中國上古時期有一位彭祖,他經曆虞、夏、商、周各朝,活了八百歲。通常,一般人能活到八百歲是非常稀有難得、人人稱羨的;可是彭祖到八百歲時,卻覺得自己的壽命還是很短,仍向上天禱告希望能延長壽命。因爲無論是活到一百歲、八百歲、乃至一千歲,都不免告一段落,最後一樣要面臨死亡。所以不僅是世間人,即使是天上的天人,天福享盡了,也會面臨死亡,只不過天人的壽命比人間長幾千歲、幾萬歲,但還是有限量的。所以,不論是貧窮、富貴,生命都只是一個一個段落,最後都會死亡,這樣看來人生似乎毫無意義。

  

  而儒家認爲,人生的意義在于成就「叁不朽」——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「立德」就是要樹立德業。德行有深、有淺,做一切善事,對社會、對人類有貢獻,也是增益自己的修行。如何是有修行?自己經常檢討、反省,身口意有沒有過失?心不起貪、瞋、癡,口不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身體不做壞事,這就屬于修德。「立功」就是要建立功績。「立言」就是著作、言說,將自己的思想、觀念,所認爲的真理,著作成書傳于後代。人雖然死了,但書仍然留存于世。學校裏的教授、老師,乃至于宗教家,把真理、智慧傳播給大衆,一代一代地傳下去,也是不朽。

  

  再進一步來看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雖然是叁不朽,可是由于時節因緣不同,這一代認同的言行,不見得下一代還能夠認同。因爲社會不斷地變遷,每一個時代的社會環境及法律、風俗習慣、政治製度、價值觀念都不一樣,因此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也不一定能永遠流傳不朽。所以我們還要更進一步,除了物質生活以外,要追求真正的新生命。契悟了新生命,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,自己的人生就能海闊天空,過得很充實,不再受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的折磨與壓迫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

  (叁)950212

  

  

  

  相信每一位都希望找到自己的新生命,什麼是新生命呢?新生命其實不離開我們的舊生命,就是指我們當下的這念覺性。覺性即靈性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靈知靈覺,只是一般人沒有注意。覺性在哪裏?在眼能看,在耳能聽,在鼻知道香、臭,舌根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,手會動,腳會走路,身根有知冷、熱、痛、癢的種種觸覺,這些感受每個人都有,這就是覺性。每一位都有的這念覺性,佛法稱之爲「本覺」——本具的靈知靈覺。

  

   可是要把這個覺性照顧得很好,實在要下一番功夫。因爲大多數的人,眼睛看到好的就心生貪愛、喜歡,看到壞的就厭惡、排斥,這是一般人的習慣。耳根也是一樣,一般人聽到別人的贊歎,就非常高興,如果是批評自己的,心中就很煩惱;喜歡聽歌聲、靡靡之音……種種的樂曲,所以耳根不清淨。我們想要找到新生命,從現在開始要使自己的眼根、耳根很靈光。看到外面的東西、聽到外面的聲音,當下這念覺性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知道要淨化自己的眼根、耳根。

  

   鼻根聞到香味就很歡喜,聞到臭味就很厭惡;歡喜的就想要追求、得到,厭惡的就心生排斥,而造作種種的過失。口喜歡吃酸、甜、苦、辣,甚至于不惜千金一擲,浪費了很多資源。所謂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,講話的時候,一不注意就可能産生過失,乃至于招來大禍;飲食無度,就容易生病。身體如此,意根也是一樣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、攀緣、顛倒,所謂「心猿意馬」,懂得算計別人,卻不知道反省檢討自己,這就是因爲還沒有覺悟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起了煩惱而造作惡業,一般人都常犯這樣的毛病。

  

   中國于堯舜時代曾有過禅讓政治,皇位不是子孫繼承,也不是經由選舉,而是將皇帝的寶座「讓」給有德行、有智慧之士,稱之爲「禅讓」政治。當時有一位隱士,名叫許由,是一位賢能之士。堯認爲許由的能力可以當皇帝,所以派人去找許由,許由聽說要被請去當皇帝,覺得「皇帝」這兩個字與名利、財色、權勢有關聯,有染自己的耳根,于是就到河邊用水洗自己的耳朵,這是曆史上所稱的「許由洗耳」,正是說明耳根要清淨才是。

  

   佛法告訴我們要追求一個真正的生命,真生命就在舊生命當中。舊的生命,從過去到現在,由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根向外攀緣,都是在染汙,稱之爲「古鏡蒙塵」。每個人原本的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沒有絲毫塵垢時,可以照天照地,胡來胡現、漢來漢現,這面鏡子可以顯現種種相貌,照了之後,則不留一點痕迹。但是,如果「古鏡蒙塵」,非但照不清楚,甚至會顯現不出任何相狀。現在知道這個道理,就要開始用功,端正並清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這就開始了我們的新生命。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50219

  

  

  

  佛經記載,諸佛菩薩以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。衆生沒有得到禅悅、法喜,所以六根所需要的東西就不一樣。衆生「眼以色爲食」,眼睛要看五光十色的東西,心裏才快樂。「耳以聲爲食」,耳根要聽種種聲音,不聽就會覺得無聊、難過。「舌以味爲食」,舌根以酸甜苦辣爲食。「身以觸爲食」,觸就是接觸,接觸外面的細滑境界,坐要坐好椅、睡要睡好床,冬天要有暖氣、夏天要有冷氣,一切都講究舒適,才覺得舒服,這就是「身以觸爲食」,屬于衆生境界。

  

  諸佛菩薩是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。「法喜充滿」就是聽到真實的道理,這個道理對自己有很大的啓示、很大的幫助,所以産生喜悅。譬如我們聽佛經、聽開示,感覺受用無窮,這念心也很平靜、甯靜、愉快,這種愉快不是刺激得來的,這就是「法喜充滿」。「禅悅爲食」,是打坐時這念心靜下來、定下來,並且由粗心變成了細心,染汙心轉成了清淨心,相對心成了絕對心,六根清淨、六根歸一,這種快樂稱之爲「禅悅」。這種「禅悅」要自己去體悟,現在只是以個人的經驗和佛法當中的道理讓大家了解。

  

  古德雲:「山中無甲子,人間幾千年。」「山」是指靈山,就是指我們的這念心,或是指在山上打坐的修行人;「甲子」是指時間,就是指年、月、日、時。一般人是生活在時間與空間的觀念當中,習慣于時間的計較,乃至于分分秒秒的計較,所以…

《生命中之新生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