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始終沒辦法超越時間。除此,還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間要擴大、要淨化、要有新鮮的空氣,結果反而造成這個世界更多的空氣染汙。由于對時間、空間的追求,就産生我執、法執,就有能、有所,這念心始終不能超越,不能得到解脫。
如果我們專心靜坐,時間、空間都放下,只注意自己當下的這念心,沒有妄想、沒有顛倒、沒有昏沈,清清楚楚,靈明不昧,此時這念心就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感覺時間很快就過去了;甚至感覺只有幾秒鍾、幾分鍾,乃至于沒有感覺到時間的存在,不覺得外面已過了幾百年、幾千年。這並不是神話,這些道理確實可以透過禅修、靜坐而得到見證。在禅堂裏用功,有這種境界,就是「坐到一支好香」。能坐到一支好香,新生命就開始了,而且感覺身心很愉快、很平靜、很安詳、很自在、很喜悅,這就是「禅悅爲食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50226
「禅悅爲食」的道理說起來很容易,要能做到就必須真正下一番功夫。首先要訓練腿功。剛開始練習時,雙腿又酸、又麻、又痛,但是要有恒心、有信心,經過一番磨煉,經過一年、兩年,腿就不酸、不麻、不痛了,這念心也容易靜下來。有的人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,因爲每個人宿世熏修的程度不同,如果前世修得很好,今生只要一努力,很快就會相應;如果過去生中沒有修好,就要靠現在努力,一樣可以相應,因爲每個人都有這念心。這念心在哪裏?就是眼睛能看,耳朵能聽,鼻子知道香、臭,舌根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,意根能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、精打細算,這些都是覺性的作用。
每個人都有這念心,但要如何淨化自己的心靈?首先要經常檢討、反省,看看自己有沒有過失?有沒有造惡業?這個道理在佛法中稱之爲覺察、覺照。「覺」就是警覺心,譬如脖子後面有只蚊蟲,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後面,也沒有聽到蚊蟲的聲音,怎麼知道是蚊蟲?因爲覺得脖子在癢,就告訴自己是蚊蟲在咬,這就是知覺。保持知覺時時刻刻存在,我們的知覺就愈微細、心就愈甯靜,能觀察入微、明察秋毫,這就是一種智慧。每一個人都希望有智慧,智慧從哪裏來?從清楚、明白、甯靜的心當中産生出來。佛經上說,衆生心是粗中之粗,菩薩心是粗中之細,佛心是細中之細。如果大衆從現在開始,知道自己的這念心在何處,知道這念心的作用,就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。
所謂「淨化」,即是把過去不好的習氣改正。過去喜歡亂講話,屬于口過,從現在開始,口業要清淨。身體喜歡亂動,喜歡到處跑,現在就要改過,不好的地方不去,好的地方才去;好事才做,不好的事絕不做,身根就能清淨。意根要達到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。身口意由這個方向契入,慢慢地心就得到甯靜、由粗變細。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能作主,何謂「作主」?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。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不但不能管理自己的六根,還放縱六根攀緣六塵,所以妄想紛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50305
何謂六塵?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就是六塵。塵就是塵勞、灰塵。也就是說,六根攀緣外面的境界,使我們這念心産生疲勞、塵勞,就像一個人走遠路,走得風塵仆仆,整個面孔都是灰塵,耳也是灰塵、眼也是灰塵,實在很難受。又譬如,大家喜歡看花、看青山綠水、看各種表演、各種形形色色……不論是看好的、或看壞的外境,看久了以後,眼根疲勞,就會打瞌睡,知覺就會昏沈、糊塗。耳根也是一樣,不論是聽歌、聽音樂等,經一小時、兩小時……聽久了耳根就會麻木,因爲「聲」是一種「塵境」、是一種刺激,刺激久了,腦神經就會昏沈、麻木。
明白了這些道理,我們要追求一個新生命,就要在六根對六塵時,不起染著心、不起貪著心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所以要「無住生心」,不論外境是好是壞,這念心都不爲所動,就能夠超越、能夠解脫。道理明白了,在事上要從最基本的開始做起。最基本的就是打坐、誦經或念佛,這些法門主要是爲了對治我們的妄想。誦經的目的,是啓發我們心當中的一卷無字真經;念佛的目的,是要明了我們心當中有一尊自性佛。所謂「誦經有一卷無字經,念佛有一尊自性佛。」自性佛、無字經就是每個人心靈的本來面目,也就是佛經所講的「覺性」。
每個人都有覺性,只是還未開始覺悟,「始覺」還未開始。怎麼說呢?雖然每一位都有靈知靈覺——眼睛能見、耳朵能聽……從小學一直到大學,都是六根在作用,都是這念心在作用,所以要淨化六根、淨化這念心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不知道淨化,心裏的煩惱太多,心就會像一潭渾水,愈來愈糊塗、愈來愈昏沈、愈來愈感覺人生無聊。人們無論貧富貴賤,最後都不免一死,有些富貴的人認爲,自己擁有這麼多錢,最後什麼也帶不走,于是肆無忌憚地吃喝玩樂、花天酒地,非但造了惡業,甚至還會提前死亡。有些貧苦的人則是拚命去找錢,去偷、去搶,乃至綁票、勒索而觸犯法律,自毀一生。這都是因爲沒有找到人生的方向、沒有找到新生命,覺得人生沒有希望而灰心喪志,慢慢就失去了做人的信心,生活在灰色世界裏,愈來愈痛苦、煩惱,最後窮途末路,有人選擇自殺,有人則是玉石俱焚,例如現在的炸彈客,不僅造成很多家庭的悲痛,也毀滅了自己。這就是因爲不懂得人生的道理,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,不認識自己的真生命,以爲人生就是短短的幾十年,死了就了了,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。
其實,一旦覺悟了,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無窮盡的,知道自己有無窮盡的生命,就能産生無窮盡的希望;有無窮盡的希望,活在世上就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、很有活力,不但能尊重自己、愛護自己,同時也能尊重大衆、愛護大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50312
所以,新生命的開始最重要,覺悟就是新生命的開始。覺與不覺都在于自己,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,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成佛了。「成佛」不是死亡,而是這念心達到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聖境。相反地,這念心不覺,成天花天酒地、吃喝玩樂,總是在名利財色當中去追求,這就是衆生境界。更等而下之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、造種種惡業,新生命就墮落到地獄、畜生、餓鬼;如果這念心起了邪見,新生命就變成魔鬼世界了。所以,無論是魔、是佛、是衆生,是地獄或是天堂,都在自己的這念心當中,端看自己是不是能作主。心地光明就是淨土,心有善法就是天堂;心當中黑暗、造作惡業,就是地獄、畜生、餓鬼;心有煩惱、患得患失,就是衆生;一切都在自己當下這念心,成也是自己、敗也是自己。
中國有句俗話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水,有河水、江水、海水和心水。江水、海水能夠載舟,也能夠覆舟。如果水面是風平浪靜,就能使舟船平順地從甲岸到乙岸;如果水面是波濤洶湧、大風大浪,這水就會導致翻船。心水如何載舟、如何覆舟?我們這念心起了惡念,發之于口就是惡言,動之于身就是惡行,這都是由起心動念所造成的。惡念、惡言、惡行會形成惡業,造了惡業則會墮落,這就是「水能覆舟」。相反地,這念心起了善念,心地光明,發之于口都是善言,動之于身就是善行,人生必然愈走愈光明,這就是「水能載舟」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是很淺顯的道理,領悟這個道理,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新生命,能夠成就自己的心願,到達目的地。
所以,一切一切都操之在自己,自己要能作主。「作主」,就是這念心要能明辨是非,爲人要有正義、有正氣。是非善惡、正義、正氣,就是靠我們這念心的認同。在臺灣,大衆喜歡拜媽祖、拜關公,大陸和世界各地的華僑也有同樣的習慣,在虔誠禮拜的當中也要知道拜媽祖的意義,不但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媽祖是一位孝女,因爲孝行而受到大家的尊崇,所以拜媽祖就要學習媽祖的孝行,知道對父母要盡孝。知道盡孝的這念孝心,也是我們的新生命。拜關公,也應了解其中的意義,後人尊稱關公爲「武聖」,在臺灣又稱爲「恩主公」。拜關公就要知道關公的精神,並不是只拜塑像,關公是忠肝義膽之士,拜關公就要學關公的忠義精神,學到了這種精神,自然就能得到關公的護佑。
一般中國的民間有不少人喜歡拜土地公,土地公是福德正神。「神」和人一樣有正、有邪,土地公是正神,因爲活著的時候心正、言行正、公平正直,所謂「生而爲英,死而爲神」,所以是正神。一般人認爲用大魚大肉、鮮花水果去拜土地公,就能增福增壽、多子多孫。如果自己平時言行不正,以爲請土地公吃這麼一餐,土地公得到好處就能放自己一馬、就可以增福增壽,那他怎可能當土地公呢?因爲這麼一來就成了貪官,就不是正神了。所以,拜土地公,要學習端正自己的言行,心要正、要靜、要公平正直、要修一切善法。土地公是正神,平時自己多做善事,爲大衆排難解憂、仗義直言,土地公自然就會來保護你。
佛經裏面講,一個人受持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…
《生命中之新生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