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中之新生命
(一)950129
世界上,不仅人有生命,各种动物都有生命。生命离不开生活,生活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;每一个人都要穿衣吃饭,这属于物质生活,目的在于滋养色身,也可以说是滋养生命。
人们可以适度的追求物质生活,但是过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觉疲惫不堪,因为物质生活是有限的,而人心的欲望是无穷尽,有了一万想十万、有了十万想一百万、一千万、一亿,乃至于希望成为世界的首富。有这些欲望,在一般人认为是好的念头,但是物质生活追求到了,在食衣住行、吃喝玩乐方面,慢慢就形成奢侈,由奢侈慢慢变成花天酒地,生活就近于腐化。
中国有一句俗话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就是指人的欲望无有穷尽。每一个人都会有所追求,但要追求得恰当、要适可而止,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「实至名归」。应该要的就要,不应该得到的就不可以巧取、豪夺,如果是不该取的,即使是得到了也会得而复失。人们为什么要追求?希望得到快乐、得到幸福。但是,快乐、幸福如果是来自于物质生活的满足,是藉由外在的物质,刺激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所得到的幸福感与快乐感也只是暂时的。过度追求外在的刺激,渐渐身心就麻痹了,对于这种刺激便不再感到幸福快乐,甚至感到厌倦、无聊,所以又要追求新的刺激、新的快乐,就这样继续不断地追求,慢慢形成恶性循环。
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欲望,希望得到以后要去享受一番,以致于有些人不择手段地拚命去追求财富,结果可能就触犯了法律。所以,没有钱的人拚命去追求也是非常地苦恼,有钱人去追求则又会演变成恶性循环,最后还是得不到幸福、得不到快乐。为什么呢?因为外面物质生活是一种刺激,只能得到暂时的满足与快乐,时间一久就会感觉麻痹。不断地追求外在物质生活,不但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快乐,还会给自己带来烦恼。因为过度的追求享受、追求刺激,容易引起身体上的毛病,一般人称之为「富贵病」。现在科学这么进步,医学又很发达,照理说人们应该都有健康的身心,都应该生活得幸福快乐;但事实并非如此,有很多病苦是现在医学还无法医治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50205
老、病、死苦,一般人都无法避免。人老了是很痛苦的,眼睛看不清楚、耳朵也不灵光,走路老态龙钟,时常腰酸背痛。生命终究会有尽头,不论科学怎么进步、医学怎么发达,都不可能使人不死,所以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,佛经上称之为「分段生死」。在我们这个世界,人的生命是一段一段的,有的人寿命比较长,有的人寿命比较短,寿命长一点的,可活到七十岁,乃至八十、九十、一百岁、两百岁。世间人活到两百岁是非常罕见,就算是两百岁也无法免于死,每一个人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。
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一位彭祖,他经历虞、夏、商、周各朝,活了八百岁。通常,一般人能活到八百岁是非常稀有难得、人人称羡的;可是彭祖到八百岁时,却觉得自己的寿命还是很短,仍向上天祷告希望能延长寿命。因为无论是活到一百岁、八百岁、乃至一千岁,都不免告一段落,最后一样要面临死亡。所以不仅是世间人,即使是天上的天人,天福享尽了,也会面临死亡,只不过天人的寿命比人间长几千岁、几万岁,但还是有限量的。所以,不论是贫穷、富贵,生命都只是一个一个段落,最后都会死亡,这样看来人生似乎毫无意义。
而儒家认为,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就「三不朽」——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「立德」就是要树立德业。德行有深、有浅,做一切善事,对社会、对人类有贡献,也是增益自己的修行。如何是有修行?自己经常检讨、反省,身口意有没有过失?心不起贪、瞋、痴,口不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身体不做坏事,这就属于修德。「立功」就是要建立功绩。「立言」就是著作、言说,将自己的思想、观念,所认为的真理,著作成书传于后代。人虽然死了,但书仍然留存于世。学校里的教授、老师,乃至于宗教家,把真理、智慧传播给大众,一代一代地传下去,也是不朽。
再进一步来看,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虽然是三不朽,可是由于时节因缘不同,这一代认同的言行,不见得下一代还能够认同。因为社会不断地变迁,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及法律、风俗习惯、政治制度、价值观念都不一样,因此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也不一定能永远流传不朽。所以我们还要更进一步,除了物质生活以外,要追求真正的新生命。契悟了新生命,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,自己的人生就能海阔天空,过得很充实,不再受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的折磨与压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三)950212
相信每一位都希望找到自己的新生命,什么是新生命呢?新生命其实不离开我们的旧生命,就是指我们当下的这念觉性。觉性即灵性,也就是人人本具的灵知灵觉,只是一般人没有注意。觉性在哪里?在眼能看,在耳能听,在鼻知道香、臭,舌根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,手会动,脚会走路,身根有知冷、热、痛、痒的种种触觉,这些感受每个人都有,这就是觉性。每一位都有的这念觉性,佛法称之为「本觉」——本具的灵知灵觉。
可是要把这个觉性照顾得很好,实在要下一番功夫。因为大多数的人,眼睛看到好的就心生贪爱、喜欢,看到坏的就厌恶、排斥,这是一般人的习惯。耳根也是一样,一般人听到别人的赞叹,就非常高兴,如果是批评自己的,心中就很烦恼;喜欢听歌声、靡靡之音……种种的乐曲,所以耳根不清净。我们想要找到新生命,从现在开始要使自己的眼根、耳根很灵光。看到外面的东西、听到外面的声音,当下这念觉性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知道要净化自己的眼根、耳根。
鼻根闻到香味就很欢喜,闻到臭味就很厌恶;欢喜的就想要追求、得到,厌恶的就心生排斥,而造作种种的过失。口喜欢吃酸、甜、苦、辣,甚至于不惜千金一掷,浪费了很多资源。所谓「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」,讲话的时候,一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过失,乃至于招来大祸;饮食无度,就容易生病。身体如此,意根也是一样,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、攀缘、颠倒,所谓「心猿意马」,懂得算计别人,却不知道反省检讨自己,这就是因为还没有觉悟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起了烦恼而造作恶业,一般人都常犯这样的毛病。
中国于尧舜时代曾有过禅让政治,皇位不是子孙继承,也不是经由选举,而是将皇帝的宝座「让」给有德行、有智慧之士,称之为「禅让」政治。当时有一位隐士,名叫许由,是一位贤能之士。尧认为许由的能力可以当皇帝,所以派人去找许由,许由听说要被请去当皇帝,觉得「皇帝」这两个字与名利、财色、权势有关联,有染自己的耳根,于是就到河边用水洗自己的耳朵,这是历史上所称的「许由洗耳」,正是说明耳根要清净才是。
佛法告诉我们要追求一个真正的生命,真生命就在旧生命当中。旧的生命,从过去到现在,由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六根向外攀缘,都是在染污,称之为「古镜蒙尘」。每个人原本的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没有丝毫尘垢时,可以照天照地,胡来胡现、汉来汉现,这面镜子可以显现种种相貌,照了之后,则不留一点痕迹。但是,如果「古镜蒙尘」,非但照不清楚,甚至会显现不出任何相状。现在知道这个道理,就要开始用功,端正并清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这就开始了我们的新生命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50219
佛经记载,诸佛菩萨以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众生没有得到禅悦、法喜,所以六根所需要的东西就不一样。众生「眼以色为食」,眼睛要看五光十色的东西,心里才快乐。「耳以声为食」,耳根要听种种声音,不听就会觉得无聊、难过。「舌以味为食」,舌根以酸甜苦辣为食。「身以触为食」,触就是接触,接触外面的细滑境界,坐要坐好椅、睡要睡好床,冬天要有暖气、夏天要有冷气,一切都讲究舒适,才觉得舒服,这就是「身以触为食」,属于众生境界。
诸佛菩萨是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。「法喜充满」就是听到真实的道理,这个道理对自己有很大的启示、很大的帮助,所以产生喜悦。譬如我们听佛经、听开示,感觉受用无穷,这念心也很平静、宁静、愉快,这种愉快不是刺激得来的,这就是「法喜充满」。「禅悦为食」,是打坐时这念心静下来、定下来,并且由粗心变成了细心,染污心转成了清净心,相对心成了绝对心,六根清净、六根归一,这种快乐称之为「禅悦」。这种「禅悦」要自己去体悟,现在只是以个人的经验和佛法当中的道理让大家了解。
古德云:「山中无甲子,人间几千年。」「山」是指灵山,就是指我们的这念心,或是指在山上打坐的修行人;「甲子」是指时间,就是指年、月、日、时。一般人是生活在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当中,习惯于时间的计较,乃至于分分秒秒的计较,所以…
《生命中之新生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