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50528
修行悟了以後,繼續在這念心上用功,就是「修道」。覺察妄想而達到「即靜念」,最後還要破除即靜念,真正達到「無念」。無念是個什麼境界?這在佛經裏有很多的說明,無念就是「真如法界」,又稱爲「平等法界」。所謂「真如界內,絕生佛之假名」,衆生不可得、佛也不可得,這是「真如界內」;「平等慧中,無自他之形相」,自己不存在,所面對的人事物也不存在,只有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,這個就是「真我」。釋迦牟尼佛在無憂樹下誕生時言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」這個「我」是指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不生不滅的這個「真我」是最尊、最貴,所以是唯「我」獨尊。
悟到這念心才真正是悟了道,悟了道還要修道,「修道」必須下功夫。古人說「修道」如龍養珠,也就是保養聖胎。有的人把「聖胎」解釋錯誤,認爲「聖胎」就是「本尊」的形容詞,而在修觀的過程中觀想自己是文殊菩薩或是普賢菩薩的樣子,以爲這是「本尊」;事實上所觀想的本尊並非聖胎,因爲這是自己想出來的。其實「本尊」就是自己的覺性,本自具足、本來尊貴,也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念心。覺性雖然沒有形相,但是又能産生無量的智慧,所以並不是沒有,而是「妙有」;雖是「妙有」,卻又無從找到産生智慧的處所,因爲它是「真空」。所以,覺性是「真空妙有」,具足無量的智慧與功德;覺性人人皆有,是每個人本具的,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。
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、執著而不證得。」這念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功德的心,不只世尊有,每個人都有。但是在哪裏呢?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!這不是每個人都有嗎?能看、能聞的這念心就是!古人說: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」當下即是,動念乖真,離開這念心另外去尋道,是絕對找不到的。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;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」離開這念心另外去找道,就像在日正當中找自己的影子,是找不到的;又如騎牛找牛,已經騎在牛背上,卻還要去找那條牛,怎麼找得到?自己能找、能尋的這念心就是道;在心外去求道、尋道,始終是找不到的。如佛經所說:「不起凡夫染汙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道就是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」,當下即是、動念乖真。道是現成的,只要這念心不染汙就是了,但是,「這念心不染汙」要下一番功夫,因爲過去都是在染汙當中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貪味,都是在取舍當中。想要「不染汙」就得回光返照、靜坐觀心,要通過剛才所提到的五種念,這五個關口破除了,也還是不離開這念心。古人說:「萬裏途程,不離初步。」走了一萬裏的路程後,開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抵達終點時的那一念心,是一個心還是兩個心?當然還是一個,始終不離當初那一念心。
對于這些道理要很清楚,理路明白了,懂得作主,修行就有了正確的方向。例如打坐的過程中,會産生種種境界,具足慈悲心,就有慈悲的境界;心中有貪瞋癡,貪瞋癡的境界就會現前。這些境界並非來自于心外,而是自己「意識」的作用。又如天天想佛,可能晚上會夢到佛來摩頂,或夢到菩薩傳咒給自己,這時不須歡喜,因爲那是一場夢境,不是真的,夢中的事絕不去回憶,要讓這念心時時作主,遠離顛倒夢想。
在平時,心若起念就只起善念不起惡念,口只講好話不講壞話,身只做好事不做壞事;在打坐時就應超越善念,達到不起心不動念。爲什麼要超越?因爲起善念、說好話、做善事都屬于行善的功德,將來可以生天堂、生淨土;但是生天堂、生淨土還不是修行最究竟的目標,我們要到真正的淨土而不是方便淨土,所以要超越一切善法、惡法,超越天堂、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超越六道輪回,要契悟到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這才是最真實、最究竟的,這就是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究竟法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50604
每個人都希望達到究竟解脫,不管這一生做不做得到,至少要在八識田中種下「菩提大道」、「無上法門」的種子,只要繼續不斷地朝這個方向努力,一定可以達到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境界,因爲這是我們本具的,不是向外面求來的。外面求來的則成之在人,自己作不了主;自己本具的,才是操之在己。所以,首先要有「信心」,沒有信心就無法成就。信什麼呢?信凡夫心就是佛性,信人人都有佛性,自己要「直下承擔」本具的佛性,要用功、要修行。
有些人讀了禅宗公案以後,看似開悟了,其實只悟到一點皮毛,說出來的不過是「口頭禅」。問他「佛在哪裏」,他說不出個道理,只會說:「這就是佛」。問他「道在哪裏」,他眨一眨眼睛,看起來好象真的悟了,因爲祖師也是這麼瞬目、揚眉。舉手投足都是佛性的作用、心的作用,然而這念心有作用的時候也有不作用的時候,心在作用的時候自己知道,心不作用的時候又是什麼境界?一般人可能是無記、昏沈、無聊,這都不是所謂的道,因爲心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清楚明白,還未真正契悟。
各個宗派的人多半認爲自己所修的道是最正確的,事實上,有可能只對了一部分。譬如「盲人摸象」的公案中,每一位所認知的都不是大象的全貌,只是大象的某個部分而已。蘇東坡的詠廬山詩也有類似的說法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;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」這是藉廬山來形容這念心。一座山,我們從側邊看、正面看都有不同的形狀,遠看、近看也都不一樣,由于自己所站的位置不同,感受與心態就不同,因爲有主觀意識存在。
什麼是「道」?五戒是道、十善是道,聲聞是道、緣覺是道,菩薩、如來佛所修所證皆是道。而我們所說的「心法」,是如來心中心,是菩提妙明真心,是無上菩提大道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第一要契悟,第二要保養聖胎。在保養聖胎當中會經曆種種境界,但所有一切境界都不能執著,即使是如來現前說法也不能執著,因爲自心就是如來,能見、所見都是自心當中的意識作用。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心的作用非常大,如果想念自己的親人,晚上就會夢到親人,而心念清淨就會有清淨的好夢,相反的,如果是染汙心,就會有不好的夢境,這都是「心、意、識」的作用。「心、意、識」有好的作用、也有壞的作用,平日我們不要熏習壞的作用,要成就好的作用,但是就算是好的作用也不要執著。
以前,關公也明白「心、意、識」作用的道理。有一次,關公中了毒箭,找華佗爲他醫治,華佗一看就說:「關將軍,你手臂上的箭毒已經穿肉入骨,爲了保全性命,避免箭毒擴大,必須鋸掉這只中毒的手臂。」關公說:「我是武將,沒有了手臂就等于沒有了生命,活在世間還有什麼意義?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治療我的毒傷,而又能保留我的這只手臂呢?」華佗回答:「是有,但恐怕很困難。」「說來聽聽看。」「第一步、要把你中毒的肉通通挖除,你能忍得下這種痛楚嗎?第二步、毒肉挖除以後,還得刮掉侵入骨頭的毒,你禁得起這種痛嗎?如果可以,我就馬上爲你醫治。」過去那個時代沒有麻醉劑,如果在現代就很簡單,全身麻醉就容易處理了。關公聽了之後,毫不猶豫的回答:「沒有問題。」華佗便爲他治療手臂的傷口。
關公很有智慧,找來一位棋士和自己下棋,在動手術的當下就一手下著棋,一手交給華佗治療,將心念專注于下棋,這是用「轉念頭」的方法,將心念依靠在棋局之中。修行的人面對境界時,有幾種對治的方式,一種是轉念、一種是化念,還有一種是破念,也就是破除所有的念頭,什麼念頭都不要,大衆可以從日常生活上去體悟這個道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一)9506011
要達到無念的境界,必須經過有念的階段。「有念」就是專注,只起善念不起惡念,漸漸地,從有念達到無念。靜坐時,如果有種種的境界現前,都不能執著。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用功,正當入定的時候,他看見眼前有一件很大的袈裟,而且袈裟的四個角還現出四朵像車輪那麼大的蓮花。雖然蓮花是一種瑞相,但是這位老和尚心想:「我是參禅求明心見性,平日也沒想過要往生淨土,這當中的蓮花到底是真、是假?」于是他將引磬放在蓮花上,當引磬一放到蓮花上,景象立刻變了──袈裟變成一張牛皮,四朵蓮花變成牛的四個蹄。這位老和尚有所領悟地說:「一件袈裟一張皮,四朵蓮花四個蹄;若非老僧有主意,差點墮入醜頭畜。」隔天,山下一戶人家所養的母牛生産了,奇怪的是牛胎裏並沒有牛,打開胎衣一看,裏頭竟然是一支引磬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如果這位老和尚沒有定力,就會因此墮入畜生道了。所以,打坐時的境界千萬不能執著,不但對于以上所說的五種念頭要清楚,更要明白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
提供這些道理,是希望各位打坐時,遇到任何境界都不要害怕,不論是修禅、修淨、修密,在精進用功的過程中,産生的種種境界都只是自己心意識的作用,只要不執著,一切障礙就會過去。
有一些對禅修不了解的人說:「不能打坐,打坐會走火入魔。」這個觀念是錯誤的。什麼是走火?什麼是入魔?所謂「走火」,是因爲修安爐煉丹的方法引起,就是心念專注在肚臍以下一寸叁分的地方,稱爲守丹田。心念專注在丹田處,使得丹田發燒、發熱,猶如火種,稱之爲「火」,然後再以意識導引此火,轉小周天、大周天。如果心過于急躁,或方法拿捏不穩,就會因氣血逆流導致微細神經受損,甚至半身不遂、全身癱瘓,嚴重者還可能喪失生命,這就是「走火」。禅宗打坐不修這種方法,所以絕不會産生走火的問題。「入魔」是屬于心理所引起的問題,當一切境界現前的時候,自己完全不執著,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這樣絕對不會入魔。
禅宗祖師提示學人要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」。在境界當中見到「佛」現前,不趨附、不歡喜,看到「魔」也不厭惡、不畏懼,如此又怎麼會著魔呢?這當中所說的佛,不僅是指外在所見的佛,也代表好的境界,魔則是指不好的境界。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」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的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好的不貪愛、不執著,壞的也不排斥。遇到壞的境界,內心不生仇恨惡念,這就是「魔來魔斬」;聽到別人贊歎自己很發心、很有修行時,無須歡喜,因爲心生歡喜,就失去了正念,這時就要「佛來佛斬」。所以,好的、壞的都不要執著。對方給予的贊歎是在鼓勵我們,保持微笑、點點頭就好,心當中不要執著任何好的境界;當別人給我們批評指教的時候,可以想一想:「道吾惡者是吾師,道吾好者是吾賊。」他是在指點我們,是我們的老師,因爲指出了缺點,自己才會再進步。這念心要安住于「中道實相」,不落兩邊,如蘇東坡所說的「八風吹不動」,八風是「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」,面對這八種境界時,自己始終要能不爲所動,保持平常心。打坐的時候只管靜坐,任何境界現前都不理會,這念心始終是安然自在,又怎麼會入魔呢?所以,只要依照正確的觀念與方法打坐,不僅不會走火入魔,進一步還能啓發本具的智慧,契入佛門大道。
學佛,就要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,懂得以恭敬心、精進心、平常心行一切善,由事到理,由外在事相的修爲進而發菩提心,契悟真正的不生不滅心。對佛像的恭敬、禮拜,並不是執著佛像,而是要向佛學習,學習佛陀修六度萬行,並且希望像佛一樣悟到這一念清淨自性。凡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都是這麼學,不論是禅、淨、密、律都是如此,只是說法各有不同。
淨土宗講「花開見佛」,「花」是一種譬喻,是指我們這念心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。「花開」是指我們這念心已經心開意解、心門已開,並不是蓮花開了之後去見佛。六根清淨的人就好比坐在白蓮臺上,若能再繼續用功,達到八風吹不動,悟到了佛心,就是坐在金蓮臺上了。坐在金蓮臺上也是譬喻,而如果是坐在鐵蓮臺上,就譬喻這念心像鐵一樣生了鏽,沒有蓮花般的芬芳與清淨;但是也不要因生鏽而妄自菲薄,只要把鏽鐵煉掉,煉得幹幹淨淨,就會成白蓮、成金蓮。
淨土宗以「九品蓮花」來代表心境的層次,這念心經過九種次第到達上上品,就是見道、見佛了,「佛」是指這念不生不滅心,指常寂光淨土。禅宗提到叁關,《禅宗永嘉集》敘述修行要經過五種念頭,教下講要經過五十二個菩薩位階,雖然各宗說法不同,道理卻是一樣的,每一種法門都是爲了對治自心當中的煩惱、昏沈、妄想,所以萬法歸宗,一切法都要歸于自心。修任何法門都要實實在在去用功,明白這個道理就能了解「法法平等」,相信這個道理,則法法都是「佛門大道」,希望各位都能進入佛門大道。
《佛門大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