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门大道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九)950528

  

  

  

  修行悟了以后,继续在这念心上用功,就是「修道」。觉察妄想而达到「即静念」,最后还要破除即静念,真正达到「无念」。无念是个什么境界?这在佛经里有很多的说明,无念就是「真如法界」,又称为「平等法界」。所谓「真如界内,绝生佛之假名」,众生不可得、佛也不可得,这是「真如界内」;「平等慧中,无自他之形相」,自己不存在,所面对的人事物也不存在,只有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,这个就是「真我」。释迦牟尼佛在无忧树下诞生时言:「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。」这个「我」是指不生不灭的这念心,不生不灭的这个「真我」是最尊、最贵,所以是唯「我」独尊。

  

  悟到这念心才真正是悟了道,悟了道还要修道,「修道」必须下功夫。古人说「修道」如龙养珠,也就是保养圣胎。有的人把「圣胎」解释错误,认为「圣胎」就是「本尊」的形容词,而在修观的过程中观想自己是文殊菩萨或是普贤菩萨的样子,以为这是「本尊」;事实上所观想的本尊并非圣胎,因为这是自己想出来的。其实「本尊」就是自己的觉性,本自具足、本来尊贵,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。觉性虽然没有形相,但是又能产生无量的智慧,所以并不是没有,而是「妙有」;虽是「妙有」,却又无从找到产生智慧的处所,因为它是「真空」。所以,觉性是「真空妙有」,具足无量的智慧与功德;觉性人人皆有,是每个人本具的,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说:「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、执着而不证得。」这念具足无量智慧、无量功德的心,不只世尊有,每个人都有。但是在哪里呢?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!这不是每个人都有吗?能看、能闻的这念心就是!古人说:「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」当下即是,动念乖真,离开这念心另外去寻道,是绝对找不到的。《六祖坛经》讲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;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离开这念心另外去找道,就像在日正当中找自己的影子,是找不到的;又如骑牛找牛,已经骑在牛背上,却还要去找那条牛,怎么找得到?自己能找、能寻的这念心就是道;在心外去求道、寻道,始终是找不到的。如佛经所说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无上菩提道。」道就是「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」,当下即是、动念乖真。道是现成的,只要这念心不染污就是了,但是,「这念心不染污」要下一番功夫,因为过去都是在染污当中,眼见色、耳闻声、鼻嗅香、舌贪味,都是在取舍当中。想要「不染污」就得回光返照、静坐观心,要通过刚才所提到的五种念,这五个关口破除了,也还是不离开这念心。古人说:「万里途程,不离初步。」走了一万里的路程后,开始起步的那一念心和抵达终点时的那一念心,是一个心还是两个心?当然还是一个,始终不离当初那一念心。

  

  对于这些道理要很清楚,理路明白了,懂得作主,修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。例如打坐的过程中,会产生种种境界,具足慈悲心,就有慈悲的境界;心中有贪瞋痴,贪瞋痴的境界就会现前。这些境界并非来自于心外,而是自己「意识」的作用。又如天天想佛,可能晚上会梦到佛来摩顶,或梦到菩萨传咒给自己,这时不须欢喜,因为那是一场梦境,不是真的,梦中的事绝不去回忆,要让这念心时时作主,远离颠倒梦想。

  

  在平时,心若起念就只起善念不起恶念,口只讲好话不讲坏话,身只做好事不做坏事;在打坐时就应超越善念,达到不起心不动念。为什么要超越?因为起善念、说好话、做善事都属于行善的功德,将来可以生天堂、生净土;但是生天堂、生净土还不是修行最究竟的目标,我们要到真正的净土而不是方便净土,所以要超越一切善法、恶法,超越天堂、地狱、畜生、饿鬼,超越六道轮回,要契悟到不生不灭的这念心,这才是最真实、最究竟的,这就是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究竟法门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)950604

  

  

  

  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究竟解脱,不管这一生做不做得到,至少要在八识田中种下「菩提大道」、「无上法门」的种子,只要继续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,一定可以达到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的境界,因为这是我们本具的,不是向外面求来的。外面求来的则成之在人,自己作不了主;自己本具的,才是操之在己。所以,首先要有「信心」,没有信心就无法成就。信什么呢?信凡夫心就是佛性,信人人都有佛性,自己要「直下承担」本具的佛性,要用功、要修行。

  

  有些人读了禅宗公案以后,看似开悟了,其实只悟到一点皮毛,说出来的不过是「口头禅」。问他「佛在哪里」,他说不出个道理,只会说:「这就是佛」。问他「道在哪里」,他眨一眨眼睛,看起来好象真的悟了,因为祖师也是这么瞬目、扬眉。举手投足都是佛性的作用、心的作用,然而这念心有作用的时候也有不作用的时候,心在作用的时候自己知道,心不作用的时候又是什么境界?一般人可能是无记、昏沉、无聊,这都不是所谓的道,因为心境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清楚明白,还未真正契悟。

  

  各个宗派的人多半认为自己所修的道是最正确的,事实上,有可能只对了一部分。譬如「盲人摸象」的公案中,每一位所认知的都不是大象的全貌,只是大象的某个部分而已。苏东坡的咏庐山诗也有类似的说法:「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」这是藉庐山来形容这念心。一座山,我们从侧边看、正面看都有不同的形状,远看、近看也都不一样,由于自己所站的位置不同,感受与心态就不同,因为有主观意识存在。

  

  什么是「道」?五戒是道、十善是道,声闻是道、缘觉是道,菩萨、如来佛所修所证皆是道。而我们所说的「心法」,是如来心中心,是菩提妙明真心,是无上菩提大道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第一要契悟,第二要保养圣胎。在保养圣胎当中会经历种种境界,但所有一切境界都不能执着,即使是如来现前说法也不能执着,因为自心就是如来,能见、所见都是自心当中的意识作用。所谓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,心的作用非常大,如果想念自己的亲人,晚上就会梦到亲人,而心念清净就会有清净的好梦,相反的,如果是染污心,就会有不好的梦境,这都是「心、意、识」的作用。「心、意、识」有好的作用、也有坏的作用,平日我们不要熏习坏的作用,要成就好的作用,但是就算是好的作用也不要执着。

  

  以前,关公也明白「心、意、识」作用的道理。有一次,关公中了毒箭,找华佗为他医治,华佗一看就说:「关将军,你手臂上的箭毒已经穿肉入骨,为了保全性命,避免箭毒扩大,必须锯掉这只中毒的手臂。」关公说:「我是武将,没有了手臂就等于没有了生命,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义?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治疗我的毒伤,而又能保留我的这只手臂呢?」华佗回答:「是有,但恐怕很困难。」「说来听听看。」「第一步、要把你中毒的肉通通挖除,你能忍得下这种痛楚吗?第二步、毒肉挖除以后,还得刮掉侵入骨头的毒,你禁得起这种痛吗?如果可以,我就马上为你医治。」过去那个时代没有麻醉剂,如果在现代就很简单,全身麻醉就容易处理了。关公听了之后,毫不犹豫的回答:「没有问题。」华佗便为他治疗手臂的伤口。

  

  关公很有智慧,找来一位棋士和自己下棋,在动手术的当下就一手下着棋,一手交给华佗治疗,将心念专注于下棋,这是用「转念头」的方法,将心念依靠在棋局之中。修行的人面对境界时,有几种对治的方式,一种是转念、一种是化念,还有一种是破念,也就是破除所有的念头,什么念头都不要,大众可以从日常生活上去体悟这个道理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506011

  

  

  

  要达到无念的境界,必须经过有念的阶段。「有念」就是专注,只起善念不起恶念,渐渐地,从有念达到无念。静坐时,如果有种种的境界现前,都不能执着。以前有一位老和尚在打坐用功,正当入定的时候,他看见眼前有一件很大的袈裟,而且袈裟的四个角还现出四朵像车轮那么大的莲花。虽然莲花是一种瑞相,但是这位老和尚心想:「我是参禅求明心见性,平日也没想过要往生净土,这当中的莲花到底是真、是假?」于是他将引磬放在莲花上,当引磬一放到莲花上,景象立刻变了──袈裟变成一张牛皮,四朵莲花变成牛的四个蹄。这位老和尚有所领悟地说:「一件袈裟一张皮,四朵莲花四个蹄;若非老僧有主意,差点堕入丑头畜。」隔天,山下一户人家所养的母牛生产了,奇怪的是牛胎里并没有牛,打开胎衣一看,里头竟然是一支引磬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如果这位老和尚没有定力,就会因此堕入畜生道了。所以,打坐时的境界千万不能执着,不但对于以上所说的五种念头要清楚,更要明白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

  

  提供这些道理,是希望各位打坐时,遇到任何境界都不要害怕,不论是修禅、修净、修密,在精进用功的过程中,产生的种种境界都只是自己心意识的作用,只要不执着,一切障碍就会过去。

  

  有一些对禅修不了解的人说:「不能打坐,打坐会走火入魔。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。什么是走火?什么是入魔?所谓「走火」,是因为修安炉炼丹的方法引起,就是心念专注在肚脐以下一寸三分的地方,称为守丹田。心念专注在丹田处,使得丹田发烧、发热,犹如火种,称之为「火」,然后再以意识导引此火,转小周天、大周天。如果心过于急躁,或方法拿捏不稳,就会因气血逆流导致微细神经受损,甚至半身不遂、全身瘫痪,严重者还可能丧失生命,这就是「走火」。禅宗打坐不修这种方法,所以绝不会产生走火的问题。「入魔」是属于心理所引起的问题,当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,自己完全不执着,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这样绝对不会入魔。

  

  禅宗祖师提示学人要「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」。在境界当中见到「佛」现前,不趋附、不欢喜,看到「魔」也不厌恶、不畏惧,如此又怎么会着魔呢?这当中所说的佛,不仅是指外在所见的佛,也代表好的境界,魔则是指不好的境界。「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」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行、住、坐、卧中,好的不贪爱、不执着,坏的也不排斥。遇到坏的境界,内心不生仇恨恶念,这就是「魔来魔斩」;听到别人赞叹自己很发心、很有修行时,无须欢喜,因为心生欢喜,就失去了正念,这时就要「佛来佛斩」。所以,好的、坏的都不要执着。对方给予的赞叹是在鼓励我们,保持微笑、点点头就好,心当中不要执着任何好的境界;当别人给我们批评指教的时候,可以想一想:「道吾恶者是吾师,道吾好者是吾贼。」他是在指点我们,是我们的老师,因为指出了缺点,自己才会再进步。这念心要安住于「中道实相」,不落两边,如苏东坡所说的「八风吹不动」,八风是「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」,面对这八种境界时,自己始终要能不为所动,保持平常心。打坐的时候只管静坐,任何境界现前都不理会,这念心始终是安然自在,又怎么会入魔呢?所以,只要依照正确的观念与方法打坐,不仅不会走火入魔,进一步还能启发本具的智慧,契入佛门大道。

  

  学佛,就要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,懂得以恭敬心、精进心、平常心行一切善,由事到理,由外在事相的修为进而发菩提心,契悟真正的不生不灭心。对佛像的恭敬、礼拜,并不是执着佛像,而是要向佛学习,学习佛陀修六度万行,并且希望像佛一样悟到这一念清净自性。凡是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都是这么学,不论是禅、净、密、律都是如此,只是说法各有不同。

  

  净土宗讲「花开见佛」,「花」是一种譬喻,是指我们这念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。「花开」是指我们这念心已经心开意解、心门已开,并不是莲花开了之后去见佛。六根清净的人就好比坐在白莲台上,若能再继续用功,达到八风吹不动,悟到了佛心,就是坐在金莲台上了。坐在金莲台上也是譬喻,而如果是坐在铁莲台上,就譬喻这念心像铁一样生了锈,没有莲花般的芬芳与清净;但是也不要因生锈而妄自菲薄,只要把锈铁炼掉,炼得干干净净,就会成白莲、成金莲。

  

  净土宗以「九品莲花」来代表心境的层次,这念心经过九种次第到达上上品,就是见道、见佛了,「佛」是指这念不生不灭心,指常寂光净土。禅宗提到三关,《禅宗永嘉集》叙述修行要经过五种念头,教下讲要经过五十二个菩萨位阶,虽然各宗说法不同,道理却是一样的,每一种法门都是为了对治自心当中的烦恼、昏沉、妄想,所以万法归宗,一切法都要归于自心。修任何法门都要实实在在去用功,明白这个道理就能了解「法法平等」,相信这个道理,则法法都是「佛门大道」,希望各位都能进入佛门大道。

  

  

《佛门大道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生命中之新生命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