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门大道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望,使贫苦人家从黑暗步向光明,使富贵人家从光明到达更光明的人生。因为知道人的生命无穷尽,知道透过佛门大道、菩提大道,就能确实掌握自己无穷尽的生命与希望。波斯匿王就是悟到这个道理,是「智慧型的开悟」,只要大家因缘成熟了,一听这个道理就可以明白自己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性,就能找到这一条佛门大道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50507

  

  

  

  悟道之后,才真正是修道的开始,「修」就是在日用当中保任这念心、磨除烦恼习气,不管面对任何境界,都要有恒心、有信心,最后通过种种障碍,一定能有所成就。过去,有一位很有道心的高峰妙祖师,为了要开悟,闭「立关」三年。三年站着不动,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。可是,在历经三年的苦修之后,高峰妙祖师却没有开悟。大家要了解,「苦行」只是帮助修行的助道方法,苦行并不是「道」。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,曾修六年的苦行而未明悟大道,后来体会到苦行并非究竟之道,必须善调身心,有适当的体力与精神才能持续地用功。

  

  高峰妙祖师闭立关三年没有开悟,接着就到外地去参访善知识。参访途中,由于身体不适,所以到客栈住了一阵子。有一天晚上,高峰妙祖师起来找水喝,在一片漆黑中,摸到了一盆水,舀起水就喝,喝了之后觉得水很甘甜。隔日一觉醒来,他再到厨房找到昨晚那盆又甘甜、又清凉的水,正准备要舀来喝的时候,一看──水面上浮着一层白沫,而且闻起来还有一股臭味,原来那是洗脚水!当高峰妙祖师知道昨晚喝了一肚子臭水时,当下楞住了,而就在这个时候,竟也开悟了。开悟时说了四句话:「饮之甚甘,闻之甚臭;非关外物,净秽由心。」昨天晚上喝这盆水时,感觉又香又甜,可是今天闻到了臭味,知道这是洗脚水,马上就不想喝了,为什么呢?「非关外物,净秽由心」,想喝与不想喝跟这盆水没有关系,完全是自己这念心的分别所致。昨天晚上喝的时候,不知道是洗脚水,这念心没有分别取舍;而今天知道这是洗脚水时,直觉得难以下咽,这是因为自己的分别心,认定这水是脏的,所以不敢再喝。有了分别心,外在的世界就成了相对的境界,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,高峰妙祖师就是悟到这个道理。

  

  本具的觉性,本来就没有分别、没有取舍。但是,开悟了以后还要继续保任这念不分别、无取舍的心,当下唯有这一念清清楚楚的觉性。悟到这念心之后起修,才算是修道的开始。过去未悟之前还不算真正的修道,只是修「加行」,加功用行。契悟了这念心以后,要「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」来保养这念心。所以每天都须将这念心静下来,打坐时,要觉察自己的妄想;昏沉来了,可以动一动身体,振作精神,如果身体太疲累,就先睡一觉再静坐;假使落入无聊、无记,就要提念,譬如想到布施、持戒、忍辱……想六波罗蜜,或是念一句佛号,帮助自己提起正念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50514

  

  

  

  在静坐当中,昏沉、无聊比妄想还好对治,因为妄想有很多种层次,容易使人错认消息。依《禅宗永嘉集》所述,吾人静坐的时候,可分五种念头:

  

  第一、故起念:初初打坐时,感觉腰酸背痛、腿酸、腿麻、腿痛,如坐针毡,所以心定不下来,为了要转移这种痛苦,就故意起念头,想一些事情让自心有所依靠,转移打坐时的酸麻痛,这称为「故起念」。例如,故意想自己的事业该如何发展,办公室该怎么样规画人事?哪些员工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担当,将来可以重用……这是故意起个念头,在转念的同时,因为心有所依靠,就不觉得腿酸痛难耐了。打坐本该万缘放下,「故起念」只是一种对治的方法。

  

  第二、串习念:由于积久养成的心念已成了习性,现在知道要无念、不想过去的种种;但是,念头却像波浪一样,不管好坏全都一波波的现前,打妄想既已成了习惯,过去的种种自然而然会不断地涌现。

  

  第三、接续念:串习忽起,或故意起念,念头始终是一个接着一个,就像波浪一样,一波接一波停不下来。虽知道心在向外驰散,却无法制止,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这是「接续念」。

  

  第四、别生念:就是在静坐当中特别又生起了另一种念头。例如:知道打坐是好事,想到自己这一生如果再懈怠下去,终将无法脱离三涂的苦报,愈想愈懊悔。别生懊悔的念头一起,又继续不断地起悔心,这就是「别生念」。

  

  第五、即静念:在这段过程中,自己继续不断地发大心,有愿心、有恒心、有信心,慢慢地故起念、串习念、接续念、别生念这四种妄念都没有了,觉得心很宁静、很自在,这是「即静念」。但这并非是真正的「无念」,若未深入究理,则易停顿在这个阶段而错认消息,以为即静念是很好的境界,误认自己功夫到家,可能已达到佛经里所讲的「无念」境界,事实上这是着静了。

  

  一旦着静,则易心生烦恼。例如:打坐的时候感觉心很清净,只要听到一点声音,就觉得很烦恼,听到监香法师走路的声音,引磬、木鱼及外面的种种声音,都感觉好象刺一样,这就是「着静」了。或者在心念不够清楚的状态下,监香法师以香板来提醒时,自己却认为:「我现在正在入定,怎么打我的闲岔?」其实这是「着静」,执着静境。我们要了解,着静是不好的,贪着静境,菩提心、佛门大道就容易不现前,所以着静是一种障碍。

  

  修行的过程有动、有静,一般人处于动中一段时间后,通常会觉得疲劳,很想静下来,平时如果身体感到疲劳,可以将眼睛闭起来,心当中不想任何事情,静默两分钟、三分钟后,就会感觉比较有精神,这是静心的好处。佛法就是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上下班、工作劳累时,让心静一静,保持一念不生,就能达到休息的效果。

  

  有些人认为佛经讲「有念、有想是众生,无念、无想是诸佛」,所以一念不生就是要达到「无想」,其实佛经所讲的无念、无想当中还有「正念」。如果只懂得修无念、无想,最后得「无想定」,生到「无想天」,天寿尽了还是无法出离三界轮回之苦。以前印度修定的方法很多,有的修行者认为自己的烦恼和业障都是从思想所产生,如果把妄想停止,什么业障都会消掉,于是就告诉自己保持不想,最后得「无想定」,这种方式与佛门大道是不相应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八)950521

  

  

  

  《楞严经》里有提到「动静二尘」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属于动境当中的尘境;打坐时着静,静也是一种尘劳,有些人因为不了解,把静境当做开悟、当做不生不灭的境界,如此则会障蔽本心。所以想要通过静境这一关,先须不执着静境,当下的「离念真心」才会现前。「离念真心」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无住生心」、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有人说「生心」就是妄想,其实这么讲是不对的;生心是心的作用,这念心有体、相、用三大,这念心想到过去就住在过去,想到现在,心就住在现在,想到未来,心就住在未来,这都是心有所住、心有所依靠,不管依靠什么都是有所住。修行法门上所谓的「依靠」是一个前方便,修止、修观是一个依靠、是一个前方便;念佛也是一个依靠,这念心靠在佛号上,最后连佛号也不执着才是最高的念佛;诵经、持咒都是前方便,因为心定不下来,所以把心依靠在经咒上;修善法,把心靠在善法,这都是依靠。依靠是初步,最后,连依靠也不需要了,是「孤月独明」,这念无住心就现前了。

  

  所以,故起念、串习念、接续念、别生念、即静念,这五种念头都过关了,最后这念清净心、无住心、菩提心、寂灭心、不生不灭心就会现前。

  

  《楞严经》讲:「纵灭一切见闻觉知,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。」有的修行人也以这种方法灭除自己的见闻觉知,为免心生分别而造作诸业,就用能观之智把见闻觉知灭掉,修「灭尽定」;我们须了解,纵使灭除一切见闻觉知,也只是定境,并不是佛门大道。因此「纵灭一切见闻觉知」,不见、不闻、不听、不觉,在定当中「内守幽闲」,这并非佛门大道,什么原因呢?因为要契悟这个「知」,「知」要存在,把「知」都灭了,道在哪里?所以这种修法并不属于大道。

  

  《楞严经》又讲:「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」「知」就是吾人的觉知,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这个「知」,保持这念清净心。举例来说,我们看到茶杯,怎么知道这是茶杯?因为有「知」的存在,这是「知觉」。《楞严经》所说的「知见无见」,是指不起第二念,起了第二念就是攀缘、分别,并不是「知」,而是「意」,有意则有识。「心、意、识」如何生起?如:分别这个茶杯是不锈钢的质料、是某种品牌的,此即第二念、第三念,在知见上再立知见;觉得这茶杯不错,看看附近没有人,就来个顺手牵羊,把东西放到自己的包包里面,这就是我执所产生的心、意、识作用。「知」是第一阶段,当第一念生起时,了知是善、是恶,只保持这个「知」的存在,从这当中觉照自心,方能悟到经文所说的道理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
《佛门大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生命中之新生命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