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門大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望,使貧苦人家從黑暗步向光明,使富貴人家從光明到達更光明的人生。因爲知道人的生命無窮盡,知道透過佛門大道、菩提大道,就能確實掌握自己無窮盡的生命與希望。波斯匿王就是悟到這個道理,是「智慧型的開悟」,只要大家因緣成熟了,一聽這個道理就可以明白自己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性,就能找到這一條佛門大道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50507

  

  

  

  悟道之後,才真正是修道的開始,「修」就是在日用當中保任這念心、磨除煩惱習氣,不管面對任何境界,都要有恒心、有信心,最後通過種種障礙,一定能有所成就。過去,有一位很有道心的高峰妙祖師,爲了要開悟,閉「立關」叁年。叁年站著不動,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。可是,在曆經叁年的苦修之後,高峰妙祖師卻沒有開悟。大家要了解,「苦行」只是幫助修行的助道方法,苦行並不是「道」。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,曾修六年的苦行而未明悟大道,後來體會到苦行並非究竟之道,必須善調身心,有適當的體力與精神才能持續地用功。

  

  高峰妙祖師閉立關叁年沒有開悟,接著就到外地去參訪善知識。參訪途中,由于身體不適,所以到客棧住了一陣子。有一天晚上,高峰妙祖師起來找水喝,在一片漆黑中,摸到了一盆水,舀起水就喝,喝了之後覺得水很甘甜。隔日一覺醒來,他再到廚房找到昨晚那盆又甘甜、又清涼的水,正准備要舀來喝的時候,一看──水面上浮著一層白沫,而且聞起來還有一股臭味,原來那是洗腳水!當高峰妙祖師知道昨晚喝了一肚子臭水時,當下楞住了,而就在這個時候,竟也開悟了。開悟時說了四句話:「飲之甚甘,聞之甚臭;非關外物,淨穢由心。」昨天晚上喝這盆水時,感覺又香又甜,可是今天聞到了臭味,知道這是洗腳水,馬上就不想喝了,爲什麼呢?「非關外物,淨穢由心」,想喝與不想喝跟這盆水沒有關系,完全是自己這念心的分別所致。昨天晚上喝的時候,不知道是洗腳水,這念心沒有分別取舍;而今天知道這是洗腳水時,直覺得難以下咽,這是因爲自己的分別心,認定這水是髒的,所以不敢再喝。有了分別心,外在的世界就成了相對的境界,一切都是自心的作用,高峰妙祖師就是悟到這個道理。

  

  本具的覺性,本來就沒有分別、沒有取舍。但是,開悟了以後還要繼續保任這念不分別、無取舍的心,當下唯有這一念清清楚楚的覺性。悟到這念心之後起修,才算是修道的開始。過去未悟之前還不算真正的修道,只是修「加行」,加功用行。契悟了這念心以後,要「靜中養成,動中磨煉」來保養這念心。所以每天都須將這念心靜下來,打坐時,要覺察自己的妄想;昏沈來了,可以動一動身體,振作精神,如果身體太疲累,就先睡一覺再靜坐;假使落入無聊、無記,就要提念,譬如想到布施、持戒、忍辱……想六波羅蜜,或是念一句佛號,幫助自己提起正念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50514

  

  

  

  在靜坐當中,昏沈、無聊比妄想還好對治,因爲妄想有很多種層次,容易使人錯認消息。依《禅宗永嘉集》所述,吾人靜坐的時候,可分五種念頭:

  

  第一、故起念:初初打坐時,感覺腰酸背痛、腿酸、腿麻、腿痛,如坐針氈,所以心定不下來,爲了要轉移這種痛苦,就故意起念頭,想一些事情讓自心有所依靠,轉移打坐時的酸麻痛,這稱爲「故起念」。例如,故意想自己的事業該如何發展,辦公室該怎麼樣規畫人事?哪些員工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擔當,將來可以重用……這是故意起個念頭,在轉念的同時,因爲心有所依靠,就不覺得腿酸痛難耐了。打坐本該萬緣放下,「故起念」只是一種對治的方法。

  

  第二、串習念:由于積久養成的心念已成了習性,現在知道要無念、不想過去的種種;但是,念頭卻像波浪一樣,不管好壞全都一波波的現前,打妄想既已成了習慣,過去的種種自然而然會不斷地湧現。

  

  第叁、接續念:串習忽起,或故意起念,念頭始終是一個接著一個,就像波浪一樣,一波接一波停不下來。雖知道心在向外馳散,卻無法製止,仍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這是「接續念」。

  

  第四、別生念:就是在靜坐當中特別又生起了另一種念頭。例如:知道打坐是好事,想到自己這一生如果再懈怠下去,終將無法脫離叁塗的苦報,愈想愈懊悔。別生懊悔的念頭一起,又繼續不斷地起悔心,這就是「別生念」。

  

  第五、即靜念:在這段過程中,自己繼續不斷地發大心,有願心、有恒心、有信心,慢慢地故起念、串習念、接續念、別生念這四種妄念都沒有了,覺得心很甯靜、很自在,這是「即靜念」。但這並非是真正的「無念」,若未深入究理,則易停頓在這個階段而錯認消息,以爲即靜念是很好的境界,誤認自己功夫到家,可能已達到佛經裏所講的「無念」境界,事實上這是著靜了。

  

  一旦著靜,則易心生煩惱。例如:打坐的時候感覺心很清淨,只要聽到一點聲音,就覺得很煩惱,聽到監香法師走路的聲音,引磬、木魚及外面的種種聲音,都感覺好象刺一樣,這就是「著靜」了。或者在心念不夠清楚的狀態下,監香法師以香板來提醒時,自己卻認爲:「我現在正在入定,怎麼打我的閑岔?」其實這是「著靜」,執著靜境。我們要了解,著靜是不好的,貪著靜境,菩提心、佛門大道就容易不現前,所以著靜是一種障礙。

  

  修行的過程有動、有靜,一般人處于動中一段時間後,通常會覺得疲勞,很想靜下來,平時如果身體感到疲勞,可以將眼睛閉起來,心當中不想任何事情,靜默兩分鍾、叁分鍾後,就會感覺比較有精神,這是靜心的好處。佛法就是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上下班、工作勞累時,讓心靜一靜,保持一念不生,就能達到休息的效果。

  

  有些人認爲佛經講「有念、有想是衆生,無念、無想是諸佛」,所以一念不生就是要達到「無想」,其實佛經所講的無念、無想當中還有「正念」。如果只懂得修無念、無想,最後得「無想定」,生到「無想天」,天壽盡了還是無法出離叁界輪回之苦。以前印度修定的方法很多,有的修行者認爲自己的煩惱和業障都是從思想所産生,如果把妄想停止,什麼業障都會消掉,于是就告訴自己保持不想,最後得「無想定」,這種方式與佛門大道是不相應的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八)950521

  

  

  

  《楞嚴經》裏有提到「動靜二塵」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屬于動境當中的塵境;打坐時著靜,靜也是一種塵勞,有些人因爲不了解,把靜境當做開悟、當做不生不滅的境界,如此則會障蔽本心。所以想要通過靜境這一關,先須不執著靜境,當下的「離念真心」才會現前。「離念真心」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有人說「生心」就是妄想,其實這麼講是不對的;生心是心的作用,這念心有體、相、用叁大,這念心想到過去就住在過去,想到現在,心就住在現在,想到未來,心就住在未來,這都是心有所住、心有所依靠,不管依靠什麼都是有所住。修行法門上所謂的「依靠」是一個前方便,修止、修觀是一個依靠、是一個前方便;念佛也是一個依靠,這念心靠在佛號上,最後連佛號也不執著才是最高的念佛;誦經、持咒都是前方便,因爲心定不下來,所以把心依靠在經咒上;修善法,把心靠在善法,這都是依靠。依靠是初步,最後,連依靠也不需要了,是「孤月獨明」,這念無住心就現前了。

  

  所以,故起念、串習念、接續念、別生念、即靜念,這五種念頭都過關了,最後這念清淨心、無住心、菩提心、寂滅心、不生不滅心就會現前。

  

  《楞嚴經》講: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,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。」有的修行人也以這種方法滅除自己的見聞覺知,爲免心生分別而造作諸業,就用能觀之智把見聞覺知滅掉,修「滅盡定」;我們須了解,縱使滅除一切見聞覺知,也只是定境,並不是佛門大道。因此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」,不見、不聞、不聽、不覺,在定當中「內守幽閑」,這並非佛門大道,什麼原因呢?因爲要契悟這個「知」,「知」要存在,把「知」都滅了,道在哪裏?所以這種修法並不屬于大道。

  

  《楞嚴經》又講: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」「知」就是吾人的覺知,時時刻刻都要保持這個「知」,保持這念清淨心。舉例來說,我們看到茶杯,怎麼知道這是茶杯?因爲有「知」的存在,這是「知覺」。《楞嚴經》所說的「知見無見」,是指不起第二念,起了第二念就是攀緣、分別,並不是「知」,而是「意」,有意則有識。「心、意、識」如何生起?如:分別這個茶杯是不鏽鋼的質料、是某種品牌的,此即第二念、第叁念,在知見上再立知見;覺得這茶杯不錯,看看附近沒有人,就來個順手牽羊,把東西放到自己的包包裏面,這就是我執所産生的心、意、識作用。「知」是第一階段,當第一念生起時,了知是善、是惡,只保持這個「知」的存在,從這當中覺照自心,方能悟到經文所說的道理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…

《佛門大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生命中之新生命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