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,不要貶責他人。孔子說:「叁人行必有我師焉」,在一個團隊當中,一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人。每個人都有長處,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到很多道理。人生是活到老,學到老,所以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放下。儒家又說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。」「見賢思齊」,看到品性好的賢者,我們一定要向他學習。他的智慧很高,我們要向他學習;他的技能很好,我們要向他學習;他對人很厚道、修行很好,我們要向他學習。如顔回「不遷怒,不貳過」,經常檢討反省,知道自己的過失所在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不再犯同樣的錯誤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51112
我們想悟道、成道,但是道究竟在哪裏?道,在我們的心當中,清淨心、不染著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、無住心就是道,這些要在平時培養。雖然心性本具,如果沒辦法保持清淨、不動,就必須經過一番努力,如龍養珠、如雞孵卵,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,否則道就與自己不相幹。你沒有去養它,這個道自然就不會現前。
這念心一個是空,一個是有,空有之間是無礙的。心的本體是真空,真空不妨礙妙有。所謂「用而常空,故非有」,這念心每天都在作用,但不要執著有。用了,即做即了,心始終如明鏡一般。「空而常用,故非無」,不要認爲這個心是真空的,看也不能看、說也不能說、動也不能動,自己把它拘束在真空當中。所謂「空而常用」,還要起作用的。所以,我們的心有真空、又有妙有。心時時刻刻不染汙,不起煩惱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要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。這一念心始終要安住在覺性上,這就是中道,就是實相;只有這一念,沒有第二念,這就是覺性,這些道理都要融會貫通。
禅宗祖師有首偈頌: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爲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來到道場修行,就要學無爲,坐在禅堂裏,一念不生,覺性了了分明,就是學無爲。「心空及第歸」,把所有的妄想、執著通通放下,不取不舍,心當中一塵不染,就能契入無爲法,與道相應。
這一念心「用而常空,空而常用」。「用而常空,故非有;空而常用,故非無」,我們這念心雖是空性,但是能夠作用,並非什麼都不動。所以要更進一步體悟,「百尺竿頭再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」,「高高山頂立,深深海底行」,深深海底行就是腳跟要點地。禅宗所謂的「腳跟點地」是什麼意思?就是行住坐臥、穿衣吃飯,要腳踏實地、老老實實,不要好高骛遠,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吃到美味的食物,這念心知道是好的,不要貪著;食物不合口味,知道不好吃,不要起瞋心,始終保持平常心,這就是腳跟點地。克己以嚴,對人以寬,這也是腳跟點地。如果自以爲悟了道,就高高在上、目空一切,對什麼人都看不起,這就是腳跟沒有點地。
悟的境界很多,而真實的境界是無得無失,平常心就是道。每個人都有這念心,每個人都可以悟道,雖然現在是凡夫,但是凡夫心不染汙就能與佛心相應。這念心雖然人人都有,可是悟後起修就不簡單了,要能夠保任這念清淨心,就要如龍養珠、如雞孵卵。若沒有經過這一番修持,仍是在生死、苦惱當中。
所以,理論和事實是不能脫節的。脫了節,修行就修不成功。「萬丈高樓從地起」,五戒十善是我們的根本。修行想要達到最究竟的一層,就必須先把地基打好。地基是什麼?就是五戒、十善,就是以人爲根本,老老實實做人,老老實實做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51119
佛法就在日常之間,平常心就是道。大家都知道平常心,但是安住平常心卻不容易做到,所以做人做事要以中臺四箴行爲准則──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。所謂「上」,指父母、師長、叁寶,乃至于社會賢達、德高望重者。對上要尊敬,因爲對方值得我們看齊、值得我們學習。
「對下以慈」,什麼叫做「下」?以僧團而言,比丘是上,沙彌是下;比丘尼是上,沙彌尼是下;乃至出家衆是上,居士是下。在家庭裏,父母、長輩是上,子女、晚輩是下。對下要慈心廣大,如諸佛菩薩能做到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對下要慈,要有愛心,要有耐心、尊重心、容忍心,要有鼓勵他人的心。這些都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根本道理,根本道理做到了,我們的心就得到清淨、得到安定、得到滋潤。例如,具足慈悲心,你不求觀音,觀音自然在你身邊。我們雖然了解真空妙有的心性之理,若沒有大慈悲心,也只是自己得解脫,不能發揮全體大用。
「對人以和」,對什麼人都要客氣、要和合。一般社會上的人都知道「和氣能生財」、「家和萬事興」。「來者是客禮相待」,不管對方是有錢、沒錢,老人、小孩、婦女……,來者是客,都同樣是要以禮相待,以笑臉歡迎,奉上茶水,這是一般做生意的待客之道。假使違背了這個原則,生意也做不成。例如,客人進來逛一下,東看看、西看看,東摸摸、西摸摸,東問問、西問問,後來嫌東西太貴,就走掉了。遇到這種情況,如果店家不高興,馬上給客人一個下馬威,這就不對了。雖然他只是來看看,沒有買東西,但自己還是以禮相待:「歡迎,歡迎,下次再來,謝謝!謝謝!」起碼要講這些話。「買賣不成仁義在」,人家走了,看到你這麼客氣,以後一定會再來消費,而且還會多買一點。所以,大家要將心比心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這個就是度衆的方便。
佛法是以人爲根本,人成即佛成,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依根本原則而行。行菩薩道是「善開方便門,安住大乘心」,希望大衆要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,修行就在行住坐臥當中,不要認爲念佛、誦經才是佛法。爲什麼要念佛?念佛主要是對治自己的妄想,要念而無念,將有念歸于無念才是佛,清淨心現前才是佛。如果每天都保持無念,天天都是在念佛;時時刻刻堅住正念,時時都是在誦經。正念、淨念才是真佛。知道了這些道理,就要堅住正念,要有堅定的信心。一般人都喜歡求菩薩保佑,希望得到加持,什麼是「加持」?在聽聞佛法的當下心開意解,契悟了真理,生起了信心,就是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。
現在社會上的亂象很多,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在動亂、饑荒當中,甚至幾十萬人、幾百萬人都沒有飯吃。每天經常看到自殺的新聞,很多是因爲經濟狀況不好,欠債、繳不起貸款、討債公司來要債,逼到走投無路而自殺。什麼事情都要退後一步想,退後一步,海闊天空。人在福中要知福,知足常樂,我們能夠在道場修行,是很大的福報。
出家修行要經常提醒自己:「守口攝意身莫犯,莫惱一切諸有情,無益之苦當遠離,如是行者得度世。」要時時覺察、覺照,使身口意不犯過失,保持叁業清淨。所謂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」,平時要提醒自己:嘴巴不亂講話,心不隨意攀緣,把意識心收攝回來,念念作主,要動就動,要靜就靜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這就是「守口攝意」。攝,就是收攝,把意根歸一,不讓它輕舉妄動。「莫惱一切諸有情」,不但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都不讓人家起煩惱,還要修四攝法:布施攝、愛語攝、利行攝、同事攝。「無益之苦當遠離」,要安住正念,不去修毫無意義的苦行。「如是行者得度世」,確實做到了,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。
《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