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结夏开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,不要贬责他人。孔子说: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」,在一个团队当中,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。每个人都有长处,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到很多道理。人生是活到老,学到老,所以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放下。儒家又说:「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」「见贤思齐」,看到品性好的贤者,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。他的智慧很高,我们要向他学习;他的技能很好,我们要向他学习;他对人很厚道、修行很好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如颜回「不迁怒,不贰过」,经常检讨反省,知道自己的过失所在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,不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八)951112

  

  

  

  我们想悟道、成道,但是道究竟在哪里?道,在我们的心当中,清净心、不染着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、不动心、无住心就是道,这些要在平时培养。虽然心性本具,如果没办法保持清净、不动,就必须经过一番努力,如龙养珠、如鸡孵卵,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,否则道就与自己不相干。你没有去养它,这个道自然就不会现前。

  

  这念心一个是空,一个是有,空有之间是无碍的。心的本体是真空,真空不妨碍妙有。所谓「用而常空,故非有」,这念心每天都在作用,但不要执着有。用了,即做即了,心始终如明镜一般。「空而常用,故非无」,不要认为这个心是真空的,看也不能看、说也不能说、动也不能动,自己把它拘束在真空当中。所谓「空而常用」,还要起作用的。所以,我们的心有真空、又有妙有。心时时刻刻不染污,不起烦恼,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要时时刻刻觉察、觉照,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。这一念心始终要安住在觉性上,这就是中道,就是实相;只有这一念,没有第二念,这就是觉性,这些道理都要融会贯通。

  

  禅宗祖师有首偈颂:「十方同聚会,个个学无为,此是选佛场,心空及第归。」来到道场修行,就要学无为,坐在禅堂里,一念不生,觉性了了分明,就是学无为。「心空及第归」,把所有的妄想、执着通通放下,不取不舍,心当中一尘不染,就能契入无为法,与道相应。

  

  这一念心「用而常空,空而常用」。「用而常空,故非有;空而常用,故非无」,我们这念心虽是空性,但是能够作用,并非什么都不动。所以要更进一步体悟,「百尺竿头再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」,「高高山顶立,深深海底行」,深深海底行就是脚跟要点地。禅宗所谓的「脚跟点地」是什么意思?就是行住坐卧、穿衣吃饭,要脚踏实地、老老实实,不要好高骛远,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吃到美味的食物,这念心知道是好的,不要贪着;食物不合口味,知道不好吃,不要起瞋心,始终保持平常心,这就是脚跟点地。克己以严,对人以宽,这也是脚跟点地。如果自以为悟了道,就高高在上、目空一切,对什么人都看不起,这就是脚跟没有点地。

  

  悟的境界很多,而真实的境界是无得无失,平常心就是道。每个人都有这念心,每个人都可以悟道,虽然现在是凡夫,但是凡夫心不染污就能与佛心相应。这念心虽然人人都有,可是悟后起修就不简单了,要能够保任这念清净心,就要如龙养珠、如鸡孵卵。若没有经过这一番修持,仍是在生死、苦恼当中。

  

  所以,理论和事实是不能脱节的。脱了节,修行就修不成功。「万丈高楼从地起」,五戒十善是我们的根本。修行想要达到最究竟的一层,就必须先把地基打好。地基是什么?就是五戒、十善,就是以人为根本,老老实实做人,老老实实做事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九)951119

  

  

  

  佛法就在日常之间,平常心就是道。大家都知道平常心,但是安住平常心却不容易做到,所以做人做事要以中台四箴行为准则──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。所谓「上」,指父母、师长、三宝,乃至于社会贤达、德高望重者。对上要尊敬,因为对方值得我们看齐、值得我们学习。

  

  「对下以慈」,什么叫做「下」?以僧团而言,比丘是上,沙弥是下;比丘尼是上,沙弥尼是下;乃至出家众是上,居士是下。在家庭里,父母、长辈是上,子女、晚辈是下。对下要慈心广大,如诸佛菩萨能做到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。对下要慈,要有爱心,要有耐心、尊重心、容忍心,要有鼓励他人的心。这些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道理,根本道理做到了,我们的心就得到清净、得到安定、得到滋润。例如,具足慈悲心,你不求观音,观音自然在你身边。我们虽然了解真空妙有的心性之理,若没有大慈悲心,也只是自己得解脱,不能发挥全体大用。

  

  「对人以和」,对什么人都要客气、要和合。一般社会上的人都知道「和气能生财」、「家和万事兴」。「来者是客礼相待」,不管对方是有钱、没钱,老人、小孩、妇女……,来者是客,都同样是要以礼相待,以笑脸欢迎,奉上茶水,这是一般做生意的待客之道。假使违背了这个原则,生意也做不成。例如,客人进来逛一下,东看看、西看看,东摸摸、西摸摸,东问问、西问问,后来嫌东西太贵,就走掉了。遇到这种情况,如果店家不高兴,马上给客人一个下马威,这就不对了。虽然他只是来看看,没有买东西,但自己还是以礼相待:「欢迎,欢迎,下次再来,谢谢!谢谢!」起码要讲这些话。「买卖不成仁义在」,人家走了,看到你这么客气,以后一定会再来消费,而且还会多买一点。所以,大家要将心比心,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,这个就是度众的方便。

  

 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人成即佛成,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依根本原则而行。行菩萨道是「善开方便门,安住大乘心」,希望大众要把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,修行就在行住坐卧当中,不要认为念佛、诵经才是佛法。为什么要念佛?念佛主要是对治自己的妄想,要念而无念,将有念归于无念才是佛,清净心现前才是佛。如果每天都保持无念,天天都是在念佛;时时刻刻坚住正念,时时都是在诵经。正念、净念才是真佛。知道了这些道理,就要坚住正念,要有坚定的信心。一般人都喜欢求菩萨保佑,希望得到加持,什么是「加持」?在听闻佛法的当下心开意解,契悟了真理,生起了信心,就是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。

  

  现在社会上的乱象很多,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动乱、饥荒当中,甚至几十万人、几百万人都没有饭吃。每天经常看到自杀的新闻,很多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好,欠债、缴不起贷款、讨债公司来要债,逼到走投无路而自杀。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,退后一步,海阔天空。人在福中要知福,知足常乐,我们能够在道场修行,是很大的福报。

  

  出家修行要经常提醒自己:「守口摄意身莫犯,莫恼一切诸有情,无益之苦当远离,如是行者得度世。」要时时觉察、觉照,使身口意不犯过失,保持三业清净。所谓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」,平时要提醒自己:嘴巴不乱讲话,心不随意攀缘,把意识心收摄回来,念念作主,要动就动,要静就静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这就是「守口摄意」。摄,就是收摄,把意根归一,不让它轻举妄动。「莫恼一切诸有情」,不但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不让人家起烦恼,还要修四摄法:布施摄、爱语摄、利行摄、同事摄。「无益之苦当远离」,要安住正念,不去修毫无意义的苦行。「如是行者得度世」,确实做到了,这一生就能得到解脱。

  

  

  

《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门大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