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空当中,这是百尺竿头上的人。「虽然得入未为真」,虽然证得了真空之法,但却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,那什么才是真?「百尺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」,百尺竿头如何再进步?悟到真空的道理,不住在真空上,又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这个就是「深深海底行」。「高高山顶立」就是百尺竿头,「深深海底行」就是和光同尘,与大众平起平坐。每个人都一样在穿衣吃饭、做人做事,可是开悟的人就是和大家不一样,无论穿衣吃饭、做人做事,心中都没有贪着,内心很平稳,没有人我是非。所以「十方世界现全身」,整个世界都在我这一念心当中,进也进得、退也退得,空有无碍,这就能得自在。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佛法就是要在世间落实,假使住在真空当中,和众生隔绝了,怎么去度众生?怎么去弘扬佛法?
离开了这个觉性,另外去住在一个境界,那不是真正的道。如《六祖坛经》所说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修行的境界很多,但是都不能执着。什么才是真实的境界?中道实相。中道实相就是指我们这一念心,《尚书.大禹谟》讲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」离开这个惟微道心,另外去找道,始终是找不到的。必须把这念心转过来,以前起无明、起贪瞋痴,现在不起无明、不起贪瞋痴,这个心就是真实的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51022
心有体、相、用三大。心时时刻刻坚住在正念上、坚住在觉性上,属于心之体;心的作用可以无量无边的广大,是心之用;作用即产生果报,则是心之相。修善,能生善的果报;作恶,有作恶的果报。做善事,心当中就是光明,光明就是净土;做坏事,提心吊胆,心中充满黑暗,将来的果报就是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。儒家讲:「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」,坦荡荡,就是指这念心时时刻刻安住在正念上。
《四十二章经》说:「吾法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,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。」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*轮时讲四圣谛,最后在娑罗双树间入涅槃前还是讲四圣谛,佛所开示的三十七助道品都是帮助我们净心、定心、破执、转识成智的法门。这些道理要了解,否则天天讲悟道、修道,连道在哪里都不清楚,如何修道?如果没有这个观念,失去了信心,人云亦云,这一生修道就不能成功。「某个上师很好、哪个地方有法、哪尊菩萨很灵感……我要去修一个法,希望得到加持……」有了这种心念,已经离道十万八千里远了,佛已经跑到西天去了。「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,听到了种种传闻,打了妄想还不自觉,晚上再继续做梦,「唉呀!那个法真灵啊,我还没有去就做梦了……」其实是自己的心产生执着。
一切法都是心生出来的,心生出来的就是一个梦境。所以梦里好的、坏的境界,我们绝对不执着,要成为一个不做梦的人。什么是不做梦?至人无梦。至人,就是至高无上的人,就是圣人、智者。佛经讲:「照见五蕴皆空」、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、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既然一切法空,我们还要修善吗?当然要修,要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。
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」什么是菩萨?不是天天去拜的菩萨圣像。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相,哪一个才是观音菩萨?观音就是慈悲心。只要有慈悲心,观音菩萨就在我们身旁。要见菩萨,就要通达无我法。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,万象皆是虚妄,无有一法独立存在;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,不去执着,通达无我,这就是真正的菩萨。「菩萨清凉月,常游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」,既然是无我、是空,那我们什么都不要做了吗?还是要做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通达无我法者,还要修一切善法,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51029
禅宗直截了当告诉我们,心净即是佛、心定即是佛、心明即是佛、绝对心就是佛,这就是一个方向。心有体、有相、有用,不要执着在某一个境界上。《六祖坛经》记载,神秀大师有一首偈: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这属于渐修。修行不要好高骛远,不要以为这样的境界不究竟就忽视它。真正将这四句话应用到修行上,有无量的功德。「身是菩提树」,要想成道,就如同种菩提树一样,要善调身心、要持戒,使身口意三业清净。除了善调身心以外,还要勤修善法。修善法是福报,有了福报,食衣住行就没有问题。「心如明镜台」,心如同镜子,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迷失了自己,原本的明镜就蒙了尘,所以要「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这是第一步。怎么样叫做「拂拭」?检讨反省、改过自新。检视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?有,马上就改,这就是「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。
「心如明镜台」,在佛经里也有许多类似的譬喻,所谓「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」、「相来则现,相去则无」,心就像是一面镜子,讲得具体一点,心不离六根,觉性展开来就是六根的作用。「汉来汉现,胡来胡现」,无论什么人来,我这一念心都能够知道,是非、善恶,有为法、无为法都知道,男女老幼、美丑、忠奸、成败、得失、穷通寿夭……都知道。如果这些都不知道,我们的觉性到哪里去了?不就成了没有知觉的石头了?
「相来则现,相去则无」,在白天做了很多事情,经过了很多的波折,过去就算了,心当中不能有一点东西存留,要无住心──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这一念心是清净的心,就像明镜一样,「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」,「不动」就是一尘不染,心不染污。「不动」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不是什么都不去做。「相来则现,相去则无」,白天做了种种工作、经历了种种事情,到了打坐的时候,要能一念不生;否则,心中的执着一大堆,妄想、烦恼也很难消化掉。要如明镜当台,这念心始终不计较、不执着,「人在哪里,心在哪里」,修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法。
这个道理在《庄子》也讲得很清楚:「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。」至人就是圣人,至高无上的人。至人运用这念心就如明镜一样,能把所有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。「不将不迎」,迎,好的就生欢喜;将,就是忧愁、烦恼、嫉恶如仇。圣人「不将不迎」,这念心始终是坦荡荡的。虽然不将不迎,镜子里面还是清清楚楚,什么来什么现,这是心的作用。「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」,「应」就是顺应世间上的万事万物。「应而不藏」,心当中不能留一点痕迹,这个就是修行。「故能胜物而不伤」,面对任何境界始终是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,这念心始终是清楚明白。看到好的,不起贪心;看到不好的,不起瞋心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先要把神秀大师这四句话应用到日常生活上,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51105
除了应用神秀大师所说的法,第二个层次就要了解如何破除法执,契悟真空。如六祖惠能大师说: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这是站在般若性空来讲,属于破除法执的真空境界,也就是「百尺竿头上的人」。心安住在般若、真空当中,这是第二个境界,但是五祖弘忍大师却告诉六祖这样还没有见性。「性」是我们的本心,六祖只契悟了空,事实上我们的本性、觉性非空非有,说有也不是,说空也不是。
神秀大师所说的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」,是告诉我们回光返照的方法,若执着,就成了法执。而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是破除法执的说法,但是五祖大师认为这并没有真正见性。所以,当五祖为六祖讲《金刚经》,说到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时,六祖言下大悟,明白一切万法不离自性。开悟的境界也不是有,也不是空,是自心当中实实在在的境界──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,这才是真正见到本心,是实相境界。
《六祖坛经》中的这三个层次,都是修道过程中的境界。如果执着第二个境界,住在空当中,并没有见到自性。所以六祖大师最后才真正体悟了本心本性──清净心、平等心、不动心、真实心。自性是我们的清净心,自性是我们的菩提心。以天台宗所说「空、假、中」的道理为例,神秀大师的偈子属于「假」,六祖大师所说的偈子是「空」,到最后真正彻悟了就是「中」,中道实相,体、相、用是一体的,如此才能显出真实的受用。
佛法就是心法,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自心。虽然佛法讲空、假、中的道理,但都以慈悲心为根本,而慈悲心的养成就在平时,如五戒中的「不杀生」,就是慈悲。做事情要本着慈悲的性德,讲话要有口德,若口出恶言伤害别人,哪里还有慈悲心?所以不要目空一切、膨胀…
《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