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結夏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空當中,這是百尺竿頭上的人。「雖然得入未爲真」,雖然證得了真空之法,但卻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實,那什麼才是真?「百尺竿頭須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」,百尺竿頭如何再進步?悟到真空的道理,不住在真空上,又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這個就是「深深海底行」。「高高山頂立」就是百尺竿頭,「深深海底行」就是和光同塵,與大衆平起平坐。每個人都一樣在穿衣吃飯、做人做事,可是開悟的人就是和大家不一樣,無論穿衣吃飯、做人做事,心中都沒有貪著,內心很平穩,沒有人我是非。所以「十方世界現全身」,整個世界都在我這一念心當中,進也進得、退也退得,空有無礙,這就能得自在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佛法就是要在世間落實,假使住在真空當中,和衆生隔絕了,怎麼去度衆生?怎麼去弘揚佛法?

  

  離開了這個覺性,另外去住在一個境界,那不是真正的道。如《六祖壇經》所說: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,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」修行的境界很多,但是都不能執著。什麼才是真實的境界?中道實相。中道實相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,《尚書.大禹谟》講: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。」離開這個惟微道心,另外去找道,始終是找不到的。必須把這念心轉過來,以前起無明、起貪瞋癡,現在不起無明、不起貪瞋癡,這個心就是真實的心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51022

  

  

  

  心有體、相、用叁大。心時時刻刻堅住在正念上、堅住在覺性上,屬于心之體;心的作用可以無量無邊的廣大,是心之用;作用即産生果報,則是心之相。修善,能生善的果報;作惡,有作惡的果報。做善事,心當中就是光明,光明就是淨土;做壞事,提心吊膽,心中充滿黑暗,將來的果報就是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。儒家講: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」,坦蕩蕩,就是指這念心時時刻刻安住在正念上。

  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「吾法念無念念,行無行行,言無言言,修無修修,會者近爾,迷者遠乎。」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*輪時講四聖谛,最後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還是講四聖谛,佛所開示的叁十七助道品都是幫助我們淨心、定心、破執、轉識成智的法門。這些道理要了解,否則天天講悟道、修道,連道在哪裏都不清楚,如何修道?如果沒有這個觀念,失去了信心,人雲亦雲,這一生修道就不能成功。「某個上師很好、哪個地方有法、哪尊菩薩很靈感……我要去修一個法,希望得到加持……」有了這種心念,已經離道十萬八千裏遠了,佛已經跑到西天去了。「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聽到了種種傳聞,打了妄想還不自覺,晚上再繼續做夢,「唉呀!那個法真靈啊,我還沒有去就做夢了……」其實是自己的心産生執著。

  

  一切法都是心生出來的,心生出來的就是一個夢境。所以夢裏好的、壞的境界,我們絕對不執著,要成爲一個不做夢的人。什麼是不做夢?至人無夢。至人,就是至高無上的人,就是聖人、智者。佛經講: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、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既然一切法空,我們還要修善嗎?當然要修,要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。

  

  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什麼是菩薩?不是天天去拜的菩薩聖像。觀音菩薩有叁十二相,哪一個才是觀音菩薩?觀音就是慈悲心。只要有慈悲心,觀音菩薩就在我們身旁。要見菩薩,就要通達無我法。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,萬象皆是虛妄,無有一法獨立存在;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,不去執著,通達無我,這就是真正的菩薩。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衆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」,既然是無我、是空,那我們什麼都不要做了嗎?還是要做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通達無我法者,還要修一切善法,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51029

  

  

  

  禅宗直截了當告訴我們,心淨即是佛、心定即是佛、心明即是佛、絕對心就是佛,這就是一個方向。心有體、有相、有用,不要執著在某一個境界上。《六祖壇經》記載,神秀大師有一首偈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這屬于漸修。修行不要好高骛遠,不要以爲這樣的境界不究竟就忽視它。真正將這四句話應用到修行上,有無量的功德。「身是菩提樹」,要想成道,就如同種菩提樹一樣,要善調身心、要持戒,使身口意叁業清淨。除了善調身心以外,還要勤修善法。修善法是福報,有了福報,食衣住行就沒有問題。「心如明鏡臺」,心如同鏡子,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迷失了自己,原本的明鏡就蒙了塵,所以要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這是第一步。怎麼樣叫做「拂拭」?檢討反省、改過自新。檢視身口意叁業有沒有過失?有,馬上就改,這就是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

  

  「心如明鏡臺」,在佛經裏也有許多類似的譬喻,所謂「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」、「相來則現,相去則無」,心就像是一面鏡子,講得具體一點,心不離六根,覺性展開來就是六根的作用。「漢來漢現,胡來胡現」,無論什麼人來,我這一念心都能夠知道,是非、善惡,有爲法、無爲法都知道,男女老幼、美醜、忠奸、成敗、得失、窮通壽夭……都知道。如果這些都不知道,我們的覺性到哪裏去了?不就成了沒有知覺的石頭了?

  

  「相來則現,相去則無」,在白天做了很多事情,經過了很多的波折,過去就算了,心當中不能有一點東西存留,要無住心──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這一念心是清淨的心,就像明鏡一樣,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」,「不動」就是一塵不染,心不染汙。「不動」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不是什麼都不去做。「相來則現,相去則無」,白天做了種種工作、經曆了種種事情,到了打坐的時候,要能一念不生;否則,心中的執著一大堆,妄想、煩惱也很難消化掉。要如明鏡當臺,這念心始終不計較、不執著,「人在哪裏,心在哪裏」,修一切善,不執著一切善法。

  

  這個道理在《莊子》也講得很清楚: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,故能勝物而不傷。」至人就是聖人,至高無上的人。至人運用這念心就如明鏡一樣,能把所有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。「不將不迎」,迎,好的就生歡喜;將,就是憂愁、煩惱、嫉惡如仇。聖人「不將不迎」,這念心始終是坦蕩蕩的。雖然不將不迎,鏡子裏面還是清清楚楚,什麼來什麼現,這是心的作用。「至人之用心若鏡,不將不迎,應而不藏」,「應」就是順應世間上的萬事萬物。「應而不藏」,心當中不能留一點痕迹,這個就是修行。「故能勝物而不傷」,面對任何境界始終是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」,這念心始終是清楚明白。看到好的,不起貪心;看到不好的,不起瞋心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先要把神秀大師這四句話應用到日常生活上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51105

  

  

  

  除了應用神秀大師所說的法,第二個層次就要了解如何破除法執,契悟真空。如六祖惠能大師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這是站在般若性空來講,屬于破除法執的真空境界,也就是「百尺竿頭上的人」。心安住在般若、真空當中,這是第二個境界,但是五祖弘忍大師卻告訴六祖這樣還沒有見性。「性」是我們的本心,六祖只契悟了空,事實上我們的本性、覺性非空非有,說有也不是,說空也不是。

  

  神秀大師所說的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是告訴我們回光返照的方法,若執著,就成了法執。而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是破除法執的說法,但是五祖大師認爲這並沒有真正見性。所以,當五祖爲六祖講《金剛經》,說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六祖言下大悟,明白一切萬法不離自性。開悟的境界也不是有,也不是空,是自心當中實實在在的境界──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這才是真正見到本心,是實相境界。

  

  《六祖壇經》中的這叁個層次,都是修道過程中的境界。如果執著第二個境界,住在空當中,並沒有見到自性。所以六祖大師最後才真正體悟了本心本性──清淨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、真實心。自性是我們的清淨心,自性是我們的菩提心。以天臺宗所說「空、假、中」的道理爲例,神秀大師的偈子屬于「假」,六祖大師所說的偈子是「空」,到最後真正徹悟了就是「中」,中道實相,體、相、用是一體的,如此才能顯出真實的受用。

  

  佛法就是心法,時時刻刻都不能離開自心。雖然佛法講空、假、中的道理,但都以慈悲心爲根本,而慈悲心的養成就在平時,如五戒中的「不殺生」,就是慈悲。做事情要本著慈悲的性德,講話要有口德,若口出惡言傷害別人,哪裏還有慈悲心?所以不要目空一切、膨脹…

《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門大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