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
——九十五年度结夏开示
(一)950924
无论在家或出家修行,都希望成道。第一要先悟道,悟了道以后是修道,最后才能成道,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,可是容易忽略。儒家说:「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」温,就是温习、复习;温故,就是将已知道的事情重新复习,时时刻刻念兹在兹,不要忘记。
虽然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,可是不一定能够做到,因为心很粗,六根时常向外攀缘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六根一接触到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」六尘,就容易攀缘;攀缘了以后,产生颠倒、取舍,就容易迷失自己。所以,修行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,不要忘记自己本具的觉性。
我们天天在念佛、礼佛,究竟佛在哪里?为什么要拜佛?觉得自己业障重,打了妄想、犯了过失、造了恶业,所以来礼佛忏悔。拜佛的目的是在忏悔,忏悔之后,心清净了就是佛,六根清净就是佛。「能礼所礼性空寂」,能所俱空这一念心是绝对的。如果希望见佛,有能见、所见,心就成了相对的,就变成妄想了,哪里还有佛?佛早就成了生灭心,成了生灭心就是妄想。这念心没有能见、没有所见,达到绝对了,就称之为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。
心当中有了过失,佛就不在了,佛就变成了无明、烦恼、愚痴。所以,礼佛的目的是在检讨、反省,使我们的佛性时时存在。佛性就是觉性,眼睛能见、耳朵能听、嘴巴能说,有了过失,马上检讨、反省、惭愧、忏悔、改过,这样就是真正的修行。否则,即使每天礼很多佛、念很多佛,心当中都是妄想、尘劳,也没有功德可言。
「佛」就是指我们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的这一念觉性。心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清净心就是佛;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语,口清净就能与佛相应;身体不做杀、盗、淫,身清净就能与佛相应。所以不要好高骛远,只想到要在将来成佛。将来怎么成佛?「万丈高楼从地起」,没有现在的努力,也不会有未来的成就。大家都知道中台四箴行「对上以敬、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、对事以真」,能够做得到,三业清净了就是佛。
所以,佛法必须在生活上落实,首先要有信心,信清净心是佛、清净心是道。《金刚经》讲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无为是什么?心当中一念不生,当下这个觉性就是无为。所以,修了善,没有能修之心、没有所修之境,能所俱空;弘扬了佛法,无一众生可度,能所俱空。虽然是无为法,但也不妨碍有为法,什么是「有为法」?「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不度」,这属于有为。既然要契入无为,为什么还需要修有为法?因为要藉由修善来转识成智,转化心中的恶业种子,转了以后,能所俱空,就是归于无为法。
「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」,怎么去断?检讨、反省,惭愧、忏悔,把它看破,这个就是断恶。譬如,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起了贪爱,念念不忘,就要把它看破。什么叫做「看破」?男女之身本来就是臭皮囊,这个身体是臭的,大家要了解,执着身体为实有,就会起贪爱,必须藉由修不净观来看破这种烦恼。「观」就是思惟,思惟一次没有用,这个妄想还是会一波波不断地涌现,所以在静坐时还要不断地反复思惟:九孔流不净……这个就是看破,这个就是观行。「观」不是想一个东西,而是用智慧心反省、观照,把烦恼照破、把境界照破。如果不看破,心中的这个「贼人」始终还是存在。王阳明先生说:「擒山中贼易,擒心中贼难。」六根对六尘,生了无明、起了烦恼,心当中的贪瞋痴就是贼人,所以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。每一个人都有妄想、烦恼,我们现在要转烦恼,把贼人变成好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51001
除了转烦恼,进一步还要养道。什么是「养道」?就是培养这念清净心,「如鸡孵卵」、「如龙养珠」。养,就是保持我们的清净心,如果没有经过长期保养、长期观照,这念清净心不会现前。平日弘扬佛法是「善开方便门」;养道,是「安住大乘心」。
「如龙养珠」,如果龙把自己的珠子养成了,就能呼风唤雨,可以现大神通。我们这念心就像龙珠一样珍贵,养成功了,就能得自在、得解脱。修道到开悟的过程是「如鸡孵卵」,好象母鸡孵蛋一样,经过数天,在温度和各种因缘和合下,小鸡就孵出来了。如果母鸡不专注地孵蛋,而是乱蹦乱跳,始终安住不下来,这些蛋便容易受凉、受潮,孵不出小鸡。
养道也是同样的道理,时时刻刻使身口意三业清净,六根不攀缘、颠倒,并且要坚住正念、随顺觉性。觉性要时时刻刻存在,不管顺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动静闲忙,觉性都要存在,所谓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离开了觉性,念念就是妄想、生灭。明白这些道理了,就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,如龙养珠、如鸡孵卵,使清净心、不动心、作主的心念念分明、时时存在,不存在了就要赶快收回来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最后善念也了不可得。所以,修行有这么一个层次:「先以善舍恶,后以舍舍善。」悟到这个道理,就算开悟了;悟了之后还要修道、养道,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,一年、两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乃至于这一生都是在养道。
其实觉性是本具的,不是养出来的,只是我们现在明白了,知道要转识成智,就称之为「养道」。做事的时候,这念心要清楚明白,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很好,不说长道短,修一切善法,这些就是养道。有善法才能有福报,没有善法就没有福报,善法、福报是修出来的。修了以后,修无修修,保持正念,能所俱空,又回归到觉性。
养道成功了,就能成道。但悟道、修道、养道、成道都不是短时间的,因为我们心当中习气很重,告诉自己要改过、不打妄想,偏偏要打妄想,这就是「习气」。为什么偏偏要打妄想?这是我们过去生中的习气染着成垢,所以修行要从这个地方来修,无论禅、净、密、律,都是在这念心上用功。如果不知道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不知道修身口意使三业清净,而是到外面去求道,这就属于「外道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三)951008
佛说八万四千种法门,每一种法门都是用来对治烦恼、妄想。「药无贵贱,治病者良」,哪一种药能够对治自己的病,就是最好的药。佛法也是一样,「法无高下,契机者妙」,每个人都有贪、瞋、痴三毒,所有一切药、一切法,都是缘自贪瞋痴的病;贪瞋痴的病治好了,这个药也不需要了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讲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」过了河,就不需要船了;生死了了,心当中所有的法门通通都要放下,这就是正知正见。
净土宗讲,念佛有一个自性天真佛。念佛的目的是用这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化掉、把烦恼照破。所以要「念而无念」,无念才是佛。明白这个道理,就找到菩提心了,菩提心就是我们的清净心。所谓「念佛有个自性佛,诵经有卷无字经」,诵经也是一样,是在对治烦恼、无明,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当中有一卷无字经──天然本具的觉性。这些都是正知正见,如果不了解,东求西找,甚至到外面去求无上大法,这就颠倒了。法是什么?世尊〈付法偈〉说:「法本法无法,无法法亦法,今付无法时,法法何曾法。」也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」,无为法在哪里?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的这个觉性,一念不生就是无为法。
释迦牟尼佛说了无量无边的法,到最后自云没有说一个字,这是什么道理?能所俱空。如果执着自己说了很多法,就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心就迷了。说了以后一念不生,没有一句佛法可说,这就是无为法,无为法才是真正的佛法。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没有一个众生可度,为什么?如果逢人便道,就是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,心当中就有无明烦恼、贡高我慢。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,却说没有度一个众生,因为佛的心始终是安住于无为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51015
什么是佛法僧三宝?佛,就是已觉悟的心。知过、改过,智慧心时时现前,这是自性佛宝。这念心安住在空性上、安住在觉性上,有了烦恼,照见一切法毕竟空寂,能所俱空,这是自性法宝。能所一如,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自性僧宝。诸位要在这一念心上认识自己,做到了,就是三宝住世。
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不动心、智慧心、无住心为根本。所谓「万丈高楼从地起」,在佛法当中,一开始就教大众要修五戒十善,做到了五戒十善,心就清净了。太虚大师讲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」人格完成了,进一步超凡入圣,那就是水到渠成。「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」,没有现在的努力、用功、检讨反省,怎么会大彻大悟呢?要大彻大悟,还必须以人为根本,先要老老实实做人。
禅宗祖师说:「百尺竿头坐底人,虽然得入未为真;百尺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现全身。」打坐、做事,这念心都是在…
《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