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
——九十五年度結夏開示
(一)950924
無論在家或出家修行,都希望成道。第一要先悟道,悟了道以後是修道,最後才能成道,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,可是容易忽略。儒家說: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爲師矣。」溫,就是溫習、複習;溫故,就是將已知道的事情重新複習,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不要忘記。
雖然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,可是不一定能夠做到,因爲心很粗,六根時常向外攀緣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六根一接觸到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六塵,就容易攀緣;攀緣了以後,産生顛倒、取舍,就容易迷失自己。所以,修行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,不要忘記自己本具的覺性。
我們天天在念佛、禮佛,究竟佛在哪裏?爲什麼要拜佛?覺得自己業障重,打了妄想、犯了過失、造了惡業,所以來禮佛忏悔。拜佛的目的是在忏悔,忏悔之後,心清淨了就是佛,六根清淨就是佛。「能禮所禮性空寂」,能所俱空這一念心是絕對的。如果希望見佛,有能見、所見,心就成了相對的,就變成妄想了,哪裏還有佛?佛早就成了生滅心,成了生滅心就是妄想。這念心沒有能見、沒有所見,達到絕對了,就稱之爲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
心當中有了過失,佛就不在了,佛就變成了無明、煩惱、愚癡。所以,禮佛的目的是在檢討、反省,使我們的佛性時時存在。佛性就是覺性,眼睛能見、耳朵能聽、嘴巴能說,有了過失,馬上檢討、反省、慚愧、忏悔、改過,這樣就是真正的修行。否則,即使每天禮很多佛、念很多佛,心當中都是妄想、塵勞,也沒有功德可言。
「佛」就是指我們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的這一念覺性。心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清淨心就是佛;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妄言、不绮語,口清淨就能與佛相應;身體不做殺、盜、淫,身清淨就能與佛相應。所以不要好高骛遠,只想到要在將來成佛。將來怎麼成佛?「萬丈高樓從地起」,沒有現在的努力,也不會有未來的成就。大家都知道中臺四箴行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能夠做得到,叁業清淨了就是佛。
所以,佛法必須在生活上落實,首先要有信心,信清淨心是佛、清淨心是道。《金剛經》講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無爲是什麼?心當中一念不生,當下這個覺性就是無爲。所以,修了善,沒有能修之心、沒有所修之境,能所俱空;弘揚了佛法,無一衆生可度,能所俱空。雖然是無爲法,但也不妨礙有爲法,什麼是「有爲法」?「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衆生,無一衆生不度」,這屬于有爲。既然要契入無爲,爲什麼還需要修有爲法?因爲要藉由修善來轉識成智,轉化心中的惡業種子,轉了以後,能所俱空,就是歸于無爲法。
「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」,怎麼去斷?檢討、反省,慚愧、忏悔,把它看破,這個就是斷惡。譬如,對于男女之間的事情起了貪愛,念念不忘,就要把它看破。什麼叫做「看破」?男女之身本來就是臭皮囊,這個身體是臭的,大家要了解,執著身體爲實有,就會起貪愛,必須藉由修不淨觀來看破這種煩惱。「觀」就是思惟,思惟一次沒有用,這個妄想還是會一波波不斷地湧現,所以在靜坐時還要不斷地反複思惟:九孔流不淨……這個就是看破,這個就是觀行。「觀」不是想一個東西,而是用智慧心反省、觀照,把煩惱照破、把境界照破。如果不看破,心中的這個「賊人」始終還是存在。王陽明先生說:「擒山中賊易,擒心中賊難。」六根對六塵,生了無明、起了煩惱,心當中的貪瞋癡就是賊人,所以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。每一個人都有妄想、煩惱,我們現在要轉煩惱,把賊人變成好人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51001
除了轉煩惱,進一步還要養道。什麼是「養道」?就是培養這念清淨心,「如雞孵卵」、「如龍養珠」。養,就是保持我們的清淨心,如果沒有經過長期保養、長期觀照,這念清淨心不會現前。平日弘揚佛法是「善開方便門」;養道,是「安住大乘心」。
「如龍養珠」,如果龍把自己的珠子養成了,就能呼風喚雨,可以現大神通。我們這念心就像龍珠一樣珍貴,養成功了,就能得自在、得解脫。修道到開悟的過程是「如雞孵卵」,好象母雞孵蛋一樣,經過數天,在溫度和各種因緣和合下,小雞就孵出來了。如果母雞不專注地孵蛋,而是亂蹦亂跳,始終安住不下來,這些蛋便容易受涼、受潮,孵不出小雞。
養道也是同樣的道理,時時刻刻使身口意叁業清淨,六根不攀緣、顛倒,並且要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。覺性要時時刻刻存在,不管順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動靜閑忙,覺性都要存在,所謂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離開了覺性,念念就是妄想、生滅。明白這些道理了,就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,如龍養珠、如雞孵卵,使清淨心、不動心、作主的心念念分明、時時存在,不存在了就要趕快收回來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最後善念也了不可得。所以,修行有這麼一個層次:「先以善舍惡,後以舍舍善。」悟到這個道理,就算開悟了;悟了之後還要修道、養道,那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,一年、兩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乃至于這一生都是在養道。
其實覺性是本具的,不是養出來的,只是我們現在明白了,知道要轉識成智,就稱之爲「養道」。做事的時候,這念心要清楚明白,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很好,不說長道短,修一切善法,這些就是養道。有善法才能有福報,沒有善法就沒有福報,善法、福報是修出來的。修了以後,修無修修,保持正念,能所俱空,又回歸到覺性。
養道成功了,就能成道。但悟道、修道、養道、成道都不是短時間的,因爲我們心當中習氣很重,告訴自己要改過、不打妄想,偏偏要打妄想,這就是「習氣」。爲什麼偏偏要打妄想?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習氣染著成垢,所以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來修,無論禅、淨、密、律,都是在這念心上用功。如果不知道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不知道修身口意使叁業清淨,而是到外面去求道,這就屬于「外道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叁)951008
佛說八萬四千種法門,每一種法門都是用來對治煩惱、妄想。「藥無貴賤,治病者良」,哪一種藥能夠對治自己的病,就是最好的藥。佛法也是一樣,「法無高下,契機者妙」,每個人都有貪、瞋、癡叁毒,所有一切藥、一切法,都是緣自貪瞋癡的病;貪瞋癡的病治好了,這個藥也不需要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講: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過了河,就不需要船了;生死了了,心當中所有的法門通通都要放下,這就是正知正見。
淨土宗講,念佛有一個自性天真佛。念佛的目的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化掉、把煩惱照破。所以要「念而無念」,無念才是佛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找到菩提心了,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清淨心。所謂「念佛有個自性佛,誦經有卷無字經」,誦經也是一樣,是在對治煩惱、無明,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當中有一卷無字經──天然本具的覺性。這些都是正知正見,如果不了解,東求西找,甚至到外面去求無上大法,這就顛倒了。法是什麼?世尊〈付法偈〉說:「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付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。」也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,無爲法在哪裏?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的這個覺性,一念不生就是無爲法。
釋迦牟尼佛說了無量無邊的法,到最後自雲沒有說一個字,這是什麼道理?能所俱空。如果執著自己說了很多法,就有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,心就迷了。說了以後一念不生,沒有一句佛法可說,這就是無爲法,無爲法才是真正的佛法。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,沒有一個衆生可度,爲什麼?如果逢人便道,就是有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,心當中就有無明煩惱、貢高我慢。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,卻說沒有度一個衆生,因爲佛的心始終是安住于無爲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51015
什麼是佛法僧叁寶?佛,就是已覺悟的心。知過、改過,智慧心時時現前,這是自性佛寶。這念心安住在空性上、安住在覺性上,有了煩惱,照見一切法畢竟空寂,能所俱空,這是自性法寶。能所一如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自性僧寶。諸位要在這一念心上認識自己,做到了,就是叁寶住世。
佛法是以人爲根本,以慈悲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、智慧心、無住心爲根本。所謂「萬丈高樓從地起」,在佛法當中,一開始就教大衆要修五戒十善,做到了五戒十善,心就清淨了。太虛大師講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。」人格完成了,進一步超凡入聖,那就是水到渠成。「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現實」,沒有現在的努力、用功、檢討反省,怎麼會大徹大悟呢?要大徹大悟,還必須以人爲根本,先要老老實實做人。
禅宗祖師說:「百尺竿頭坐底人,雖然得入未爲真;百尺竿頭須進步,十方世界現全身。」打坐、做事,這念心都是在…
《道──九十五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