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門大道
(一)950402
佛門,簡單的說是佛教界的大門;進一步的說法:「佛者,覺也」,佛門就是覺悟的門。所謂「自覺、覺他、覺滿」,這是如來的境界,不但自己覺悟,希望大衆也能覺悟,而且覺悟到至善至美的境界,達到「覺滿」。如果以古人所說的「先知先覺、後知後覺、不知不覺」而言,「先知先覺」是指開悟的聖者;「後知後覺」是聽聞佛法後,知道開始修行學佛的人;「不知不覺」則是沒有因緣聽聞正法,成天吃喝玩樂、沈迷于聲色犬馬當中而醉生夢死的人。
「佛門大道」是覺悟的大道、是菩提大道。「門」是一個譬喻,一般人做事也講究「門道」,而契入佛法,就是覺悟的門道。「門」也指每一個人的六根門頭,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這是「六根門頭」,修行要在六根門頭上修,這就是佛門大道。更進一步來說,「門」是每一個人的心門,開悟了,心門就打開了,此時自然會明白裏面有無量的寶藏,所以,這扇佛門、這扇心門很值得每一個人來開啓。心門就在每個人的自心當中,迷惑時,心門就會關閉;一旦覺悟,心門自能打開。從我們的六根門頭來檢視,眼睛喜歡看五光十色,這是眼門未開;耳根喜歡聽贊歎的話,這是耳門未開;鼻根追求喜歡的味道,這是鼻根門頭沒開;舌根貪著酸甜苦辣,是舌根門頭沒有開;身根喜歡溫暖、喜歡享受,討厭炎熱、寒冷,希望穿得好、吃得好、住得好、用得好,這是身門不清淨,身門未開;意根患得患失、心猿意馬、精打細算,總是在評量他人而不懂得檢討自己,是意門未開。六根迷惑了,心門就無法打開。
相反地,諸佛菩薩是「禅悅爲食,法喜充滿」,六根不住著于外境的生滅相上。眼不攀緣五光十色,所見盡是莊嚴的道場、清淨的佛像,這是眼門清淨,眼門開了;耳根不聽聞是非,喜歡聽經聞法,這是耳門開了;鼻根喜歡親近戒香、定香,這是鼻根的門開了;舌根喜歡談佛法、宣揚善法,舌根的門就開了;身體在行、住、坐、臥當中具足四威儀,身一動就是善法,不造作惡業,身門就開了;經常檢討、反省,知過改過,使意根清淨,這是意門開了。所以,自己要打開自己的六門,因爲這「六根門」是自己以前將它封閉的,過去到現在都被塵勞所封鎖。所以解鈴還須系鈴人,現在要靠自己磨垢刮光,把這六根門淨化了,六門自然而然就開了。六根門是外面的門,外面的門打開了,心門自然就開;心門打開了、佛門打開了,道就自然現前。道不在心外,若認爲道在外面,則是心外求法,在自心之外追求而不知道回光返照自心,即爲「外道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50409
我們修行學佛、聽經聞法,要在六根門頭、在心門當中信受奉行,由心門登堂入室,必能找到一條佛門大道,佛門大道就是「正道」。受持五戒,使人格完整,這屬于「正道」;然而五戒只是做人的根本之道,屬于人道的範圍,還不是真正的大道。繼續用功,進一步修十善,十善屬于天道,一般人都喜歡生到天上,很多宗教都提到生天堂,佛教也有生天的法門,但這都不是究竟的佛門大道。雖然天上比人間快樂,但是天福享盡仍要輪回,所以生天只是一種福報,也有壽命終了的一天。
既然是修道,總要找一個究竟的道。「聲聞道」屬于究竟的道,聲聞修「四谛」──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修成了就能證得羅漢果,證得羅漢果就可以出叁界、了生死。雖然這是學佛修行所追求的一種聖道,但這還不是今天所說的「大道」。除了聲聞道,還有緣覺道,緣覺道以上還有菩薩道,菩薩道修圓滿了才能成就佛道。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所謂「叁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有的人聽到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成佛,就望洋興歎,認爲實在是佛道日遙,便失去信心。今天所講的「佛門大道」,不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這個大道就是禅宗所說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這是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的法門。現在這個時代,每件事都講求時效,例如:爲了趕時間,吃飯要迅速;無論是工業、商業,程序都要求簡化,要一貫作業、要機械化,這也是爲了求快。而佛法中的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就是一條最快的大道。
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是無上菩提、是無上道。這個道要如何契入呢?首先要徹悟,如禅宗祖師說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這個「知見」就是要契悟不生不滅、不去不來的當下這念清淨心──「離念真心」,離念就是無雜念、無妄念,又稱爲「無念」,必須要契悟這念心。因緣成熟了,很容易就能契悟這念心;因緣沒有成熟,就像在太陽當中找影子,騎牛找牛,始終沒有辦法悟道。但是,悟了以後要起修,「修」也要有功夫,要經曆一段時間,這個階段稱爲「保養聖胎」。保養成功了自然可以走在這條大道上,而且步步都是光明,好比打開心當中的寶山,可以盡情享用。
禅宗祖師說:「未開悟前,如喪考妣。」還沒有開悟前,不知道心在哪裏、佛在哪裏、道在哪裏,所以很傷心,好象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樣悲哀。但是開悟以後,找到這條菩提大道,又「如喪考妣」,爲什麼找到路、開悟了,還是如喪考妣呢?因爲雖知道一切都是現成,可是自己的這念心當中卻有很多雜念、妄念、昏沈。舉例而言,一般人在上班的時候,由于忙于工作,所以不會感覺有妄想、無聊,也不會打瞌睡;但等到打坐時,妄想、昏沈、無聊、無記這些毛病又全都出現了。因爲覺得要達到清淨心實在太困難,想除去妄想實在太困難,所以又「如喪考妣」。
一般人結束了一天工作,下班以後做什麼呢?如果是修行學佛的人,知道看經、打坐,知道持咒、做早晚課誦。但是,沒有發道心、沒有修行學佛的人,下班後心裏總是無所依靠:打開冰箱看看有什麼好吃的東西,發現冰箱裏還是那幾樣東西,沒有興趣;看看報紙、雜志,新聞都差不多,沒有什麼刺激的,還是覺得很無聊……打電話給朋友,聽到有牌局,趕緊開車去參加,剛一離開家不遠就出了車禍。爲什麼這時想去開車、想去打牌?因爲心始終在攀緣,心靜不下來,外面的境界就容易與自己過去生的業障相應。佛經講:「假使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;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過去自己曾經傷害別人的性命,也許是無心之過,也許是有心之過,這一生遇到前世的冤家,業障就相應了。
自己所造的業,如果沒有能力化解,如前世傷害某人的種子存在八識田中,一旦與對方相遇就會受報。什麼是「因緣會遇」?舉例而言,假使彼此都在美國,不但在美國而且都在舊金山,這就是因緣會遇;如果一方在紐約,另一方在大陸、臺灣,彼此不相遇就不會受報。因爲念頭就像是一個頻道,頻道強就能很快感應到,假使雙方都來到舊金山,冤家路窄、狹路相逢,又正好都開車來到同一條路上,經過的時候,彼此八識田中的種子互相産生感應,結果車子就撞上了,這就是冤家路窄,業果相遇。相反地,下班回到家,正好在家休息、靜坐,沈澱自己的念頭;最後達到無念、一念不生的境界,即使外面有業緣經過,自己的電波也不會與他人的頻道相感應。所以,一念不生,業障消除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叁)950416
我們從前面所說的角度來了解佛法,修行就會很認真,因爲修行是自己的事,藉由打坐而達到無念的境界,這就是一條大道。有念是衆生,無念就是佛,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有念念成邪,無念念即正;有無俱不計,長禦白牛車。」雖知道要達到無念,但如果又執著「無」,「無」則又變成「有」,這就是心有執著,有我執、法執。例如我們今天在講堂裏聽經聞法,電燈一開就充滿光明,電燈一關就是黑暗;如果執著這個地方是光明的,那就錯了,因爲電燈關掉後這個地方是黑暗的,要將電燈打開才會有光明,認爲講堂是黑暗或是光明,這些都是執著。有執著,就不易與道相應,所以修行的過程就是要破我執、破法執。
「無上大道」是要達到無念的境界,但如果不清楚什麼是無念,就很難真正達到無念的境界。一般人剛打坐時,常有的毛病是妄想、昏沈、無聊、無記,懂得用功的人,知道要對治這些毛病。如果還沒有真正的大徹大悟,反倒認爲昏沈來了睡一睡無所謂;甚至坐到睡著了還會作夢,自己迷迷糊糊,以爲剛才可能是入定了,不知道自己是在昏沈當中。悟道的人知道這念心不能打妄想,不能昏沈、無聊、無記,因爲這些毛病現前,心門就關閉了。
人有很多的「我執」,大家都習慣講「我」,「我」在修行,「我」在聽經聞法,「我」在做事,哪一個是「我」?「我」的四肢五官、「我」的身體、「我」的心,如果認爲身體是「我」,把假的當成真的,就把真的迷失了。假設身體是「我」,讀小學的時候是個小學生,認爲這就是「我」;小學畢了業,小學時的身形改變了,成了中學時候的身形,這與小學時候不同,那中學的身體是「我」嗎?到了高中的階段,這時的身體是「我」嗎?接著,讀大學、碩士、博士,哪一個身形才是自己呢?一般人總是執著自己的形貌,執著這個假合之身爲自己。又比如說,取得學位之後,「我」找到工作了,「我」又成爲經理、董事長、教授、校長……這也是「我」;回到家,與太太…
《佛門大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