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門大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相處,「我」就變成先生,面對孩子時,「我」就變成爸爸。一個人有這麼多的「我」,哪一個「我」才是真正的「我」?大家選擇看看,都不是的。最後,年紀大了,認爲自己七老八十了,又把這個老的形體當做「我」,這都是因爲沒有明白自己的這念心,執著身體、形貌,執著一個「假我」,迷失了真我。所謂「人老心不老」,只要明白這個道理,雖然相貌會變老,這念心始終是年輕的。

  

  在佛陀時代,有一位名叫波斯匿的國王,波斯匿王是佛陀的弟子,由于長期生活在王宮中,環境優渥,以致體型肥胖。有一天,波斯匿王請問釋迦牟尼佛:「世尊,我已經胖得連拜佛都拜不下去了,請世尊慈悲,告訴我減肥的方法。」這時,佛陀對波斯匿王說了四句話:「人當自系念,每食知節量;是則諸受薄,安消而保壽。」「人當自系念」,時時刻刻要管得住自己的這念心,這念心要專注,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要把心系念在佛號、誦經上,系念在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、念天」。做事情,心就在工作上,人在哪裏,心就在哪裏,這都是系念。「系」就是專注,專注也是止觀,懂得系念,心慢慢就能安定下來。飲食時,心就在飲食上,要能適量。其實減肥很簡單,不外乎少吃,不要吃油膩的食物,吃東西要知道節製,飲食只吃八分飽,不能吃得太撐,這是「每食知節量」。「是則諸受薄」,「諸受」就是感受酸甜苦辣種種味道,「薄」是減少,意思是說不要貪著酸甜苦辣這些味道,減少貪吃的念頭,這樣自然而然就能減肥,而且能使身體健康又長壽。這四句話就是減肥的最好方法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50423

  

  

  

  波斯匿王經常隨佛聽經聞法,有一次聽到釋迦牟尼佛說:「世間除了生滅法,還有一個不生不滅法。」于是,波斯匿王請問釋迦牟尼佛:「世尊,生滅法我們都知道,但是不生不滅法是什麼意思?我始終聽不懂。」希望大衆也能從這個公案中,找到一條佛門大道。首先,要知道世間上的所有一切,都屬于生滅。佛法所說的「生滅」,分爲大期生滅、短期生滅、四相生滅、剎那生滅。

  

  第一、大期生滅:宇宙萬象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整個世界的外在環境都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宇宙當中有無量的世界,一般人只知道太陽系、銀河系是一個世界,其實宇宙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太陽系、無量無邊的銀河系。整個宇宙世界,經常都在生滅變異當中,有的世界呈現成長的狀態,有的則在毀壞的階段,這都是無常、生滅,屬于「大期生滅」。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一樣會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地球將來也會毀壞。什麼時候壞呢?要等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第一千尊佛出現以後,而現在是第四尊佛出世,還不是世界末日的時候,所以我們正好把握因緣用功修行。

  

  第二、短期生滅:短期生滅是人在地球上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現象。地球上的人誰沒有生、老、病、死?從母親肚子裏生出來,這是「生」;有生就一定有死,想要「長生不老」,是不可能的事。即使是生到天上,天人也是有生、有滅,只是壽命長短不同而已。唯有契悟到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才真正可以不死。地球上的任何生物,無論是海裏的、空中的,都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除此之外,人爲的戰爭、殺生等災難,都會使生物死亡。從這裏去觀察,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在成、住、壞、空與生、老、病、死當中不斷地循環。所以,世界是動態的,並非只是一般人所知道的靜止狀態,事實上,世間萬事萬物都在剎那不停的循環,這屬于短期生滅。

  

  第叁、四相生滅:四相是指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」。如人的起心動念中就有四相生滅,以喝茶來講,口渴了想喝茶,這是想喝茶的念頭生起,屬于「生相」。決定要喝茶,拿起杯子將茶水送到口裏,這是第二個念頭「住相」,這時第一個「生相」的念頭已經滅掉了。接著開始喝茶,喝第一口覺得很可口、很清涼,感覺很舒適,再喝第二口、第叁口,口已經不渴了,這時感覺不如喝第一口這麼好;再喝,漸漸覺得茶水沒有味道,念頭不斷地改變,這是念頭的「異相」,異就是變異、變化。不想喝茶了,放下杯子,喝茶的念頭滅掉了,這是「滅相」。從不同的事情來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起心動念,都有生相、住相、異相、滅相,這是「四相生滅」。

  

  第四、剎那生滅:我們的念頭時時刻刻都在生滅、生滅、生滅……佛經裏記載,從早到晚,人的念頭有八億四千萬個生滅。一般人于白天時,心念在生滅自己都不知道,所以更難覺察晚上睡覺時這念心也還在生滅當中。

  

  波斯匿王問:「世尊,我已經知道生滅法了,但是您講到我們心當中還有一個不生不滅法,哪個是不生不滅?」佛問波斯匿王:「大王,你今年幾歲?」「我今年六十二歲。」佛問:「大王,你最初在幾歲時見過恒河呢?」波斯匿王回憶一會兒,說:「大概在叁歲的時候。」佛又說:「你從叁歲時的童顔,到現在六十二歲的白發蒼蒼,相貌是完全不同,叁歲到現在,身體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這就是『生滅法』。然而,你叁歲時看恒河的這念心和六十二歲看恒河的這念心,能見的這念心是一個還是兩個?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當然是一個。」不可能過去有一個能看、能知的心,現在還有另一個能看、能知的心;如果過去和現在不是同一個心,那麼現在的心怎能記得過去的事呢?所以能看的這念心,有著不生不滅與永恒不變的性質,這才是真實的自己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50430

  

  

  

  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,從小到大,能見的這念心是一個還是兩個?以我們對于食物的味覺來說,叁歲的孩子知道鹽是鹹的、糖是甜的,現在活到這個年紀,也知道鹽是鹹的、糖是甜的,叁歲時的這個「知」和現在這個「知」,是一個還是兩個?我們從小到大,小學是一個生滅,中學是一個生滅,乃至高中、大學、博士、結婚、生子的過程,都是一個生滅接著一個生滅,屬于生滅法。爲什麼是生滅呢?譬如「爸爸」這個名稱,因爲有孩子才有「爸爸」的名相;如果沒有孩子,爸爸這個名相就無法成立。又如董事長這個名稱,有公司的存在才有董事長;假使公司解散了,董事長的名稱也就用不上了,這都屬于生滅法。整個世間都不斷地在生滅變異,是因緣會聚、緣起性空,我們要將這個道理想透。

  

  每個人都有不生不滅的覺性,正如同波斯匿王過去見到恒河的這念心,和六十二歲的這念心沒有差別。從這個地方去用功,一定能契悟自己本具不生不滅的「覺性」;契悟了這念覺性,才真正是契悟了無上大道、佛門大道。契悟了,這念心就能蓋天蓋地,當這個世界毀壞的時候,不生不滅的這念心仍然存在。因爲時間、空間都是虛妄之相,不管時間、空間怎麼轉變,只有不生不滅的這念心能涵蓋十方叁世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,十方的空間也都在這念心當中。如來成佛就是證到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所以如來對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任何事情都很清楚;現在科學、醫學都很發達,但是如果論及「知」,和如來相比起來,實在還差很遠。

  

  一般人能夠清楚知道過去的事情嗎?今生的幾十年當中,有時候自己的事都弄不清楚,甚至于兩叁天前的事還迷迷糊糊,更遑論是過去世的事。因爲一般人的心念就像一潭充滿雜質的渾水,而悟到這念心的人,就好比覺察到這些現象,知道要把渾水沈澱一番,並且去除裏面的雜質,所以悟了以後還有很多事要去努力。禅宗祖師爲什麼在開悟以後仍是「如喪考妣」?因爲發現心當中有很多的習氣、妄念,所以要藉由漸修的過程來磨煉自己。《楞嚴經》雲: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頓悟了自己這念心,和十方如來的這念心沒有兩樣,所謂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成了佛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而凡夫雖然還沒有成佛,但是這念心也不會減少一絲一毫。

  

  佛性人人本具,明白這個道理,就了解人活在世界上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,生命並非只有這一段,生命是無窮盡的,我們有無窮盡的希望。如果不了解佛法,就只看到這一生,計較這一生中的貧賤、富貴。貧窮的人對于富貴人家非常羨慕,覺得自己貧苦、卑微;然而富貴人家也有煩惱的時候。通常人是日食叁餐,再怎麼吃也是有限,就算住在高樓大廈裏面,所睡也不過是一張床,錢財太多了,反而又生出種種患得患失的想法:「這麼多的錢要怎麼用才能保值?現在綁票、勒索這麼猖獗,怎麼辦呢?死了以後,這麼龐大的財産交給誰呢?或是捐給國家、捐給慈善機關?以後會不會有問題……」這麼一想,晚上就失眠了,即使是睡在高樓華廈的豪華臥床上,也是睡不著。財富雖然多,不快樂又有什麼用?有些人幹脆吃喝玩樂、花天酒地,盡量地享受物質生活,這麼一來卻又造作惡業了。

  

  有些沒錢的人羨慕豪貴生活,也想得到富貴人家的享受,但是認爲要賺這麼多錢不容易,最快的方式就是偷、搶,于是綁票、勒索、販毒,做出種種觸犯法律的事情,最後锒铛入獄,更是痛苦!這就是沒有找到人生的道路,沒有找到不生不滅的佛門大道。如果找到了這條人生大道,有錢人的人生就會更光明,因爲知道如何善用錢財來救人濟世;沒有錢的人知道種善因、得善果,人生就會有好的轉變,一切命運都操之在己,只要肯努力就有希望。

  

  所以,佛法能帶給大衆希…

《佛門大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生命中之新生命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