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门大道

  佛门大道 

  

  

  (一)950402

  

  

  佛门,简单的说是佛教界的大门;进一步的说法:「佛者,觉也」,佛门就是觉悟的门。所谓「自觉、觉他、觉满」,这是如来的境界,不但自己觉悟,希望大众也能觉悟,而且觉悟到至善至美的境界,达到「觉满」。如果以古人所说的「先知先觉、后知后觉、不知不觉」而言,「先知先觉」是指开悟的圣者;「后知后觉」是听闻佛法后,知道开始修行学佛的人;「不知不觉」则是没有因缘听闻正法,成天吃喝玩乐、沉迷于声色犬马当中而醉生梦死的人。

  

  「佛门大道」是觉悟的大道、是菩提大道。「门」是一个譬喻,一般人做事也讲究「门道」,而契入佛法,就是觉悟的门道。「门」也指每一个人的六根门头,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这是「六根门头」,修行要在六根门头上修,这就是佛门大道。更进一步来说,「门」是每一个人的心门,开悟了,心门就打开了,此时自然会明白里面有无量的宝藏,所以,这扇佛门、这扇心门很值得每一个人来开启。心门就在每个人的自心当中,迷惑时,心门就会关闭;一旦觉悟,心门自能打开。从我们的六根门头来检视,眼睛喜欢看五光十色,这是眼门未开;耳根喜欢听赞叹的话,这是耳门未开;鼻根追求喜欢的味道,这是鼻根门头没开;舌根贪着酸甜苦辣,是舌根门头没有开;身根喜欢温暖、喜欢享受,讨厌炎热、寒冷,希望穿得好、吃得好、住得好、用得好,这是身门不清净,身门未开;意根患得患失、心猿意马、精打细算,总是在评量他人而不懂得检讨自己,是意门未开。六根迷惑了,心门就无法打开。

  

  相反地,诸佛菩萨是「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」,六根不住着于外境的生灭相上。眼不攀缘五光十色,所见尽是庄严的道场、清净的佛像,这是眼门清净,眼门开了;耳根不听闻是非,喜欢听经闻法,这是耳门开了;鼻根喜欢亲近戒香、定香,这是鼻根的门开了;舌根喜欢谈佛法、宣扬善法,舌根的门就开了;身体在行、住、坐、卧当中具足四威仪,身一动就是善法,不造作恶业,身门就开了;经常检讨、反省,知过改过,使意根清净,这是意门开了。所以,自己要打开自己的六门,因为这「六根门」是自己以前将它封闭的,过去到现在都被尘劳所封锁。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,现在要靠自己磨垢刮光,把这六根门净化了,六门自然而然就开了。六根门是外面的门,外面的门打开了,心门自然就开;心门打开了、佛门打开了,道就自然现前。道不在心外,若认为道在外面,则是心外求法,在自心之外追求而不知道回光返照自心,即为「外道」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50409

  

  

  

  我们修行学佛、听经闻法,要在六根门头、在心门当中信受奉行,由心门登堂入室,必能找到一条佛门大道,佛门大道就是「正道」。受持五戒,使人格完整,这属于「正道」;然而五戒只是做人的根本之道,属于人道的范围,还不是真正的大道。继续用功,进一步修十善,十善属于天道,一般人都喜欢生到天上,很多宗教都提到生天堂,佛教也有生天的法门,但这都不是究竟的佛门大道。虽然天上比人间快乐,但是天福享尽仍要轮回,所以生天只是一种福报,也有寿命终了的一天。

  

  既然是修道,总要找一个究竟的道。「声闻道」属于究竟的道,声闻修「四谛」──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修成了就能证得罗汉果,证得罗汉果就可以出三界、了生死。虽然这是学佛修行所追求的一种圣道,但这还不是今天所说的「大道」。除了声闻道,还有缘觉道,缘觉道以上还有菩萨道,菩萨道修圆满了才能成就佛道。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所谓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有的人听到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,就望洋兴叹,认为实在是佛道日遥,便失去信心。今天所讲的「佛门大道」,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这个大道就是禅宗所说的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;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这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的法门。现在这个时代,每件事都讲求时效,例如:为了赶时间,吃饭要迅速;无论是工业、商业,程序都要求简化,要一贯作业、要机械化,这也是为了求快。而佛法中的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就是一条最快的大道。

  

  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;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是无上菩提、是无上道。这个道要如何契入呢?首先要彻悟,如禅宗祖师说:「只贵汝知见,不贵汝行履。」这个「知见」就是要契悟不生不灭、不去不来的当下这念清净心──「离念真心」,离念就是无杂念、无妄念,又称为「无念」,必须要契悟这念心。因缘成熟了,很容易就能契悟这念心;因缘没有成熟,就像在太阳当中找影子,骑牛找牛,始终没有办法悟道。但是,悟了以后要起修,「修」也要有功夫,要经历一段时间,这个阶段称为「保养圣胎」。保养成功了自然可以走在这条大道上,而且步步都是光明,好比打开心当中的宝山,可以尽情享用。

  

  禅宗祖师说:「未开悟前,如丧考妣。」还没有开悟前,不知道心在哪里、佛在哪里、道在哪里,所以很伤心,好象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悲哀。但是开悟以后,找到这条菩提大道,又「如丧考妣」,为什么找到路、开悟了,还是如丧考妣呢?因为虽知道一切都是现成,可是自己的这念心当中却有很多杂念、妄念、昏沉。举例而言,一般人在上班的时候,由于忙于工作,所以不会感觉有妄想、无聊,也不会打瞌睡;但等到打坐时,妄想、昏沉、无聊、无记这些毛病又全都出现了。因为觉得要达到清净心实在太困难,想除去妄想实在太困难,所以又「如丧考妣」。

  

  一般人结束了一天工作,下班以后做什么呢?如果是修行学佛的人,知道看经、打坐,知道持咒、做早晚课诵。但是,没有发道心、没有修行学佛的人,下班后心里总是无所依靠: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东西,发现冰箱里还是那几样东西,没有兴趣;看看报纸、杂志,新闻都差不多,没有什么刺激的,还是觉得很无聊……打电话给朋友,听到有牌局,赶紧开车去参加,刚一离开家不远就出了车祸。为什么这时想去开车、想去打牌?因为心始终在攀缘,心静不下来,外面的境界就容易与自己过去生的业障相应。佛经讲:「假使经百劫,所作业不亡;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过去自己曾经伤害别人的性命,也许是无心之过,也许是有心之过,这一生遇到前世的冤家,业障就相应了。

  

  自己所造的业,如果没有能力化解,如前世伤害某人的种子存在八识田中,一旦与对方相遇就会受报。什么是「因缘会遇」?举例而言,假使彼此都在美国,不但在美国而且都在旧金山,这就是因缘会遇;如果一方在纽约,另一方在大陆、台湾,彼此不相遇就不会受报。因为念头就像是一个频道,频道强就能很快感应到,假使双方都来到旧金山,冤家路窄、狭路相逢,又正好都开车来到同一条路上,经过的时候,彼此八识田中的种子互相产生感应,结果车子就撞上了,这就是冤家路窄,业果相遇。相反地,下班回到家,正好在家休息、静坐,沉淀自己的念头;最后达到无念、一念不生的境界,即使外面有业缘经过,自己的电波也不会与他人的频道相感应。所以,一念不生,业障消除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三)950416

  

  

  

  我们从前面所说的角度来了解佛法,修行就会很认真,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,藉由打坐而达到无念的境界,这就是一条大道。有念是众生,无念就是佛,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有念念成邪,无念念即正;有无俱不计,长御白牛车。」虽知道要达到无念,但如果又执着「无」,「无」则又变成「有」,这就是心有执着,有我执、法执。例如我们今天在讲堂里听经闻法,电灯一开就充满光明,电灯一关就是黑暗;如果执着这个地方是光明的,那就错了,因为电灯关掉后这个地方是黑暗的,要将电灯打开才会有光明,认为讲堂是黑暗或是光明,这些都是执着。有执着,就不易与道相应,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要破我执、破法执。

  

  「无上大道」是要达到无念的境界,但如果不清楚什么是无念,就很难真正达到无念的境界。一般人刚打坐时,常有的毛病是妄想、昏沉、无聊、无记,懂得用功的人,知道要对治这些毛病。如果还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,反倒认为昏沉来了睡一睡无所谓;甚至坐到睡着了还会作梦,自己迷迷糊糊,以为刚才可能是入定了,不知道自己是在昏沉当中。悟道的人知道这念心不能打妄想,不能昏沉、无聊、无记,因为这些毛病现前,心门就关闭了。

  

  人有很多的「我执」,大家都习惯讲「我」,「我」在修行,「我」在听经闻法,「我」在做事,哪一个是「我」?「我」的四肢五官、「我」的身体、「我」的心,如果认为身体是「我」,把假的当成真的,就把真的迷失了。假设身体是「我」,读小学的时候是个小学生,认为这就是「我」;小学毕了业,小学时的身形改变了,成了中学时候的身形,这与小学时候不同,那中学的身体是「我」吗?到了高中的阶段,这时的身体是「我」吗?接着,读大学、硕士、博士,哪一个身形才是自己呢?一般人总是执着自己的形貌,执着这个假合之身为自己。又比如说,取得学位之后,「我」找到工作了,「我」又成为经理、董事长、教授、校长……这也是「我」;回到家,与太太…

《佛门大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生命中之新生命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