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六年新春團拜導師開示
(一)960513
新年新春萬事新 日新又新在明心
直下承當照古月 朝朝暮暮在逢春
今天是民國九十六年大年初一新春團拜,新的一年,我們要有一個新的開始、新的希望、新的功德。所謂「新」,不離舊;有舊才有新,有過去才有現在,有現在才有未來。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佛法不離世間法,逢年過節都是佛法。佛法是以出世間的精神來成就世間上的菩薩萬行,行而無行,最後銷歸自性,就是「朝朝暮暮在逢春」。
明白了自性,活在自性當中,念念都是春天,時時都是春天。如果沒有認識自己當下這念心,就有春夏秋冬,這念心就成了生滅心;認識這念心,無論春夏秋冬,都是在春天,這念心就不生不滅了。所以我們藉世間法來成就出世間的一切資糧,廣集福慧。
元旦新春是一個好的開始,有好的因才有好的果;有好的開始,才有好的成就。佛經雲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,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一切都不離開因緣果報。慶祝新春,舉行團拜就是一個新的開始,這就是因。「一年之計在于春」,春暖花開,春光明媚,一切都是光明的,一切都是祥和、溫暖的,春天是一個好的開始。好的開始,要有好的規範、好的行爲。
所謂「一日之計在于晨」,我們每天要早起,保持身體健康,心靈平靜。「一生之計在于勤」,這一生要精進用功。儒家講「勤能補拙」,佛法六波羅蜜也有「精進度」,無論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如果只是等待、因循、苟且,終究不會有成就。所以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,無論是道業、福報、禅定、智慧,都要靠現在熏修、磨煉才能成就。一切都離不開因果,種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不了解這個道理,終日無所事事,渾沌度過一生;明白了,人生就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,知道生命非常寶貴。
古人說:「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。」光陰就是時間,修行要把握時間,時間過去了,就成爲過去的痕迹,沒辦法追回。所以要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人命在呼吸間,沒有福德、智慧、禅定,隨無常流轉,一剎那生命就過去了,最後歸于塵土。既知人的生命脆弱,就要把握時間用功修行,廣集福慧資糧,如儒家所說「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」叁不朽。佛法講福慧雙修,福慧圓滿,「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;度一切衆生,無一衆生不度」,這就是修福報。在精舍、道場當中,修任何善法都是福報。人若沒有福德,做任何事情都無法順利成就;有了福德,再加上努力,無論事業、學業、道業都容易成就,左右逢源,水到渠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60520
爲了要增長福報,努力自我提升,所以新春開始就要除舊布新。除夕的意義是除舊,如清理垃圾一樣,掃除我們心中的塵垢,把過去不好的行爲、習氣、思想,乃至一切過失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、人我是非……全部除得幹幹淨淨。大年初一是布新,要有新的希望,六根清淨就是新,清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就是布新。
從新春元旦開始,要立志除去惡習,對得起自己,對得起常住,對得起叁寶,對得起護法,如此過新春,就很有意義。中臺禅寺從籌建到落成,至今已過了十四個年頭,這是由于大衆的發心、努力,從過去到現在一步一腳印,除舊布新而成就,並非偶然。大衆共同建設的道場,不僅僅是成就宗教的功德,更是整個世界人類的精神資源。
一個人在世間除了物質生活,還有精神生活。古今中外,世間人所追求的物質生活不外乎富貴、功名、財色、利祿。有了物質生活,如果沒有倫理、道德,沒有人格,就與畜生無異。孟子言:「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。」我們的這一念心有智慧、慈悲、倫理、道德,這是人與畜生最大的不同。所謂倫理,有家庭倫理、社會倫理、學校倫理、政治倫理、宗教倫理……這是第二階段。第叁階段,人除了物質文明以外,還要有精神文明。從古到今,世人在物質的享用與生産上不斷地進步,現在雖然是最文明的時代,但是如果心中充滿煩惱,再好的物質也如同垃圾一般無用;不但無用,還可能衍生煩惱,甚至引發犯罪。現代人的精神生活不外乎唱歌、跳舞、飲酒作樂、遊山玩水……這些都屬于世間上的娛樂活動。如果只知追求物質,拚命享受,忽略了倫理的重要,就無法提升精神生活。進一步,還要增益功德法財,如儒家所說的立德、立功、立言;如佛法所說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成就菩薩的廣大願行,修福修慧。而最高的層次,是心靈世界,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。心靈是什麼?就是道。覺悟了這念心就是道,沒有覺悟這念心,始終是離道十萬八千裏。
從佛法的角度而言,最重要的、最高的層次是心靈世界,心靈的淨化、提升,了悟覺性、菩提心。佛經雲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。」菩提心在哪裏?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要念念分明,處處作主,修一切善法,不執著一切善法,最後將所有善法銷歸自性,開顯本具的智慧。
人人都有佛性,「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」,修行要耐得住寂寞,心要靜下來、定下來,要知道檢討反省,有了過失要知道慚愧、忏悔、改過。改過,就是要保持我們靈明不昧的這念覺性。覺性就是佛,覺性就是道,覺性就是出世、就是解脫。所以《六祖壇經》講:「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。」什麼是出世間?不需另外去找,只要看看自己有沒有正見,有沒有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。什麼是淨土?心淨就是淨土,心若不淨,就算十方諸佛用神通送我們到淨土,也承受不了這份福報。心清淨了,所作的夢都是好夢,夢境都是光明的;心不清淨,心有煩惱,夢中就會充滿恐怖的境界。所以,一切諸法不離自性,「淨土就在淨心中,不得向外別尋覓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叁)960527
佛法的道理很多,佛陀對于弟子是應機施教,視對方的根機,以適當的方法來對治其心中的煩惱和無明。佛經就如同各級學校的教科書,爲不同程度的學生而設有幼稚園、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,乃至研究所、博士班等內容。舉「天」和「地」的解釋爲例,對小學生解釋天和地,不能講得太深,只要簡單地告訴他,「天」就是天空的天,「地」就是土地,可以耕田、種菜,他就明白了。如果是對中學生講,就可以再引申解釋,除了講天空,說明天文的道理,讓他們知道太陽系、銀河系、無量無邊的星球,還可以說明什麼是先天、後天,這又更上一層樓了。「地」也有更深一層的道理,地有出生義、含藏義、負載義、不動義。地含藏許多寶藏,金礦、銀礦、石油、鑽石都含藏其中;地上負載著城市、樓宇、橋梁、車馬,而且不動不搖。我們贊歎地,地不會高興,我們罵穢語、吐口水,它也不煩惱,就算是菩薩來了、佛來了,大地它也不迎接,小偷來了,它也不排斥。
對根機更好的人,除了「事」上的解說,還要講「理」。事和理不能偏廢,要事理不二、事理圓融。對修行人而言,不能只講天空、天文這些道理,如果他對于生天有興趣,就告訴他什麼是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講解修四禅八定的方法;如果想了解最究竟的大道,再進一步解釋性天、理天、第一義天的含義,使其明白本心本性。
一般人常講「天地良心」,儒家也講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」,佛法所說的「性天」是人人本具的自性。每個人都有覺性、本性,每個人的心就是一個「天」,「率性」就是返照自心。《大學》裏講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明明德,是指明白自心當中的性天。佛法裏說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。」就是指我們的這一念心,所以「天」就是第一義天,是我們本具的覺性,這一層天也是淨土。怎麼到這層天呢?要修一切善法,檢討反省,轉化自己,以禅定來沈澱自己、淨化自己,把心中的煩惱化掉,心淨佛土淨,就是這麼簡單。
什麼是「地」?我們的心地有八識種子,過去所有一切善善惡惡都在八識田中,而且含藏無量的智慧、功德。心生萬法,十法界不離開這念心,天堂、地獄、人間、淨土都在我們這一念心當中。十法界圖當中就是一個「心」字。以受持五戒來講,五戒是以人爲根本,受五戒是由我們的這念心來成就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把五戒做到了自然有無量的福報。這當中依個人持守的程度,分爲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上品當中又分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如果將五戒守好,人格完整,就會感得生而爲人的果報,達到了上上品,就是生天的果報。人道當中苦樂參半,人生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愛別離苦……八苦交煎;如果想生到欲界天享樂,必須修十善;想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要修四禅八定。但是生到了天上,天福享盡又會墮落下來,因此,還要更進一步修四谛,成就聲聞果位;修十二因緣,成就緣覺果位;修六波羅蜜,修菩薩行,發願成就佛果。
修六波羅蜜仍不離開這念心,是自己成就自己!修六波羅蜜成就佛道,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看似太困難、太長遠了;若要迅速成就,就看自己能不能直下承當──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一切都在我們這念心,離開這念心,修道不能成就,做任…
《九十六年新春團拜導師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