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六年新春团拜导师开示
(一)960513
新年新春万事新 日新又新在明心
直下承当照古月 朝朝暮暮在逢春
今天是民国九十六年大年初一新春团拜,新的一年,我们要有一个新的开始、新的希望、新的功德。所谓「新」,不离旧;有旧才有新,有过去才有现在,有现在才有未来。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佛法不离世间法,逢年过节都是佛法。佛法是以出世间的精神来成就世间上的菩萨万行,行而无行,最后销归自性,就是「朝朝暮暮在逢春」。
明白了自性,活在自性当中,念念都是春天,时时都是春天。如果没有认识自己当下这念心,就有春夏秋冬,这念心就成了生灭心;认识这念心,无论春夏秋冬,都是在春天,这念心就不生不灭了。所以我们藉世间法来成就出世间的一切资粮,广集福慧。
元旦新春是一个好的开始,有好的因才有好的果;有好的开始,才有好的成就。佛经云:「有此则有彼,无此则无彼,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。」一切都不离开因缘果报。庆祝新春,举行团拜就是一个新的开始,这就是因。「一年之计在于春」,春暖花开,春光明媚,一切都是光明的,一切都是祥和、温暖的,春天是一个好的开始。好的开始,要有好的规范、好的行为。
所谓「一日之计在于晨」,我们每天要早起,保持身体健康,心灵平静。「一生之计在于勤」,这一生要精进用功。儒家讲「勤能补拙」,佛法六波罗蜜也有「精进度」,无论世间法、出世间法,如果只是等待、因循、苟且,终究不会有成就。所以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」,无论是道业、福报、禅定、智慧,都要靠现在熏修、磨炼才能成就。一切都离不开因果,种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不了解这个道理,终日无所事事,浑沌度过一生;明白了,人生就很有意义、很有价值,知道生命非常宝贵。
古人说:「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。」光阴就是时间,修行要把握时间,时间过去了,就成为过去的痕迹,没办法追回。所以要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人命在呼吸间,没有福德、智慧、禅定,随无常流转,一剎那生命就过去了,最后归于尘土。既知人的生命脆弱,就要把握时间用功修行,广集福慧资粮,如儒家所说「立德、立言、立功」三不朽。佛法讲福慧双修,福慧圆满,「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;断一切恶,无恶不断;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不度」,这就是修福报。在精舍、道场当中,修任何善法都是福报。人若没有福德,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顺利成就;有了福德,再加上努力,无论事业、学业、道业都容易成就,左右逢源,水到渠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60520
为了要增长福报,努力自我提升,所以新春开始就要除旧布新。除夕的意义是除旧,如清理垃圾一样,扫除我们心中的尘垢,把过去不好的行为、习气、思想,乃至一切过失,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、人我是非……全部除得干干净净。大年初一是布新,要有新的希望,六根清净就是新,清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就是布新。
从新春元旦开始,要立志除去恶习,对得起自己,对得起常住,对得起三宝,对得起护法,如此过新春,就很有意义。中台禅寺从筹建到落成,至今已过了十四个年头,这是由于大众的发心、努力,从过去到现在一步一脚印,除旧布新而成就,并非偶然。大众共同建设的道场,不仅仅是成就宗教的功德,更是整个世界人类的精神资源。
一个人在世间除了物质生活,还有精神生活。古今中外,世间人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不外乎富贵、功名、财色、利禄。有了物质生活,如果没有伦理、道德,没有人格,就与畜生无异。孟子言:「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。」我们的这一念心有智慧、慈悲、伦理、道德,这是人与畜生最大的不同。所谓伦理,有家庭伦理、社会伦理、学校伦理、政治伦理、宗教伦理……这是第二阶段。第三阶段,人除了物质文明以外,还要有精神文明。从古到今,世人在物质的享用与生产上不断地进步,现在虽然是最文明的时代,但是如果心中充满烦恼,再好的物质也如同垃圾一般无用;不但无用,还可能衍生烦恼,甚至引发犯罪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不外乎唱歌、跳舞、饮酒作乐、游山玩水……这些都属于世间上的娱乐活动。如果只知追求物质,拚命享受,忽略了伦理的重要,就无法提升精神生活。进一步,还要增益功德法财,如儒家所说的立德、立功、立言;如佛法所说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成就菩萨的广大愿行,修福修慧。而最高的层次,是心灵世界,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。心灵是什么?就是道。觉悟了这念心就是道,没有觉悟这念心,始终是离道十万八千里。
从佛法的角度而言,最重要的、最高的层次是心灵世界,心灵的净化、提升,了悟觉性、菩提心。佛经云: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。」菩提心在哪里?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要念念分明,处处作主,修一切善法,不执着一切善法,最后将所有善法销归自性,开显本具的智慧。
人人都有佛性,「菩提觉法乐,涅槃寂静乐」,修行要耐得住寂寞,心要静下来、定下来,要知道检讨反省,有了过失要知道惭愧、忏悔、改过。改过,就是要保持我们灵明不昧的这念觉性。觉性就是佛,觉性就是道,觉性就是出世、就是解脱。所以《六祖坛经》讲:「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」什么是出世间?不需另外去找,只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正见,有没有坚住正念、随顺觉性。什么是净土?心净就是净土,心若不净,就算十方诸佛用神通送我们到净土,也承受不了这份福报。心清净了,所作的梦都是好梦,梦境都是光明的;心不清净,心有烦恼,梦中就会充满恐怖的境界。所以,一切诸法不离自性,「净土就在净心中,不得向外别寻觅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三)960527
佛法的道理很多,佛陀对于弟子是应机施教,视对方的根机,以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其心中的烦恼和无明。佛经就如同各级学校的教科书,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设有幼稚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乃至研究所、博士班等内容。举「天」和「地」的解释为例,对小学生解释天和地,不能讲得太深,只要简单地告诉他,「天」就是天空的天,「地」就是土地,可以耕田、种菜,他就明白了。如果是对中学生讲,就可以再引申解释,除了讲天空,说明天文的道理,让他们知道太阳系、银河系、无量无边的星球,还可以说明什么是先天、后天,这又更上一层楼了。「地」也有更深一层的道理,地有出生义、含藏义、负载义、不动义。地含藏许多宝藏,金矿、银矿、石油、钻石都含藏其中;地上负载着城市、楼宇、桥梁、车马,而且不动不摇。我们赞叹地,地不会高兴,我们骂秽语、吐口水,它也不烦恼,就算是菩萨来了、佛来了,大地它也不迎接,小偷来了,它也不排斥。
对根机更好的人,除了「事」上的解说,还要讲「理」。事和理不能偏废,要事理不二、事理圆融。对修行人而言,不能只讲天空、天文这些道理,如果他对于生天有兴趣,就告诉他什么是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讲解修四禅八定的方法;如果想了解最究竟的大道,再进一步解释性天、理天、第一义天的含义,使其明白本心本性。
一般人常讲「天地良心」,儒家也讲「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」,佛法所说的「性天」是人人本具的自性。每个人都有觉性、本性,每个人的心就是一个「天」,「率性」就是返照自心。《大学》里讲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明明德,是指明白自心当中的性天。佛法里说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。」就是指我们的这一念心,所以「天」就是第一义天,是我们本具的觉性,这一层天也是净土。怎么到这层天呢?要修一切善法,检讨反省,转化自己,以禅定来沉淀自己、净化自己,把心中的烦恼化掉,心净佛土净,就是这么简单。
什么是「地」?我们的心地有八识种子,过去所有一切善善恶恶都在八识田中,而且含藏无量的智慧、功德。心生万法,十法界不离开这念心,天堂、地狱、人间、净土都在我们这一念心当中。十法界图当中就是一个「心」字。以受持五戒来讲,五戒是以人为根本,受五戒是由我们的这念心来成就,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把五戒做到了自然有无量的福报。这当中依个人持守的程度,分为上品、中品、下品,上品当中又分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如果将五戒守好,人格完整,就会感得生而为人的果报,达到了上上品,就是生天的果报。人道当中苦乐参半,人生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爱别离苦……八苦交煎;如果想生到欲界天享乐,必须修十善;想生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要修四禅八定。但是生到了天上,天福享尽又会堕落下来,因此,还要更进一步修四谛,成就声闻果位;修十二因缘,成就缘觉果位;修六波罗蜜,修菩萨行,发愿成就佛果。
修六波罗蜜仍不离开这念心,是自己成就自己!修六波罗蜜成就佛道,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看似太困难、太长远了;若要迅速成就,就看自己能不能直下承当──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一切都在我们这念心,离开这念心,修道不能成就,做任…
《九十六年新春团拜导师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